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5 最近讀完了《純真博物館》,陸陸續續讀了好長時間,讀完滿腔難泄的情緒,既震撼又悲慟,下筆時卻覺得不知道該如何寫,聊寫一些以記錄。
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而我卻不知道。
我終于看完了《純真博物館》。
開篇第一章,男主人公凱末爾說: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而我卻不知道。我心中一沉,呀,開頭就預示了這個故事會在黑暗中悲戚收場嗎?隨后,又出現了一只丟失的耳墜,一切是否正暗示了這是一個殘缺的愛情故事呢?
《純真博物館》的故事很簡單,時間跨度卻很長,在我看來,這無疑是一個充滿時間、占有、欲望和物件的愛情故事。大篇幅的心理及生理描寫,讓凱末爾對芙頌近乎畸形的愛意幾乎溢出書本。當情感由物件寄托,又經由時間發酵,真切到讓人唏噓。
讀這本書是格外費勁的,2017年年初讀到現在,倒不是這故事有多深奧有多難解,而是太過充沛的情感在閱讀后翻涌,甚至讓你不敢一下子翻閱太多……讀這本書,于我內心稱得上震驚,雖然作者的語言是如此娓娓道來,口吻平易且和緩,并且整本書的描寫,從風景到人到物,都溫柔的不像話。然后這文字的溫柔恰是最有力的沖擊,直抵人心,隱隱之中讓這個愛情故事更顯激烈。凱末爾怎會如此愛芙頌!以至于到最后我也無法原諒他阻擋了芙頌的夢想,導致了伊人的香消玉殞。無論是否愛過,讀這本書都能真切感受到痛失所愛的苦悶。
不少人評論這本書時,常質疑凱末爾對芙頌的愛是否只是病態的迷戀,不可否認,這個愛里包含了太多占有,但如果你曾經無比沉浸在迷戀一個人的感情中,你會懂得凱末爾。愛似捕風,發生于刻意為之的偶然,凱末爾迷茫而無助地追逐著芙頌這陣風,終因自己的執念,“殺”死了芙頌。
汽車行駛在伊斯坦布爾,一場情欲沉迷的故事展開了。
一個愛情故事,卻又遠遠不止是個愛情故事……
最初會讀《純真博物館》,完全是因為帕慕克的另外一本書《我腦海里的怪東西》,在那本書里,他通過眾人視角描繪了1969—2012年間伊斯坦布爾生活的畫卷,因為對這個時代背景的不了解,書讀了好久,勉強看了一半,最終被我收回書櫥。心里還執拗地一定要啃下一本他的書來!直到遇到了《純真博物館》。
《純真博物館》一書中對當時伊斯坦布爾城市生活也有著諸多描寫,可以說,它既是一個依托于現實的愛情故事,也是大背景下的時代縮影。帕慕克以“愛情”為切入點為我們描寫了當時伊斯坦布爾的資產階級的生活,全文也藏匿著帕慕克對土耳其狀況的深入思索。
或許是有愛情為誘餌,《純真博物館》讀起來似乎容易的多,這段愛情以悲劇告終,時代難辭其咎,但誰又能責怪那個時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