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地位也具有較強的繼承性,這個繼承性很大程度上還要通過教育這個中介變量來實現。
沫沫身邊有很多朋友是全職媽媽,對待孩子的吃喝玩樂很有一套。但她們很多都是一群“假性單親媽媽”。
什么是“假性單親媽媽”
就是老公工作很忙、在家每天跟孩子說不到兩句話,或是根本早出晚歸、見不到孩子的面。
運氣好一點的,老公還有個星期天會待在家里,但所做的事情也只限于吃飯、睡覺、看電視、玩電腦,通常兩只眼睛都不會擺在孩子或孩子的媽身上。
運氣差一點的,連假日也要去加班、應酬。一年工作360天,跟同事相處、聊天的時間,都遠遠超過家里的老婆、小孩。
近年來,“窮二代”、“富二代"等特殊稱謂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就業公平面臨著“代際傳遞效應”的挑戰,對普通學生的就業造成不良影響。媒體經常報道,即便通過教育,“窮二代”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命運。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
處于社會底層的普通家長,沒有什么過硬的社會關系,子女在競爭中不免處于劣勢。與此同時,在許多城市,孩子的學習競爭趨于白熱化。許多家長讓孩子從小就上各種補習班(如奧數、鋼琴、繪畫、英語等),孩子從早到晚拼命地學習各種所謂的“擇校”技能,家長和孩子都身心疲憊。
教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孩子的學歷一定程度上受父母親學歷和工作背景的影響。父母親的學歷對孩子的學歷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孩子學歷在大學及以上的,大部分的父親都是學歷在高中以上的。孩子學歷在高中及以上的,大部分的父親都是學歷在初中及以下的。
結果還表明,母親的文化程度對孩子的工作類型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有大學及以上文憑的,子女幾乎很少從事農、牧、漁類和工人的工作,而多是從事一般職員或是專業技術工作。
父母的學歷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學歷越高的家長越傾向于讓孩子讀大學,60%以上的碩士學歷的家長會更傾向于讓孩子參加補習班;70%以上的本科學歷的家長會更傾向于讓孩子參加補習班;而學歷在高中及以下的家長的孩子很少或者沒有經常參加補習班。
我們國人對教育依然是非常重視的。此外,個人努力、受教育程度與家庭因素共同對個人地位的獲得發揮著作用,這表明教育依然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支撐著人們的地位提升。
但在社會結構等級化分層模式下,階層地位具有較強的繼承性,這個繼承性很大程度上還要通過教育這個中介變量來實現。
那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廣為詬病,但事實上,千千萬萬的父母仍正在做著飛蛾撲火的“努力”。人生不是短跑,而更像是一場馬拉松。當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有了更長遠的目標和眼光時,他自然能理解孩子身上的哪些特質是比成績更重要的。
無數科學研究均表明,對書籍的喜好和有質量的一對一的閱讀時間,在預測未來在學校的表現方面作用巨大。閱讀能幫助大腦神經建立聯結,建立人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變得更有智慧。而且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不要讓它成為影響個人發展的絆腳石。
如何促進:閱讀能力可以說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之一。當孩子從小看到爸爸媽媽經常手捧一本書津津有味地看,伸手觸及的地方就能看到一本書時,閱讀的種子已經悄悄萌芽,等孩子長大能與父母就一本書開展討論,分享彼此的感受時,不僅提升了他的表達能力,同時也促進了詞匯量和理解力。
說話是一項極為復雜的認知功能,在寶寶說出第一個詞語后,他們的語言能力便開始飛速發展,除了詞匯以外,孩子們還要學習語音和詞語表達出的情感動機,即其社會含義。
如何促進:研究表明,讓嬰幼兒看語言學習方面的視頻甚至會減少孩子的詞匯量,只有最基本的人際溝通才能營造最自然的學習狀態,所以你與寶寶交談時所使用的詞匯數量和豐富程度,才會實實在在影響到孩子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聊天時經常給孩子提開放式的問題,比如“如果我們走在路上下雨了怎么辦?”,這樣的問題能促進孩子的思考和表達,不用擔心他們會否因為年齡小就聽不懂,同樣,也不要避免使用復雜的詞匯,也許第一次孩子不理解,但隨著語境應用的次數增多,他終會掌握的。
可以預見到的是,未來跨領域合作勢必會更加普遍并成為趨勢,因此對人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包括專注力、合作精神、情商、領導力、社會交往能力)的要求會更高,“智力至上”的理念很難繼續在社會上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