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人文概念,同時也是養生修煉里的重要一點,就是“順”。而太極拳中就是用“順”來應用于拳式、身法、推手等。具體地講,太極拳有“三順”。即身順,氣順,拳式順。
1、身順
身順,練習太極拳的首要、秘要,身順才能體松,體松才能氣通,才能力沉。太極拳的修煉旨在求一個“松”字,只有做到松,“沉”“靈”“空”才能不期而至,而松來源于順。太極拳行功走架,體內氣之流動,有賴于通道的暢通無阻,只有身順,才能使體內通道暢通,元氣暢通無阻,才能“氣遍身軀”,“無微不至”。身順即能“意到、氣到、力到尸,反之,則“意不能到,氣不能來,力不能至”。
身順則勁生,身悖則氣滯。身軀之“松、沉、輕、靈、空”,皆來源于“身順”。“身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頭部:包括頂、頜、項等有關部位。
頂:“虛靈(領)頂勁”“頂頭懸”。
既像有東西頂在頭上,又像有一條無形的引線垂直地牽引著頭頂。即頂要平正,頂平頭即正。頭部不可俯仰、歪斜、搖晃,必須保持頭的正直,反之就失去了“頂勁”。
頜:下頜微向里收,下頜能內收,頭自然能上頂。
頭能上頂,神氣自然能貫頂。但內收切勿過度,過度也會影響頭的自然正直。
項:自然豎直,與衣領的后部微貼。
肌筋骨節要放松,切忌僵硬,也不可歪斜扭曲。
(2)軀干:包括胸、背、腰、臀、襠等有關部位。
陳微明先生對“含胸拔背”這一要領,曾特別關照其弟子林丙堯先生說:“含胸拔背”這一提法,其實應改為“舒胸順背”,但書(指由楊澄甫宗師口述,陳微明整理的《太極拳術十要》)已出版了,事后發現原來的提法引起誤解,產生了一些副作用,要想改變已經來不及了。
當時使用“含胸”兩字,主要是與外家拳的“挺胸”相對而言。意即不要使用練外家拳的方法練內家拳。如果含胸過了頭,成為“縮胸”,仍然會造成血脈不和,氣滯于背,甚至會損壞人體體形。所以,舒胸順背的提法比較準確。
胸:要虛。
舒松而含虛,有自然內含的意思。切忌挺胸,也不可內含過度而形成“凹胸”,按照陳微明先師之意宜作“舒胸”。
脊:要直。
脊梁和尾閶都要自然地中正垂直,不可偏斜。脊椎骨節節放松而沉落,遇有開合,轉動等變化時要輕。靈而不流于飄浮,沉著不流于呆板。
背:要拔。
自然正直而挺拔。即背肌舒展而有微微鼓起之意,使氣貼于背。但不可弓背或佝僂等現象。
腰:要松。
松沉塌住;腰如軸立,以便身體保持中正安舒之勢,既不可挺腰腆肚,也不可低頭哈腰。還須注意收腹,命門穴后突。
臀:要垂,要斂。
坐身時下垂而內收,不可向后或左右撅起。邁步時戒扭臀現象,關鍵在于骨盆端正而不搖晃。
襠:要圓,要撐。
撐圓合住,使兩腿有力,底盤穩固。襠下會陰穴與頭頂百會穴成一條無形的垂直線,即全身縱軸之所在。唯有頭頂襠落,提頂吊襠才能保持“立身中正安舒”。
(3)全身要求。
在古今諸多拳論拳經中不乏“立身中正”、“尾間中正”、“中正安舒”等類術語要言,而且都突出了“順”,強調“中正”之理,把握全身要領,以上這些也屬王其和式太極拳“身順”的范疇,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虛靈(領)頂勁。
意向上,神之泥丸,頭頂自然上領,自然則虛靈,在形乃下頜微收,照應喉頭,從喉分經兩耳根,上合百會,若一線上提,一身如吊空中,故將此頂式喻為“頂頭懸”。頂虛靈,神貫頂。頭正,身軀自然端正,如此可保持頸椎脊柱的自然垂直狀態,從而確立一身核心和真中,為中正首要而統領一身。虛靈,即神清身輕,步穩手活,乃“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準確地做法是意想我之身體無比高大偉岸,百會上接天際,涌泉下踏地心。而百會不動,節節放松下垂,一直松到足底,感覺足底產生向上升騰之內勁貫注全身百骸。
尾閭中正。
斂臀圓襠,尾閭前卷,自成下插之狀。“尾閶插”與“頂頭懸”上下對拉拔長且相互呼應,確保了一身重心垂中不偏,進而確立尾閭中正。身軀之轉變,步法之轉換,定向轉規,全在尾閶活轉。頂頭懸,尾閭插,意貫上下,腰脊松開,節節虛對,是為中正又一機要。
腰為主宰。
太極拳修煉,時時不忘腰,方能達身順。太極拳論告訴我們,“腰脊為第一之主宰”,“腰如軸立,氣若輪行”,“刻刻留意在腰間”。太極拳行功走架,必須以腰為主宰,必須以腰帶臂,以臂帶手,節節傳遞,節節貫串,“心要靜,體要順,時時想腰不忘腰”。
