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者通吃

如果說我們所處的時代與30年前的最大不同,我覺得是贏者通吃。30年前溝通沒有那么發達,以農村為例,每家都要生產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種東西,而每個村里都有幾個手藝人 工匠滿足大家音樂 工具修理方面的需求。然而現在這些都基本上已經失傳或者絕跡了。

原本一個村的嗩吶手,可以滿足周圍幾個村的聽眾需求,在農閑的時候挨個村的表演,如今青年人人手一個智能手機,聽著也都是那幾首流行歌曲,歌星和智能手機一起取代了嗩吶手的職業。

再有就是原本農村里面的工匠們,在30年前有門手藝在農閑時增加收入,是很羨慕人的。如今也不得不與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來競爭,那結果自然而知。特別是隨著行業的細化,越來越細的分工把大家都黏在一張全球互聯的網上。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萬一哪天某個環節有問題了呢,如何保障整體的繼續運行。

如上述贏者通吃的例子數不勝數,在商品日益細化的年代,我們生活的全部都被已獲得通吃地位的各個品牌所包圍,雖然都一再的尋求個性,可是那尋來的也只是細枝末節的不同,換句話說還是牌子。如果我們已經在大的物質范圍內無法體現個體的差異,那么在這樣的年代我們唯一能做好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做好,讓自己的內在給自己樹立一個標簽,你就是你。

在內在的層面,我們無需再去尋找某個品牌來獲得認同感,循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做到極致,就像三傻中的主人公一樣,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去追求卓越,以此避免成為贏者通吃的犧牲品。

或者至少擺脫物質的困擾,不要成為物質的奴隸,被物化而降低了做人的品質。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