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碌的論文時代終于結束了,安靜的下午來寫下這篇文章。之所以要寫向死而生如此沉重的話題,是源于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了太多眾籌治病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是年輕人,讓人唏噓不已,這個時代到底是怎么了?是信息太發達讓我們看到了眾多人生疾苦還是這個世界給人類的命運總是開玩笑。
?我是一個懼怕死亡的人,因為我熱愛這個美好的世界,還有很多未知沒有去探索,還有很多可望可及等待我去搜尋,我還對生命存在敬畏,還對這個世界報以熱忱。
?前段時間看完了李開復《向死而生》,使我很受震撼,震撼于生命是如此脆弱,但又支撐起非凡的堅強。
?李開復曾任職于蘋果公司,創建微軟研究院之后轉戰谷歌,2009年離職創辦創新工場,幫助青年朋友圓夢,這些不同的角色讓他人生富有傳奇色彩,但命運總在不經意轉折,一場疾病,讓他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向死而生》是李開復對過去一年的動情回顧,情真意切,字字珠璣,真實再現了其在病中的所思所想,看到他重生之后日漸成熟的人格魅力和價值觀。
“想想才隔多久,我的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仿佛被禁閉于一間玻璃屋內,雖然可以看到聽到外面的世界,但那個活色生香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屬于我”
?
?的確,很多事情,發生只是一剎那,也許前一分鐘還是無限憧憬和希冀,后一分鐘卻是悲觀和絕望。依稀記得我在初二那年,爺爺查出患有胃癌,從小身邊沒有人得病住院,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無情的拉扯。我默默的坐在爺爺家門前的石凳上,在那兒想,為什么在我跑出去玩之前爺爺還好端端健康的一個人,等我回到家的時候爺爺就是個生死未卜的人了,當時特別不可思議,為什么可以變化這么快?為什么要去做檢查?我想那是爺爺的心里更是說不出的苦難吧,就像李開復說的那樣,外面的活色生香的世界瞬間和自己沒有關系了,我成了一個孤獨的框在玻璃里的人,眾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
?在爺爺生病期間,我無時無刻不想著要成為一個醫生,一定要幫助爺爺挽留生命,因為我知道爺爺也很熱愛這個世界,他也害怕失去,害怕死亡。我當時恨自己不能快快長大恨自己沒有能力讓爺爺看到生存的希望。沒有希望是最無情的一件事!
?相比之下,李開復是幸運的,他有地位,有文化,有資源。令人振奮的曙光是他可以研究自己的病情,就像是他坐在副駕駛上,可以掌握路況,醫生的治病策略,用藥思維,他至少并不是茫然無知的。凌志軍在他的‘重生手記’書中曾說:癌癥病人很多都是被嚇死的,但醫生絕對不是故意要嚇你,只是有些醫學上的說法,如果自己不弄清楚,就會自己嚇自己。他可以把自己的特征跟檢查結果相比較,雖然發現自己已然是淋巴癌四期,但整體情況并沒有那么悲觀,由于新醫學指標對存活率預測有相當高的準確度,而他的情況又恰好是輕的,于是醫生口中“頂多幾個月的”的期限又變成了“至少還有好幾年”又或者倘若可以好好照顧自己,更可能終生不再復發。
?一線曙光,對于一個臨死將近的人來說,是穿過迂回密道發現的身體密碼,是一種重生的喜悅。
有些人總說“讀書有什么用?”―――自救應該是最大的用處了吧!
?因癌癥辭世的復旦大學教授于娟,在生前日記曾寫道: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加班(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大壓力,買房買車這些訴求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換什么豪車,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自行車也快樂。
? “不忘初心,心懷感恩,隨緣隨喜”這是當別人問及其抗癌心路歷程時李開復給出的唯一答案,同時這也是勸世賢言。
? 珍惜和感恩現在擁有的一切,永遠不要透支和揮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