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你指定了就是你的?

內容來自《沸騰之下——對大眾消費類單品營銷的觀察與思考》第三章,歡迎來我的個人網站下載全書閱讀,更期待能和您交流。個人網站地址:www.alibobo.me

對著具體產品聊聊定位理論

“你的產品定位是什么?”這是我們談及營銷時,最常提到的問題。對于定位思維,似乎大部分企業或營銷人,都有一種“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感覺,但是愛不等于就能夠占有。很多時候,當我們面臨具體的產品和營銷工作時,明明覺得應該用定位思維,卻又被該怎么用的問題,弄得陷入深深的迷茫和不安。為什么有些產品直接宣傳其定位,就能取得營銷上的成功?比如 “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而還有些產品憑直覺就能判斷,它不能依靠宣傳定位的策略獲得營銷上的成功?比如手機、汽車等,即使說“買手機,就買諾基亞”或者“買汽車,就買大眾”,也不會讓它們在競爭中多一分優勢。我是賣豆漿的,我該如何運用定位?我是賣鞋子的,我該如何運用定位?我是一款手機App,我又該運用定位呢?

1969年,美國的兩位營銷專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勞特共同發表了《定位:同質化時代的競爭之道》(發展為后來的《定位:新競爭時期企業經營之道》)論文,首次提出了商業中的“定位(Positioning)”觀念,1981年他們發表了對之后的營銷產生深遠影響的著作——《定位》,不管是人們極度推崇還是深深質疑,這本書自它問世那一刻開始,就像一道雷光在暗黑的夜空不停的閃爍,沒有哪一個營銷人可以忽視它,甚至沒有哪一個營銷人敢不去重視它。

年復一年,隨著《定位》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商業沐浴著它的光輝,或突破了營銷的困境,煥發出新的活力,或經營更上了一層樓,品牌變得更知名;而兩位作者也沒有在發表此書之后就停止了思考,15年之后,他們又推出了定位論刷新之作《新定位》。

《定位》主要講的是從企業自身出發,用由內而外的思維做定位。社會傳播過度,過分簡單的大腦備受騷擾,企業需要向消費者傳遞極其簡化的信息,給他們一個單一明確的印象,并通過宣傳讓這種印象進入消費者大腦。《新定位》對《定位》的思維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將“消費者請注意”扭轉為“請注意消費者”,將從企業自身做定位轉變為從消費者出發做定位。毫無疑問,這種思維的轉變讓定位變得更合理,事實上,沿著新定位的思維,后來發展出了聚焦(出自《聚焦;決定你公司的未來》)、對立和分化(出自《品類戰略》)等公司營銷戰略觀點,而我們知道,艾·里斯和克·特勞特合伙經營的公司,如今也已經發展成為企業提供營銷戰略咨詢的公司。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說,定位思維僅僅只是一種戰略思維呢?《定位》和《新定位》都沒說明確的說,但是我們能夠在現實商業中看到這樣的現象,“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七喜,非可樂飲料”“愛尚,非蛋糕”、“困了累了,喝紅牛”、“ 胃痛、胃酸、胃脹,就用斯達舒”等都憑借獨一無二的定位口號,獲得了營銷上的極大成功,它們可以證明,定位也是可以作為一種宣傳策略運用在營銷上的。

然而,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即使我們知道定位既可以是一種營銷戰略,也可以是一種營銷策略,還是無法運用,因為我們仍舊不知道,定位在什么時候該用在戰略上,而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運用在營銷策略上。

接下來的內容,我將圍繞定位在戰略層面和營銷層面上的運用做淺析,主觀色彩濃烈,請做好心理準備,如有不適,請立即跳過,以免傷心動氣。

戰略層面用定位:三種經營思路

先說戰略層面的定位運用,在戰略層面談定位,實際上指的是經營思路。注意,我講的是經營思路,而不是業務方向的選擇。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你的產品定位是什么?”“我們的定位于高端市場”,這兩句話都是指業務方向的選擇,在業務方向的選擇上談定位,沒有絲毫意義,正如上一個時代的廣告奇才喬治?路易斯所說——“定位是屁! ”。沒有哪一個企業可以脫離具體的業務存在,業務方向是企業天然存在的屬性,有企業就會有業務,有業務就一定有業務方向。顯然,選擇業務方向的學問,是需求洞察的學問,而不是定位的學問。

這里的經營思路,不是指在眾多業務中選擇去做哪一種,而是指企業應該怎樣去經營自己的業務,兩位定位大師的答案是,從消費者大腦認知的規律出發,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戰略。