“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如果行功走架時忘了腰,不妨慢慢停止,用心找一下腰后再動。如此“日日之不息,積久功成”,腰自然就忘不掉了,而以腰行拳,自會身順;身順則“意到,氣來,力至”,練功一日,自會功深一步。
腰脊為一身之梁柱,其間為督脈所貫而總督手足三陽經。腰藏命門,內連兩腎而通氣海,外接脊髓而上絡腦,不僅為撐身梁柱,動轉總樞,而且關一身之康泰,四肢之靈健。命門乃生死之戶,腰為主宰而統領全身,上下相隨,左右相系,胯膝足肩肘手隨身活轉,一體如輪,圓轉如意,變換適中,渾然一體,處處自然和順。
2、氣順
張三豐《十三勢歌》曰,“變轉虛實需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十三勢行功心解》云:“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也”。
氣在身體內的順遂,與太極拳系統目標中的健康、延年益壽關系極大,所謂“順則生”、“通則不痛”,就是說身軀中氣順遂了,通暢了;人就不生疾病。通過習練太極拳,身體中的氣順遂,百病不侵。
如何做到氣順遂,太極拳架子的“校正”是必要條件。拳架套路是各派太極拳先賢通過幾代人的實踐,不斷探索,逐步完善傳遞下來的。作為初學者就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師父所教授的拳架來練習,即為“形似”。在掌握了正宗拳架的基礎上,習練者還需要認真地去體悟,反復琢磨,在找到了正確之處,才能掌握正確架子的習練方法,千萬不可淺嘗輒止。架子正確的練法是“氣順遂”的前提。
如果架子不正確,氣就不會順遂,在習練中就會引起身體的某部分,甚至全身的不適;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下肢關節的疼痛,腰椎及其周圍有不舒服的感覺。這些都是習練者在動作轉動中違反了人體運動規律所引起的。太極拳套路動作是從易到難編排的,它要求人們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
尤其一些高難度動作掌握不好,就會出現氣不顧遂的現象。對于那些以練習太極拳技擊為目的的人來說,練拳的時間長,下的功夫大,那就更應該有明確的認識,且在習練中始終貫徹這種認識。否則,違背順遂的要求,時間久了,,對身體損害會更大。所以,“氣順遂”,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應該特別注意。
還有“便利從心”問題,首先應該明確,氣順遂了才能便利從心。太極拳運動是一個復雜的運動,必須逐步地按照要求一點一滴地做到,慢慢地由局部順到全身順,這些都是在自我約束中完成的,全身順遂了,動作配合才能按照心所想來完成。這里告訴我們,心雖然是指揮者,但它必須通過氣與動作的配合,心的指揮才會靈變。
這里所說的順遂,與我們常講的“沉著”是對應的,要在沉著中運氣,在沉著中體會氣與動作的順遂,結合起來,就會更好地使氣入骨人心。
3、拳勢順
所謂拳勢順,是指站樁、行拳走架、推手及散打之姿勢的順遂。
張三豐《太極拳論》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曰:“其虛靈
、含拔、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動中求靜,此太極拳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周流通暢,不黏不滯”。
《十三勢行功心解)云:“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王宗岳(打手歌)曰:“上下相隨人難進”,“引進落空合則出,粘連黏隨不丟頂”。(太極拳論)曰:“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為之粘。”“動急則急應(謂之連),動緩則緩隨(謂之隨)”,“舍己從人”。
武秋瀛曰:“軟則隨,隨則舍己從人,不致膠柱鼓瑟矣。”
這里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說明。
(1)拳架。這里主要說打拳的姿勢。
趙堡(太極拳啟蒙規則)中所列四順,即順腿、順腳、順手、順身,四者何以能順?細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順之去;腿向左去,腳亦順之去。唯順腳時,先將腳尖撩起,隨勢而動,切記不可抬高移動身之重心,向右亦然。
