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網周薦 | 你和藝術大師之間只差一面鏡子

藝網

首次聽聞《隱秘的知識》之言論差不多正是在5年前,但當時只是像聽笑話般忽略,一是在我心中神一樣存在的藝術和藝術家怎能是用如此“低卑”的手段完成;那些赫赫威名下的凡·艾克、荷爾拜因、維米爾等繪畫大師豈不都成了騙子?!二是這作者大衛·霍克尼也是位畫家,又怎可能將繪畫的秘密全然公之于眾?!豈不自斷“財路”?或許這只是個噱頭罷!

如今往事重提,終究結果怎樣,小編班門弄斧,待不甚完備的簡述一二。(其實篇幅較長,但都是干貨,請耐心賞讀~)

一本書

藝網

《隱秘的知識》第一版成書于2001年,瞬間引爆了相關各界的震驚和轟動,但更多的是質疑和不屑。此后大衛·霍克尼又用近一紀的時間鉆研錘煉,于2012年將此增訂版呈現于世人面前,藝術家尤其藝術史學家再怎么不樂意,在嚴密的邏輯、證據、文獻下再也無法阻擋悠悠眾口。

一個藝術家

大衛·霍克尼(David·Hockney),生于英國,就讀于皇家藝術學院, 上世紀70年代任教于依阿華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霍克尼現今被稱為英國藝術教父,因為他足夠老,更是因為足夠偉大,無疑是當今國際畫壇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本書中大衛·霍克尼以安格爾(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代表)的一幅素描入題,展開了一系列追問,重新發現西方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利用光學儀器,即非裸眼獲取畫面影像從而完成不朽的名作。裸眼(霍克尼書中提到的概念)——指畫家不借助其他任何成像器材,純以眼和手的配合來描繪想象或現實場景的繪畫觀察法。

一種疑問

路易·弗郎索瓦·古迪諾夫人 安格爾 1829

當我們去掉大師光環,適當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比例失常,難道安格爾也會有如此的低級錯誤?

當我們把身體比例擴大近8%,瞬間舒服多了(小編事逼呵呵還是驗證了一下~)

1999年大衛·霍克尼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觀看這一幅畫時的發現,引起了極大興趣,在驚艷于安格爾以快速的時間就把素不相識的模特形象畫的形神具備的同時,發起了一個疑問,并且在安格爾一些素描中發現了類似安迪·沃霍爾(20世紀最有名的藝術家之一,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用投影儀畫實驗素描的痕跡。

畫面紅心處的線條,沒有按照瓶子的形狀順延,而是極自信有力的走向了陰影,畫過畫的人都會認為這是極不合理的。

那么,安格爾會不會也運用了某種光學成像儀器來定位、描摹完成作品的?霍克尼這樣想一邊想,一邊展開了一系列長達14年的探索追尋。

一些證據

霍克尼從小孔成像開始追尋到凹面鏡、透鏡,再到透鏡、凹面鏡、平鏡的組合,他發現歷史上那些名作借助光學儀器的痕跡在變化,經驗也在累積。鏡頭式圖像集中發生在14世紀——19世紀這一階段,這期間主要疑點如下 ↓↓↓

1、小尺幅人物肖像作品眾多

在使用小孔成像(或相機暗箱)和凹面鏡投影的情況下,無論暗室焦距怎么調、凹面鏡多大,其清晰的有效圖像的大小都不超過30厘米,這是其光學特點。超出這一有效范圍之外的圖像,就不再能獲得清晰的對焦。因此,這時期借助儀器完成的作品尺幅必須很小,諸如安格爾大量的小尺幅肖像,維米爾的多數作品等。

藝網

倒牛奶的女人 維米爾 41x45cm

維米爾的這幅名作在見到原作之前任誰也不能相信只有小小的40厘米左右。

2、X光下掃描不存在稿子

維米爾、卡拉瓦喬等大量作品在用X光掃描時,發現表層下方沒有常規意義上的線稿或者素描稿,像是直接用顏色一氣呵成。反而卡拉瓦喬下面這幅作品,黑白顯示下不禁特別符合照片光線分布,而且黑線處有凹痕,是用筆桿快速定位留下的痕跡,(可考證)我們在為其精準嫻熟的定位震驚的同時在想是否是在光學儀器呈現的影像上直接劃下痕跡。

朱迪斯與霍洛弗爾尼 1589 卡拉瓦喬

3、單色處理與照片呈現方式雷同

藝網

去掉藝術家主觀施色看素描關系,丟勒在短短一年之間對結構光影的技術把握程度可以用飛升來表示,單色顯示下和光學影像中光線分布規律極為相似。(右側)