“人的大腦是有限的,同一時間,人們對于信息數量的記憶上限是七條,三條最佳,大腦憎恨混亂,人們能記住的是焦點。“ 因此,當企業初創時,只能選擇某一種業務,采用聚焦戰略,爭取壟斷某一個細分市場,或者成為某個細分市場前三,這樣才能夠在消費者的認知和記憶中占據一席之地。從市場競爭對于企業資源和效率的要求來看,初創企業采用聚焦戰略也是合理的。初創企業往往資源有限,精力有限,面對市場競爭,專注于解決一種需求,比追求同時滿足多個需求,更有可能做得好,也更有可能在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下,成為最后的贏家。

一個成功的企業,在剛起步的時候,通常都會把精力完全放在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市場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就會逐步走上多元化的道路,或者橫跨多個行業,或者涉及多個市場,企業極容易為太多的市場提供太多不同價位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失去了方向。公司不知道要朝哪個方向發展,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發展,公司的使命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多元化失敗的例子舉不勝舉,最為人們熟知的,當屬喬布斯回歸前的蘋果公司了,產品多到自己的員工都弄不清,公司因為多元化飽受拖累,瀕臨破產。

拋開企業資源和精力不足的原因,艾·里斯和杰克?特勞特認為,多元化失敗的最重要原因,是那些多元化的企業們,將同一個品牌名稱用到了太多的業務和產品身上,比如杜蕾斯本來是賣避孕套的,人們對此的認知已經十分清晰固定,現在杜蕾斯要搞多元化,新增了杜蕾斯牛仔褲、杜蕾斯礦泉水、杜蕾斯手表、杜蕾斯牙膏、杜蕾斯電動車、甚至,還有杜蕾斯奶茶。人們憎恨混亂,大腦不能喪失焦點,而多元化必然會導致大腦喪失焦點。在杜蕾斯進行多元化之后,人們不僅無法記住那些新增的產品,而且會在五花八門的杜蕾斯產品宣傳中,逐漸凌亂,以至于連杜蕾斯是賣避孕套的也都給忘記了。

既然,同一個品牌的多元化不可取,企業又該如何在現有業務已經獲得成功后,謀求更上一層樓的發展呢?答案是創造新品牌,艾·里斯提出了兩種戰略。

第一種戰略是開辟新品類,即分化。比如P&G集團,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推出新的品類,比如OLAY,海飛絲,飄柔,汰漬,佳潔士,護舒寶、碧浪等。再比如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有阿里巴巴國際交易平臺、1688、淘寶、天貓、支付寶、聚劃算等品類。每一個品類成為一個新品牌,品牌之間相互獨立。

第二種戰略是做既有品牌的對立面,即對立。比如百事可樂站在可口可樂“經典”的對立面,稱自己為“新一代的選擇”;奔馳把車做的寬大豪華,寶馬就把車做的小巧迷你;七喜,干脆站在碳酸飲料品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對立面,稱自己為“非可樂”飲料。甚至站在某一品類的對立面也可以,比如瑞士卷品牌“愛尚”,直接站在蛋糕的對立面,憑借“愛尚,非蛋糕“成為了新品牌。在中國,甚至有大師將這種戰略做了創造性地運用——“坐奔馳,開寶馬,玩凱迪拉克”,與既有品牌做區隔,同樣也能自成一個品類,這正是李光斗前輩的空前創舉,在其著作《插位營銷》中,有更深層次的論述

在這里插一句,不管是分化還是對立,本質上其實都是開辟新品類,然而,新品類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創意,它必須是市場環境的變化導致需求細分,以及企業對這種細分及時發現的結果,關于需求細分請參考前面《需求》章節。

關于戰略,最后想說的是:“多元化”和“一體化”并列,作為西方MBA管理學說中關于公司戰略的觀點,廣為人知,在這里與艾·里斯的定位戰略相對應,”一體化“與”聚焦“對應,”多元化”則與”對立“和”分化“對應,前者偏向企業內部資源整合,后者偏向外部宣傳,兩者并沒有本質上的沖突。即使是站在定位理論的角度,也不能說多元化不可取,只能說同一個品牌名稱下的多元化不可取,這一點需要指明。

營銷層面用定位:最后兩點請注意

再來看定位在宣傳層面的運用,在宣傳層面談定位時,主要指的對品牌識別的強化,在消費者大腦中,形成對產品與需求對應關系的強烈認知。比如人們要送老人禮品時就想到腦白金;當人們肚子脹、不消化時,就想到江中牌健胃消食片等。

乍看起來,這種通過宣傳定位獲得成功的品牌有很多,其實,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營銷策略。

艾·里斯定位思想的核心,是”聚焦“、”對立“和”分化“。聚焦可以讓消費者對企業或產品的識別,更加清晰固定;“對立”是通過與已有品牌的反向類比,實現顧客對自己品牌的識別;而“分化”更多的是打破原有的品類界限,在消費者大腦中,建立新的需求與產品對應結構。本質上講,都是在建立識別和對識別的強化。最強的識別方式,莫過于直接將需求與產品的對應關系,提煉成一句定位口號,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愛尚,非蛋糕”等等,通過長期反復的廣告提醒,達到人人都知道、人人記得牢的效果。

誠然,營銷成功的企業,都有高強度的識別度,但是不是任何企業,都可以通過建立高強度的識別度,即通過宣傳定位,獲得營銷上的成功呢?

