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or 人工智障?看看人工智能產品干過的那些蠢事兒。
“Alexa”
“......”
“Alexa”
“......”
“Alexa”
藍光亮起
“您要買什么?”
......
“你好,您的快遞”
“謝謝。”
不久前,在英國的科琳娜一家收到了一份價值10英鎊(約合人民幣89元)的禮盒。令科琳娜疑惑的是,最近家里壓根沒人下過訂單,她問過丈夫與兒子也都是一臉懵。
后來科琳娜發現家里的Buddy——一只聰明又有點兒調皮的灰色鸚鵡,竟然在模仿自己的聲音和Alexa在對話,對了它是一個內置智能語音控制系統的智能音箱。科琳娜可以斷定訂購禮盒這件事兒就是Buddy干的。
鸚鵡自主下單?還是通過一個音箱?這是一個什么神奇的操作?
原來Alexa身上裝載的智能語音助手可以通過識別聲音的方式可以做到播放音樂、新聞、網購下單、Uber叫車、定外賣等等,而調皮的Buddy平時就喜歡模仿主人說話,久而久之竟學得甚是相似,就這樣模仿了主人下單的流程。
Alexa這個由亞馬遜研發生產的人工智能就這樣“蠢蠢地”被成精的鸚鵡Buddy忽悠成了人工智障,合伙干了這件好事兒,還真是對應了產品廣告里的鸚鵡下單的場景呢!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Alexa不要面子噠!
看來曾被霍金先生評價為終將成為人類威脅的人工智能,至少在目前的發展狀況下還是有點蠢萌的嘛!
無獨有偶,用阿爾法狗戰勝人類頂級圍棋選手的谷歌公司,也曾鬧過烏龍。
一位臺灣的網友在使用谷歌翻譯網站進行翻譯時,輸入“我想扁你”,輸出的英文是“I think you Chen Shui—bian”,輸入的內容若是“扁你哦”,輸出的英文則是“Oh!You Chen Shui—bian”。網友發現,在使用翻譯功能的時候,輸入扁字,翻譯出來的自動就是“Chen Shui—bian”
這,真的是太......尷尬了。
當然,鬧這種笑話的在線翻譯不止谷歌,其他許多提供免費翻譯服務的網站都是如此,常常把中文翻譯得不倫不類。不過這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兩年的學習與改進,在線翻譯功能還是進步了。起碼“我想扁你”已經不再是“I think you Chen Shui—bian”了。
還是在英國,上周一,英國電視臺報道了一則新聞,有消費者在某網站上購買廚房用品時,在智能推薦欄部分被推薦了一些能夠組成制作炸藥的材料。雖然這些商品在英國屬于合法商品,但對于僅在今年就經歷過多次爆炸事故的英國來說,這條新聞非常敏感,仍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有點可笑,有點蠢,又有一點細思極恐。網站的推薦是以智能算法為標準,會推薦這樣的東西是否表示,曾經多次有人以這樣的組合形式購買了商品,購買之后是否用作炸藥我們也無從得知。
于是該網站作出了“所售的所有商品必須符合公司的銷售標準,而且我們只銷售符合英國法律的產品。”的官方表態。且表示將對網站進行更細致的審查,以更合理的呈現方式推薦給大家。
現今的網站推薦形式,大部分仍是單純以智能算法為推薦的。對于這個標準產生了兩種觀點。
一部分人認為,只以智能算法為推薦標準可以更加公平,人人都有機會得到推薦,對于使用者來說也可以更加精準方便找到所需;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只以智能算法為標準,只會加大同質化。某個詞成為推薦之后所有人都會頻繁使用,以粗暴重復的方式讓自己的內容或產品收到更多的推薦,這就造成了內容和產品的質量下降,參差不齊。
因此,關于是否要“單純以智能算法為推薦”的討論從未間斷過,上周人民網更是連發《不能讓算法決定內容》、《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警惕算法走向創新的反面》這三篇文章diss了僅以智能算法為標準而不審核文章內容的推薦系統。
以上幾個人工智能做的蠢事并非少數,而是眾多事例的代表性事例。還有與siri生硬神奇的對話,智能導航導錯路的事情等等。這是否可以表示現今的人工智能仍不夠智能呢?馬云也曾說過“現在人工智能很蠢,人和機器應該各司其職”。
人工智能or人工智障,如何成為真正的智能而非智障,前方仍是長路,欣慰的是這條道路并不孤獨,全球各家人工智能企業都在一起探索。如何克服算法限制,完善升級智能系統,是每一個人工智能企業都要思考且去操作的事情。
人工智能的明天,是晴還雨?人工智能還是人工智障,大家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