這里所講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原則,即為順,這四個方面順了,身軀可以說是處處順了,人體內部才可能暢通無阻,所做的動作和發出的勁兒才會是周身一家下的整勁,這對于鍛練身體,推手技擊等,無疑都是十分必需的。
做每個動作,手向左去,身體要順手而去,不能手是手,身是身,互不相干,腿向左去,腳也順之而去,同時先將腳尖抬起,隨著身體整個動作的需要而行動,要求腳不要抬得過高,以免牽動自己的重心。
對個別大八字腳及內八字腳的練家而言,打拳要“順其自然”,“不要別著勁兒打拳”。天生下來學走路就是那樣,又何必去硬別呢。這里也有個生理問題,也可能是個習慣問題,如能改過來,以小外八字走路打拳那當然更好,改不了,也不要強制改正,就順其自然罷了。在我們同門中也有用這兩種步型的,他們照樣可以練出整勁兒來,照樣可以出功夫,成好手。
(2)推手及散手
“順”是太極拳借用過來運用于推手技擊,包括散手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太極拳運動的根本特點。與人推手,對方用“剛”的方法來擊我,我不與之對抗,而是順著對方來力的方向引進,使對方之力在我身上不起作用,這樣我順了,對方就處于背勢,而順背是同時出現的,違背了這種操作方法,就不是太極拳的技擊方法。有關這方面,在先賢們的著作中有很多論述。限于篇幅,這里僅就《打手歌》有關拳式順遂的內容談一下具體做法。
(打手歌)原文為:“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則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打手贍言簡意賅,便于背誦和記憶。因此,它歷來被當作太極拳推手教學的啟蒙性教材,是公認的太極拳推手和散手的指導原則。它短短七盲六句,共四十二個字,其中涉及“隨”、“牽”、“引進”、“粘連黏隨”,這四句之中都含有(或暗含)順的意思。
拳法攻守,務須“上下相隨”,上下相隨就在于自始至終地保持立身中正安舒,使重心相對地穩定。重心穩定,則進退自如,且無跌仆之虞,手去步趨,身退步撤,手呼足應,步隨身換,如此方能達到與“隨遇平衡”相仿佛之功效。凡在運動中,兩腳隨攻守之勢而動,使身體重心不超越底盤的范圍,那自然始終都能保持身體平衡而不至于跌仆了。
有人以快步走路不慎被絆而跌倒為例,來說明“上下相隨”與否的道理,為什么會跌倒,只能是因為上下不隨所致。如果思想上有警惕性,能及時跨越障礙,或者當腳下被絆的一剎那,上身能夠相應地及時剎車,克服運動慣性,使身體前傾不超越底盤的范圍,將不會跌跤。所以說,跌跤的原因就在于上下不相隨,在推手、散手的攻防運動中,如能做到上下相隨,即能使自己的重心始終保持在底盤范圍似內,就不會被擊倒。
“牽動四兩撥千斤”,說的是“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如何在實際中運用呢?其實,在推手和散手運動中,人體始終處于運動的狀態之中,由于人只有兩只腳,底盤相對還是比較狹窄的,人體重心偏于底盤一側是經常發生的。
再加上自身攻守失誤和對方的虛引詐誘,人體難免有處于動搖之時,正因如此,“四兩撥千斤”的機會就多了。在攻防實戰中,對方用大力推來,由于其身法前傾,上下不相隨,你只須用小力“牽動”一下,就可使他向前跌仆而去,有時甚至只須斜閃放空,也可將力大又不大懂拳技的人傾跌而倒。?
關于“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太極拳的技擊招法千變萬化,但總歸“引進落空”一法。如何“引進落空”,當雙方粘連在一起時,在引出對方真力時,我順勢牽引其向前不丟不頂,讓對方在一定距離內真力耗盡,在我身上找不到著力點。拳諺謂之“妙手空空”,一旦我得機得勢,便將其發出。對于高手來講,觸發即是瞬間之事。
關于“粘連黏隨”這四個字,就是要實現“粘”的效果,“粘”就是我順人背,雙方在接觸中運用棚捋擠按四法,在變換中,我黏住對方,與對方緊挨相連,不讓對方走脫,我必須緊緊跟隨,尋找時機,使自己處于順勢,對方處于背勢,我則必勝無疑。
太極拳里的精華你領悟了嗎?說一千道一萬,離不開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太級拳理論。他們已說的很明白很深奧,目前還不可能超越。不管那個流派的太級拳從根上講都要依據老祖宗的拳理來講拳授拳傳拳練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