顯然不是,如果可以,營銷就會變得更簡單,所有企業都只需要總結一個類似“胃痛、胃酸、胃脹,就用斯達舒”的定位口號,拼命打廣告就成功了,消費者也不會再去比較各家產品的性能了,記得哪家就買哪家,記憶成為了顧客選擇產品的唯一標準,性能差異和品牌效應神馬的都弱爆了。

“呵呵噠……”我猜這你會是這個反應,我也是。

在宣傳層面,定位只能解決識別的問題,并不能解決競爭問題,而只有當這種識別具有唯一性,即在消費者心中,與需求對應的產品名稱有且僅有你一個時,宣傳定位才會有效,不信你去看那些靠宣傳定位獲得成功的品牌,沒有一個是有競爭對手的,它們都是各自品類的壟斷者。

總的來說,宣傳定位的策略想要有效,必須具備以下五大必要條件:

A.需求自發產生的頻次足夠高

在企業界,英雄造時勢不是不可能,而是超小概率的事件。縱觀整個近現代企業界,我們也只看到索尼和蘋果等極少數公司,是靠創造需求獲得成功的,剩下那么多企業的產品,都是在滿足人們已經存在的需求,這里研究的營銷定位問題,針對的是“剩下那么多的企業的產品“。

自發產生的需求就像一塊磁鐵,本身就會吸引消費者,去尋找對應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反之,如果這個需求不是自發產生的,那就需要誘發它產生,其實這也就跟去創造需求沒什么區別了。用宣傳定位的方式營銷非自發產生的需求,無疑會極大地增加產品的營銷難度,而用自發產生的需求做定位,會使定位本身就對目標顧客有了吸引力,大大降低了營銷的難度。

B.需求是長期存在的(至少1年)

一句話解釋就是:如果你都還沒來得及把營銷定位做成功,這個需求就沒有了,那不是竹籃打水么?至于有多長,前輩大師們說廣告都要至少打一年,那這個需求的壽命總不能還少于一年吧。

C.有足夠多的個體存在本需求

前文已經講過,宣傳定位就是在消費者大腦中,建立產品與某種需求對應的認知結構,它是依靠長時間打廣告,使消費者形成牢固的記憶來實現的。一個產品本身就有研發和生產成本,在加上廣告成本,如果這個需求是一個人一年才有一次的,而且有這種需求的人數還很少,那你即使是讓所有觀眾都記住了,最后產品還是賣不動,血本無歸,公司都要倒閉了。

其實,在討論這個要素時,真正的重點是:符合宣傳定位條件的需求,它的基數到底要多大,就算不追求具體的數字,哪怕是一個占比,或者一個規模上的數字區間,都是極有價值的。

至于具體的數字,我暫時還給不出答案,尚在探索中。

D.不能夠再細分或者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細分,有明顯的邊界。

適用于宣傳定位的需求一定是不能再細分的,至少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細分。細分意味著會出現不止一個焦點,它是聚焦的天敵,如果一個需求還可以細分,能分成幾類,就能夠創造幾個新品類,比如汽車,現在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細分,在商用車和乘用車兩個大類下,就有重卡、輕卡,經濟型、越野型、跑車、彰顯地位型、駕駛樂趣型等多個細分,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汽車廠商,用“買汽車,就選某某車”當作宣傳策略,結局無疑是失敗。

適用于宣傳定位的需求,一定是那些有著明顯邊界、非常容易被識別的需求,比如清晰的應用場景——過節送禮;或者是需求產生時的那種獨一無二的痛苦——嗓子干嘔,感覺有痰,臀部進入吐不出來;甚至是能夠通過與另一個品類做類比實現明顯的區隔——非可樂/非蛋糕/坐奔馳,開寶馬,玩凱迪拉克等。

我們也看到一些產品,雖然想通過宣傳定位獲得營銷上的成功,但是對需求沒有清晰的界定,導致其識別性不足,比如“嗎丁啉,恢復胃動力,幫助胃建康”,沒有場景識別,沒有痛苦識別,也沒有參照其他品類做類比識別,消費者不知道在哪一種情況下去購買它,有具體的需求時第一時間也想不到它,畢竟人們有對號入座的斯達舒、江中健胃消食片,還有三九胃泰。

