“語文主題學習”與傳統語文教學???碰撞下的思考

“語文主題學習”與傳統語文教學

碰撞下的思考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活動的開展,如一股清流,給語文教學的天地注入了清新與活力。和全國各兄弟實驗學校相比,我們開展時間比較晚,但也進步很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回想實驗開展之初,困擾語文學習的問題很多,我們也曾困惑和不斷地思索,“語文主題學習”是什么?“語文主題學習”能改變什么?“語文主題學習”要往哪里去?而實驗開展一年以后,一切都逐步清晰和明朗起來。

1

語文學習究竟學什么

我們的語文課堂改革,絕大多數改的僅僅是教師“教”的問題,改革“教材”的思想,改革“教學”的內容,改革“教學”的方式等等。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學”才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學”的內容,“學”的方式,“學”的手段才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語文主題學習”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在解決學生的“學”方面無疑做到了對癥下藥。“語文主題學習”是在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基礎上進行主題材料建構的語文學習活動。它以增大閱讀量、加強語言體驗、培養閱讀興趣為基本目標,以圍繞“主題”進行多個文本間的交流感悟為基本途徑,以“自主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為基本學習形式,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最終價值取向的合乎語文學科學習規律的課堂教學實驗改革。

圍繞一個主題,多個文本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所選文章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與課本每個單元主題同步,并且有拓展和升華,學生愛讀,學生愛學,真正解決了學生學什么的難題。

2

“語文主題學習”關照三個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依靠教師教學用書解讀文本,那是高出學生認知層次的專家解讀,是搜腸刮肚也難以考慮周全的標準答案,學生死記硬背卻不能透徹領悟。教師不動腦,缺乏獨立的思考,學生在老師的強硬灌輸下,被動接受,機械識記,缺少對文本的體驗,顯得十分可憐。

“語文主題學習”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教師眼里要有學生,放低身段,與學生平身共讀,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教師要把注意力放在傾聽孩子的話語上,學會和學生平等交流。教師要搞清楚哪些是學生已經掌握,而不需要教師加以闡釋的;哪些是學生未知,需要教師加以指導的;哪些是學生未知而不能解決或現場教學不必解決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決定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學生不知道的未必一定要列為教學目標,可以留待下一堂課解決。如果漠視學生的思考,不把學生放在眼里,我們的教學就會失去針對性。

這就是說,“語文主題學習”首先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是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感知,情感共鳴,思想升華,素養提升。

“海量閱讀”與“課堂”的關系

“語文主題學習”使課堂容量大幅增加,教學模式和結構也應隨之變化,教學必須實現提速,教學方式必須實現根本性轉變。

新課標明確提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并分年段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量”給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課堂上要讀什么、讀多少并沒有明確界定,各套新課標實驗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在“量”上也沒有本質的變化,延續了“一個學期一本教材”的基本格局。

“語文主題學習”打破了教材的局限,叢書將大量閱讀引入課堂,通過閱讀提速、課堂增容來迫使教師必須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一方面,課堂閱讀量的增加,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探索出了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一條新路徑。“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有三大突出特征:一是課內大量閱讀,二是學生自主學習,三是高效課堂。

推進這項活動,需要教師圍繞這三大特征學好主題理論,吃透教材與叢書,進行閱讀點撥、方法引導,需要幫助學生綜合內容、升華主題。

高效課堂的關鍵詞是加大閱讀容量,提高課堂效率。一個單元內課文篇幅長短不一,長課要短教,抓住重難點;短課要抓實,句句都吃透。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下,互相激發、質疑、闡述、交流,達到高效生成的效果。

這就要求老師留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自由瀏覽,自由徜徉,自我感悟和生成。可以讓學生精研細琢,圍繞主題進行強化認知;可以由學生合作探究,個性展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主題歸納,總結升華。這樣的課,看上去簡單了,實際上老師的備課任務更重了。抓住一篇課文的一個點,設計本堂課的“主題”,吃透叢書的有關文章,選定哪幾篇文章。

“繁”與“簡”的關系

實踐證明,把大量閱讀內容放在課外,難以保證閱讀的量和質,課外閱讀效果難以落實。現有教學模式只在技術層面進行變革,也難以提高教學效率。“語文主題學習”從抓學生的閱讀開始,通過課堂教學擴大學生閱讀量,增加學生的感悟和體驗,這種情況下,“簡簡單單教語文”就很重要。

