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和打工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韓所在的這家公司,老板給予了一個很高大上的職位——銷售總監。

公司銷售團隊也就七八個人,但是都比較散漫,無組織、無紀律、無目標,他仔細觀察了一下,就已經胸有成竹,并且能夠運籌帷幄之中。

我對此卻嗤之以鼻,不要拿著雞毛當令箭了,你吆喝的那么起勁,滿血復活的樣子,真的嗎?

不是揭短,他打雞血的感覺好像找到了“重生”,這和自己創業簡直判若兩人。

自己創業時候,整個情況是有思路,行動力緩慢,瑣碎的事情再耗費一點精力,加之拖延,沒有“破冰”點,找不到創業感覺,最后沒有業績,還弄得自己信心全無。

一個人的熱情度就會決定所做事情的動力,想過方法策略,但依然是收效甚微,那么為什么換成給別人當“綠葉”,為別人做“嫁衣”,自己就豁然貫通,而且很自信呢?

怎么會有這么大差別嗎?一個人的兩種狀態說明了什么?對,說和做就是兩碼事。

縱觀大韓的經歷,自己創業已經不止一次,但每一次都會碰到瓶頸,與其說這個不容易克服,還不如說是自己越挫越敗,每一次失敗都是慘痛的,但是每一次從別人家的企業當“跳板”,就會又能夠找到方位,而且會越來越專——精——深。

為什么?他忽然開悟,覺得自己就適合“指揮”,做點開口說話的工作,一旦實踐操作,那可能還會重蹈覆轍。

十年來,自己做生意五次了,每次都覺得很用心,也很努力,可是回報和付出都不成正比,也用心,可是就做不出成績。

總結反思一下,走不出創業這個“破冰”點,自認為有一套成熟的經驗,甚至說閉著眼也能賺錢,為什么,一個行業做了十年,總要比后知后覺的人要有優勢,然而卻分分鐘打臉。

光看別人努力就有成效,也想自己親自實踐,人家成功也許除了機遇,更重要一點是悶頭去做。

不考慮前因后果,不考慮過多的出發點,不考慮細化的操盤模式。

而大韓因為懂得多,考慮過細,有時候又會被自己過多想法給羈絆,最后浪費了時間,浪費了自己有限的資源,想的很好,說的更不錯,但是沒有實踐,一切都是無用功。

實踐才能出真知,光說不練等于零口號,喊的再響,只是想,沒有努力,全是借口,怎樣才會成功呢?那不可能,除非真是天上掉餡餅砸頭上了。

而做就是檢驗真理唯一的標準,一番想法付出實踐,那么才會知道這路可行嗎?能不能夠支撐著走下去。

曾經記得有個小笑話,說一個游泳教練教孩子學習,他正在高談闊論教學生游泳,但是有個孩子調皮,一腳把他踹到水里了,這下遭了,教練竟然喊救命,他——不——會——游泳。

當時只當個笑話來看,現在想來卻感覺很有教化意義。

說的再動聽,沒有做親自實戰,那么這是不是很諷刺呢?

回顧過去,打破常規,但是卻總也找不到感覺,為什么呢?因為自己所有想法都是想當然。根本就沒有想過可實際的操作性質。

實際操作時候不一定按著你的想法出牌,有些套路即使用了,也不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說剖析自己的性格特點,那么你的個性到底適合什么樣的工作,那種方式更能發揮自己特長,并且找到自我價值感。

每個人都想創業成功,可是真正的實踐和想象卻大徑相庭。

如果說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并且有收益,那么這件事不一定體現在堅持上,而是實際操作,堅持了很久,沒有成效,你還愿意去努力嗎?

每個人都有夢想,想要實現就得真刀真槍的練起來,只看見別人光鮮的外在就羨慕不已,蠢蠢欲動,那都白扯。

總之,說不等于做,光說不練假把式,那和紙上談兵一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