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去表妹家,姑姑和我聊的一個話題就是,妹夫寵女兒。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更何況豆豆是一個超級可愛的寶貝,我每次去表妹家,都有想把她抱走的感覺。
妹夫每次回家一定要給豆豆買一個東西,冷飲,甜食,各種好吃的都給孩子買。而且是一進門,就上供一樣給寶貝,似乎如果女兒不吃,就不親他了一樣。如此做的后果就是,每次到吃飯的時候,豆豆都不想吃了,因為零食已經吃飽了。姑姑每次都說,吃飯前不能給她吃東西,每次妹夫都答應下來,但是總是不會改正。
姑姑告訴我,因為他小時候物質貧乏,想吃的東西買不到所以,當他有能力給孩子買的時候,一定要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而且小賣鋪里的所有玩具都買了一個遍,包括很多都是男孩子的玩具,買回來也是對自己童年的彌補吧。
反思一下,我家孩子爸爸也有同樣的情節。孩子上中學后允許帶手機了,我的意識就給他買一個老人機,這樣可以防止孩子偷偷玩手機,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但這老人家給孩子買的是蘋果,孩子也很爭氣的學習成績下降了。于是我再次表達了用老人機的想法。但是被爺倆拒絕,實施措施是,每天檢查他手機的電量,不給他帶充電器,用這個方法監督孩子,他似乎是忘記了,孩子還可以用別人的充電器啊。而到了考試的時候則暫時沒收2周的手機。
看到一篇文章,日本的孩子們在機場等飛機的時候,都坐在地上,人手一本書,沒有人玩手機。也好希望我們的學校能規定孩子都不能帶手機啊。因為父母太寵孩子了。
當父母,沒有上崗證,都是匆忙上崗,每個人都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