這幅水彩小編依然事逼呵呵的也驗證了一下,貌似確是這個意思。

4、變形

在很多世界名畫中,我們會發現主人公的比例顯得特別奇怪,比如

法國畫家夏爾丹《從市場歸來》中女孩的長胳膊:

凡·戴克描繪的至少有3.65米高的女士:

帕米賈尼諾筆下雄渾的女性肩膀:

羅吉爾·凡·德爾·維登畫中男子的大腦殼(或小身板):

看到這幅作品局部時請原諒我沒節操的笑出了聲兒···

畫面詭異的變化絕不是那么單純,由于現階段的光學儀器不能提供大面積清晰的成像,畫家們就會想到各種方法來彌補,采取分別對焦描繪各個局部的片段,然后再將它們拼貼成全幅的辦法。但如此一來,西方長久以來傳統繪畫中的“單點透視”就被“多重窗口透視”(多點透視)所取代。而“多重窗口”的拼合總會有“透視錯誤”的痕跡,也就造成了在這些作品上留下來的“證據”。

這種“對焦不準”不可能出現在用肉眼觀察的情況下,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使用了光學儀器,儀器的空間移動導致的多點聚焦而形成的結果。比如霍克尼的某階段創作就是根據這個理念完成的。

梨花公路 大衛·霍克尼 1986

依然抱有疑問的童鞋們來欣賞下幅作品,這是光學儀器使用痕跡的最佳佐證,也是光學儀器相對廣泛普及的鐵證。

兩大使 荷爾拜因 1533

請注意,荷爾拜因的作品前方那一不明物體,很奇怪,和畫面絲毫沒有關系,作為繪畫大師為什么有這一安排?當我們把畫面中的不明物像變形之后得出一完美的骷髏形象,充分證明了荷爾拜因是有方法來看到這一現象的,或者再腦洞一點,這是老荷的苦心,故意留下的證據,也是在毫不避諱的向后人展示觀察方法和技術手段。那么為什么會這么晦澀,而不是公然宣創?這就有關“秘密”的體現,別著急,后面有闡述。

5、畫中出現大量左撇子

16世紀末,畫中突然涌現了大批的左撇子:大多數人用左手端酒杯,革命者舉起左拳,士兵用左手敬禮等。還是那句話,畫面表現的任何突破性變化或者詭異性變化,都是技術改革成功的體現。

這時期出現(改良)一神器——透鏡,16世紀左右,普通透鏡的尺寸有了突破,使藝術家發現不再受小孔(或相機暗箱)成像單一且范圍小的問題,普通透鏡擁有更廣闊的成像范圍視域,開始取代凹面鏡。于是有大尺幅的、自然主義風格的作品出現。

微醺的酒神巴庫斯 卡拉瓦喬 1595-1596

喝酒男人肖像 安妮巴勒·卡拉奇 1582-1583

飲酒者 弗蘭斯·哈爾斯 1626-1628

但是,由于透鏡折射出的圖像是左右反轉的,這個是必然的透鏡特性,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用現代技術(其實就是個PS)將這些畫作鏡像一下使得他們平行翻轉過來,會發現畫面更加自然,構圖、視點、重心等更舒適合理。

“左撇子”現象從卡拉瓦喬開始至少延續了四十年,直到高品質的平面鏡出現,再度反射可以將圖像又反轉過來為止。同時卡拉瓦喬幾乎沒有素描作品留世,或許有著相當充分的理由。

一種儀器

小伙伴不必為古人擔心,也不要以為玻璃等物件是近現代才有的高深產物。

1、鏡子

古羅馬時(約公元前9世紀)就已出現鍍錫或鍍銀在銅錫混合制造出的青銅鏡,在1317年就出現了將玻璃和鉛、錫組合制作而成的幾乎媲美現在水銀鏡的鏡子。到了16世紀初就已然有了完備的鏡子供應商,1564年之后就實現了鍍汞的鏡子,即現下我們常用的鏡子。

2、顯像描繪器

藝網

有沒有很詫異?反正小編初見時表示難以置信的震驚···他們早已形成了產業鏈嗎?

有興趣的伙伴可以戳圖仔細看一下霍克尼制作的照片墻,按照透鏡、鏡子乃至相機發展史,幾乎絲絲相扣。

“化學攝影術的進步給予油畫藝術以很大沖擊,它點燃了一場反對光學寫實圖像的革命(印象主義、立體主義)”

紅線:借助儀器作品 綠線:裸眼繪畫作品

圖中我們不難發現,作品中的“稚拙”之氣一直到1870年前后才再度出現于畫面,我們有理由相信是因為照相機的相對廣泛應用,不再需要這種技法,也才有了印象主義,它的誕生恰好就在19世紀60一70年代,并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

