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生活方式都能產生價值

最近很多有趣的新聞,其中包括某外國美女窮游多國,通過接地氣的美照俘虜了很多贊助。互聯網時代造就了很多新的生活方式,而貌似新的生活方式外國人更有勇氣選擇,也玩得更得心應手。

適逢最近一個密友也遇到了關于生活方式轉變帶來的困擾。實際上,即使我不太能理解他在傍晚花兩個鐘跑步、彈吉他、跳爵士舞(要知道他的工作屬于比較嚴肅的),而又把工作留在深夜處理的轉變,但相對半年前他把下班時間(即使已經在家也還是加班狀態)幾乎全用在工作上的生活方式來看(準確點可以說是現代人的“生存方式”),現在的生活方式讓他的生活更有趣了。然而,他遭遇的困擾卻并不是“生活更有趣了”,而是新生活方式中人際關系的沖突。

羅胖有一段言論很有意思。他說牛頓在做實驗時面對的最大的壓力是人際關系的壓力,因為實驗本身代表著對前人經驗的質疑,就像年輕人現在對長輩的經驗之談嗤之以鼻,堅持按自己的方式處事一樣一樣,這種與眾不同或特立獨行帶來的往往是人際關系的沖突。

歷史是那么地相似,好友在生活方式的轉變就像在做“實驗”——他一開始并不能確定新的生活方式是否適合他,而他也遇到了人際關系的沖突——女友跟不上他生活方式的轉變,不理解甚至憤怒;上司覺得他把精力放在別的好玩的生活細節上,怠慢工作了。

就我看來,這還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好員工,至少完全對得住每月到手的那點酬勞。只是因為更多的有趣的事物加進生活之后,有更多的“可炫耀”的生活點滴可供分享了,讓很多人羨慕妒忌恨的同時,對他產生了誤解。誤解還不要緊,誤解的時間長了,偏見也來了。女友開始抱怨陪伴時間太少;領導開始找他談話,聊事業基礎穩定再培養興趣愛好,聊想當然“變差”了的KPI,以為他不熱愛女孩白嫩的小手了,不熱愛賴以生存的工作了。

正如開篇提到的例子,生活方式的轉變,即使這個外國女孩一開始的初衷是逃避進入社會工作而選擇旅行,在這個時代也說不定能帶來另外的價值。更何況對生活質量、對健康、對工作生活的平衡的追求,除美滿的家庭外,在短短幾十年人生中,還有什么更值得追求的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忽的又想起 那年花雨里 人面桃花,款款兩情知 你是白衣玉面郎,牽我多思憶 撫琴、舞劍,遙想永無期 我本孤島,你是擺...
    梓晰沐染閱讀 34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