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遭受洪澇災害,江西鄱陽縣成為災情最為嚴重的地方之一。21日,當地官媒“鄱陽發布”卻發文稱“洪災也不是徹頭徹腦的壞東西”,引發網友的爭議。毋庸置疑,洪災從古至今都是給人民生命及財產帶來傷害的負面事物。此次該媒體強行轉換角度將其美化,看似正能量滿滿,實則讓人不適。
抗洪精神是人們抵抗自然災害行為的精神凝聚,其內涵值得歌頌。每年梅雨季節,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都不免遭遇洪災,而身于洪災區的人民也在為做好防洪措施而努力。從政府到基層群眾組建了成一批批抗洪的一線隊伍和后備隊員。在洪災面前,他們具有視生命高于一切的精神,不畏風險勇于加入抗洪工作的擔當以及做好災后重建的責任,彰顯了抗洪精神的內涵,理應為人們所表彰和繼承。
然而這些都是人民為抵抗災害而體現的頑強意志和行動力,是人民力量的迸發,是屬于人民的抗洪精神,不應歸功于災難。畢竟,如果說這場無妄之災是發生背景,那么人民的努力和意志才是核心關鍵。縱然逆境容易激發人民意志,在順境也同樣發揮鼓舞人心的作用,而這場災害帶來的傷害卻是無法彌補的。正如,此次面臨新冠疫情的艱巨挑戰,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同樣展現令人驚嘆的中國人民“抗疫精神”。但我們永遠不可能去贊揚這場傷及無數人生命的災難,因為災難從來不值得夸贊,它是人們苦難的見證,只值得我們緬懷和總結經驗,避免下一次可能更為深重的災難。
美化災害是罔顧人民的損失且背離實際的媚俗行為。“鄱陽發布”作為官媒將災難美化,不僅損害了人民對其的信任,而且會對還沉浸在災害中的人民造成二次傷害。如東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媒體10萬+消息“感謝你無數次游過這片悲傷的水域”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面對災害,當地的人民永遠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我們應該體恤他們的經歷和悲傷,而非反過來去關注和美化傷害他們的事物。長期以往只會造成她們不被理解不被關注的抑郁心情,從而引發災害過后對其心靈的二次傷害。
災后應該更要關心群眾、慰問群眾,讓他們早日脫離災害的陰影。新聞媒體應持有同理心和人文關懷,作客觀適度的報道。畢竟,災害不美,抗災精神才美;災害本身不重要,災后重建和預防才重要,理應成為我們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