光學儀器式圖像產生前、流行時、摒除后作品面貌對比

至此,我們幾乎已經可以斷定這些知名的、不甚知名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在用光學儀器作畫。但霍克尼在文中也不停地在強調重申一個觀點:光學器材本身不留痕跡,它們并不會畫油畫。油畫和素描都是人手繪制的。

關于“秘密”

歷史上藝術家為何不把這一行為或技術公之于眾?霍克尼在書中給了大量文獻資料,或許除了藝術家的私心,更大程度上是不敢,太多有新發現并積極分享秘密的科學家下場慘烈,諸如布魯諾、伽利略等,其下場我們都有證可查。所謂“秘密”在過去,尤其在宗教統治下,更多時候等同于“危險”和“反叛”。

OS:其實在敲定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小編內心也是拒絕的,我這種無私無畏的“秘密”推廣者會不會也要遭此大劫呢?好怕怕~

霍克尼小孔(相機暗箱)成像驗證

霍克尼凹面鏡成像驗證

更多的細節論證等還是等待大家細細品讀吧,小編好像已“劇透”太多,還請諸位手下留情···

霍克尼的驗證(公開的)大致也就至此了,但在成書編纂的同時卻悄無聲息的產生一個團隊,霍克尼理論的驗證、實施者:蒂姆及其團隊。其驗證過程形成了一部紀錄片 ↓↓↓

一部電影

從未畫畫的蒂姆將運用霍克尼和自己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手段,成功的親手將維米爾的“音樂課”通過寫生畫出來,為我們呈現出歷經5年完成的紀錄影片《蒂姆的維米爾》(Tim's Vermeer)。

蒂姆是誰?通過視頻簡單了解一下 ↓↓↓

這簡歷,啥叫人生贏家?蒂姆就是完美體現。當這些蒂姆都擁有后,某天的下午:維米爾,挺牛X,我也要畫成和他一模一樣的。在接觸到大衛·霍克尼的理論后,蒂姆的大腦迅速運轉后得出了一個結論:可行。

先期,蒂姆用小孔(暗箱)成像原理,勾形還是可以的,但是問題來了,不會調色。不過這可難不住我們的科學家。

通過一個簡單的傾斜45度角的鏡子,用鏡子的邊緣觀察,不停對比影像和畫面,當看不到鏡子的邊緣時,就證明顏色和形狀都是準確的。

但是,這是很明顯的臨摹,蒂姆要的是在一切還原于維米爾的時期,“寫生”出維米爾的作品《音樂課》,那么只能是等比例重建,還原畫面中的實際場景。不過這又有什么呢?有錢任性···說干就干,蒂姆充分利用聰明的大腦、飽滿的熱情,當然更少不了巨大的殷實資產支撐,走起···

藝網

動筆之前,他親自去拜訪了《隱秘的知識》作者,藝術家大衛·霍克尼。

親自去觀摩已被女王收藏的,維米爾的《音樂課》原作。敢想敢做啊,慶幸的是這聽起來荒唐的舉動,最終還是獲得了女王的支持。

萬苦艱難,恕不贅述,在213天之后,終于打造好了蒂姆相對滿意的音樂課中的場景。

萬事俱備,親愛的蒂姆終于要開畫了···開始驗證和挑戰···

畫面中上音樂課的小女孩是他放暑假的女兒親自上陣做的模特,隨著日子的推移,電影的推進,蒂姆的《音樂課》慢慢有了眉目···

當然,期間不會一帆風順,諸多問題等待著蒂姆來克服,室內的低溫、架子的歪斜、光學透視的缺陷、身心的疲憊···

漫長的130天不徐不疾而又瞬間度過了,蒂姆終于熱淚盈眶的迎來了成品展示時刻···

這是什么鬼···?大家不要急躁,原諒小編的馬賽克,欲知詳情,請靜下心來去觀影···不過小編看后的心情確實如上圖O(∩_∩)O哈哈~

蒂姆將自己打造的《音樂課》成品展示給霍克尼和專業畫家、藝術家···

不要夸贊小編的嚴謹,想知原貌,請看電影~

附:豆瓣影評

一位英國藝術教父,一位沒摸過畫筆的發明家,一本書,一部書,再現了西方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讓我們重新發現了神化般的藝術大師散發的人性氣息,拉近之間的距離,更加的親切~

從一個對維米爾畫法的假設開始,一個沒有任何基礎的發明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花了213天建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場景,花了130天把畫畫出來,總共花了一千八百多天還跑了英國和荷蘭,證實了自己的假設。瘋狂、天才、自娛自樂,讓我欣賞又羨慕。

Tim Jenison給貴國土豪們樹立了一個有錢人如何花錢的好榜樣...

5年,蒂姆及其團隊在為考證其理論而努力,并形成實踐成果,而我們呢···其實生活從不欺騙我們,只是我們欺騙了生活···

想了解更多藝網藝術品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藝網大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