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傳:真的可以成為年輕人的NGO么?︱#1000本書計劃#NO.100

早。

終于到第100本書了。

計劃五年到十年完成這個1000本書計劃,既不趕不急,也不會有所遺漏,只求在忙碌中可以換一種思考方式,去尋求更多的可能性。

張天一也是在2014年開始起步做扶牛堂的,從定位之初就是給在京湖南人提供最正宗的牛肉面,后來衍變為“霸蠻”精神的社群。

所謂社群,本質上體現的是品牌對用戶的理解和連接能力。

這是作者張天一對于社群的理解和解讀,可以看出這帶有深深的扶牛堂的實踐印記。

全書共9章,第一章是作者對于互聯網思維的理解,第二章是解讀社群是什么,第三章是怎么做社群,第四章到第九章是說如何做社群。

那么我們的優先級應該是第二章—第四章到第九章—第三章—第一章。

作者認為,當一個群體特質越明顯,意味著該群體的訴求越集中,則品牌方可以把所有的價值主張以經歷的形式寫出來。

作者強調,用T型戰略打造社群品牌:說人話,制造情感不對稱,人格化,回歸初心,最后打造自組織社群。

總體而言,本書更適合傳統的消費品牌轉型社群的一個參考,或者說書中的幾個或成功或失敗的案例是互聯網時代營銷的一個參照。

但實質上,作者想打造的霸蠻精神,即不同意、不服輸、做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辣”的本質,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市場上其他強調“做自己”的品牌或社群相比多了層解碼。

圖騰只是框架,而內容應該是各自演繹,社群只需要強化認同感。

作者張天一一路走來的實踐經驗,有不少的可取之處值得好好學習,比如強弱對抗性,把自己放在一個挑戰者的位置上等, 但再好的法和術,都需要在正確的指路的道上才可以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可現實往往是船小好調頭。

值得注意的是,張天一總結出來了一個社群公式:

社群勢能=數量*質量*連接頻率

作者把社群分為產品型社群、人格型社群、社交型社群和傳銷型社群四種,而伏牛堂選擇的是社交型社群,以類比NGO的方式去“擁有關系”。

NGO組織是基于價值觀的聚合體,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

綜合以上,我們是不是可以衍生出這樣的思考:社會企業才是企業的最終發展方向,未來的企業擁有的只是用戶的關系和員工的關系。

會不會存在一種可以結合四種模式的社群呢?產品+圖騰+N2N的網絡關系+儀式感,開放而非封閉,流動而非靜止,失控而非規劃。

最亮眼的嘗試是作者把伏牛堂的用戶關系和員工關系結合在一起,比如說發行內部的牛幣,比如政委制度,可是為什么不把牛幣從內部發行的游戲幣變成與用戶共用的游戲幣,即把用戶的積分系統與員工的績效系統打通呢?

?作者強調的,所身體力行的,是否符合商業行為的本質,是否是作者本人基于自身的假設性理論呢?我們還需要時間去觀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