值得一提的是,斯達舒雖然通過宣傳定位獲得了成功,由于其產品對應了三個需求——胃痛、胃酸、胃脹,該定位存在被分化的風險,很有可能被分化成三個品類,如果這三個需求都符合上述5大條件的話。

E.需求的程度往往是有上限的,很難出現功效強弱的競爭。

這個條件當屬五大條件中最重要的一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條件。宣傳定位的策略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因為企業出色的建立了顧客對產品的識別,而是這種識別在顧客心智中具有唯一性,即在消費者心中與需求對應的產品名稱有且僅有你一個,也正是基于此,企業才能夠通過宣傳定位的方式,形成對其所在的細分市場的壟斷。而要確保這種唯一性,除了要占據先入時機外,還必須沒有競爭對手,但是對手有沒有不是企業自己說了算的,它跟需求本身的屬性有關。

適合宣傳定位的需求,其程度往往是有上限的,比如你生了某種傷病,傷病痊愈就是你對藥品功效的預期上限。任何一種想要擺脫痛苦的需求,都有上限,就是對痛苦的擺脫,而任何一種想要獲得快感的需求,卻是沒有上限的,人們總是希望爽了還要更爽。有上限的需求,對于產品性能的要求也就有上限了,如果一個產品的性能直接達到了需求的上限,對手最多也只能做到和你一樣的性能,卻很難有機會超越你,贏得競爭的機會較小,對手往往望而卻步。

有上限的需求,在功效上的競爭就很弱,先入為主的優勢才能保持住,壟斷才能夠形成并持續。而反過來講,沒有上限的需求,對產品性能的要求也就不會有上限,對手借助科技超越自己就變得很有可能,這個時候競爭就比較容易出現。一旦競爭出現,性能對比帶給顧客的影響,就會把識別帶來的優勢淹沒,人們始終都知道諾基亞是賣手機的,卻在占有絕對性能優勢的蘋果、三星手機出現后,毫不猶豫的選擇后兩家,就是這個原因。可以肯定的說,科技性強的產品,都不能依靠宣傳定位的策略獲得營銷上的成功,除非擁有足以壟斷市場的專利技術,倘若是這樣,企業憑借專利技術就能獲得成功,宣傳定位最多也是錦上添花。

即使具備了上述的五大必要條件,還是不能保證這種策略就一定能夠成功,企業還必須同時擁有恰到好處的市場進入機會,要在需求出現細分之后、而消費者的心智尚未被占據的時候進入,既免遭市場半生不熟的痛苦,又有先入為主壟斷市場的優勢。

一句話總結,宣傳定位的策略拼的是人無我有,而當不止自己一家“有”時,大家拼的是“我優”,這種情況下,宣傳定位的策略會失效。

“定位”常見的理解誤區

1)取物理含義,是具體需求的代名詞,“你的產品定位是什么?”“我們的定位于高端消費市場”不能說這樣的理解是一個錯誤,但僅僅把定位理解成業務方向,過于狹隘。

2)把定位當作一種普適的宣傳策略,無視市場競爭形勢和消費者認知現狀,通通采用宣傳定位的營銷策略。實際上,這種策略是有嚴格的使用條件的,上文已做論述。

3)企圖通過宣傳自己的定位,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實現所謂的差異化。既然是競爭對手,在定位上是無法區分的,差異只存在于產品性能與服務,靠戰略定位的差異實現,宣傳定位解決不了差異化的問題。

4)混淆定位在經營戰略與宣傳策略上的區別,本文通篇也就是在講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不要攔我!要對這些經典吐槽

“我們第二,我們做的更好”,前半句是定位,后半句不是定位,整個句子不是在宣傳顧客對“第二”的識別,而是在表達“做得更好”,“第二”是“做的更好”原因而已,不能說這是對定位的宣傳。

“有一個圈的薄荷糖”也僅僅是解決了識別問題,只不過這種識別,讓自己比競爭對手多了一些趣味性。

對于大多數公司和產品而言,定位是一種戰略,而非宣傳策略,只有在某一類情況下,即當需求與產品之間的唯一對應關系,對市場形成了壟斷時,宣傳定位才能成為一種營銷策略。而大多數情況下,細分市場已被消費者接納,顧客能夠輕松的識別,而且行業存在競爭,此種情形下,宣傳定位其實是一件很傻的事情,消費者不會因為認得你和記得你,就會購買你的產品,諾基亞大家都記得住,在蘋果和三星等競爭下照樣倒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