不搞繁瑣的課文分析,不盲目追隨新理念,立足于學生的“學”,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完成課堂教學,“簡簡單單教語文”是“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在“教”這一方面的最大特點。簡單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追求,它不是省略,不是輕松教師,而是放松學生,讓學生更多地投入到文本的閱讀之中。

傳統教學繁瑣,注重形式、模式和環節,講求對教材的深挖甚至過度肢解。簡簡單單教語文倡導的是簡化形式,減少環節,減少對學生閱讀的干擾和影響,而是讓學生多一些體驗,多一些感悟。讓學生輕裝上陣,讓教師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引領;少一些灌輸,多一些放手;少一些繁瑣的形式,多一些簡潔的方式。學生只有親自讀,才能和生活對接,才能找到閱讀的感覺。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引導、點撥和拓展選擇上。教師講得少了,占用的時間少了,只有引導有方,學生的學習才更有保證。

“語文主題學習”是一種放眼世界的知識積累,是一種與以往不同的閱讀生活,是一種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的嘗試。不僅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極大提高,而且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3

促進語文素養全面提升

通過一年來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學生有了驚人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生的閱讀量得到提升

海量閱讀,必須給學生海洋一般的書籍世界,必須讓學生在書海中遨游。各學校建立并使用好圖書閱覽室、班級建立圖書架,盡量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舉辦讀書交流活動,積極營造學生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的良好氛圍。“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學生人手一套,保證了課堂的有效、高效。小說、詩歌、童話、寓言、科技、散文等書籍,真正讓學生能夠在書海中遨游,閱讀量上去了,視野開闊了,頭腦充實了,語感增強了,氣質也出來了。

2

閱讀已經成為習慣,學生從閱讀中尋得快樂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目的不是僅僅讓學生讀書,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通過閱讀尋找到幸福,尋找到快樂。每天都要讀書,每天才會進步。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反思,在讀中發現——“書籍是人類最重要的營養品”。只要學生有了強烈的閱讀欲望,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體會到了閱讀的快樂,其他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通過一年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學生學會了讀書,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審美,學會了觀察,學會了積累,變得更加陽光,更加自信,更加樂觀。原來覺得一些無法克服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比如,過去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學都愁眉苦臉,覺得無話可說。

現在通過海量閱讀,學生不但視野開闊了,悟出了一些寫作道理,覺得有話可說了。在閱讀中學生的心智變得更加成熟,在閱讀中學生的眼界越加開闊,在閱讀中學生學習更加輕松,更加自信。一年來,有近千名學生在“語文報杯”“讀者杯”“葉圣陶杯”等各級各類征文比賽中獲獎,有數百名學生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文章。

3

思維得到開發,創造能力越來越強

“語文主題學習”改變了我們的語文教學。過去,語文教師填鴨式灌輸的多,肢解文本的多,學生學習也沒有興趣,由于積累不夠,寫作水平很難大面積提升。現在,教師把灌輸變成了引和導,學生從教師灌輸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如魚得水,自由地吮吸著知識的瓊漿,體驗著閱讀的快樂和幸福。“語文主題學習”更新了教師教學的理念,改變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心理、學習狀態,教師在課堂上有著越來越多的新鮮思維,學生在課堂上迸發出許許多多的新見解、新看法,寫作上也在努力嘗試著各方面的創新……這些都是在“語文主題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好現象。

這場語文教與學的變革,解放了語文教師,也解放了學生。教師放手讓學生閱讀,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變得更強,發散思維得到很好的培養。教師由過去的手忙腳亂,疲憊不堪,變得輕松瀟灑,能夠騰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如何用更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

盡管有的老師進入角色比較慢,有些教師開始停留在原來的思維和狀態,不敢放手,不相信學生,擔心很多,顧慮重重。但最后在學生的感染下,也逐漸相信學生,大膽放手,嘗到了“語文主題學習”的甜頭。

春風猶拂面,秋實已滿枝。我相信隨著“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不斷深入,在各級專家的指導下,在全體語文同仁的不懈努力下,“語文主題學習”必將在沂南落地生根,開出絢爛花朵,結出累累碩果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