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對子手——唐寅,蘇軾,解縉,紀昀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里,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人稱“對王之王”的對穿腸和扮作書童的唐伯虎“以文會友”,上演了一出精彩紛呈的對對子大賽,最后穿腸兄敗下陣來,嘔血三升…

有人就問了,電影里唐伯虎這么聰明機智英勇神武文思敏捷瀟灑倜儻對答如流,歷史上真的如此嗎?

答案是肯定的,雖說他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名頭是自封的(沒錯,史書就是這么記載的),卻也是經(jīng)過時間考驗的,名副其實。

對子,又稱對聯(lián),楹聯(lián)等,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講究字數(shù)相等,平仄相合,詞性相對,內(nèi)容相關(guān)。

由古至今,佳聯(lián)妙對層出不窮,各種軼事逸聞流傳開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唐寅、蘇軾、解縉、紀昀四人,他們才華橫溢,妙筆風流,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對子界的F4。

因唐寅是蘇州人,東吳子弟,愛畫春宮圖,風流淫邪,故在此稱其為“東邪”;蘇軾是西部眉山人,所娶妻妾皆先他離世,晚年孤獨,便稱其為“西獨”;解縉是秦嶺以南的江西吉水人,十九歲便進士及第,可稱為“南第”;紀昀是北方滄縣人,傳說中一天五次的性癮患者,十足的“男子氣概”,遂稱其為“北概”。

“東邪”、“西獨”、“南第”、“北概”橫行對子界,鮮有敵手!

1.唐寅

“東邪”唐寅,隨性不羈,以對子交友,樂善好施。

某日午后,唐伯虎見一裸男跳入池塘中摸藕,覺得此君瀟灑放浪,頗有自己年輕時的風范,便欲上前結(jié)識一番。

對方是個小孩,初生牛犢不怕虎,看唐寅作讀書人打扮,提出和他對句。

小孩出: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唐寅對:荷出水面,朱筆點天文。

唐寅出:鵲噪鴉啼,并立枝頭談禍福。

小孩對:燕來雁往,相逢路上話春秋。

唐寅奇道:“你小子有兩把刷子啊,年紀輕輕的,怎么不在學堂讀書呀?”

小孩聞言,神色黯然,唐寅心思電轉(zhuǎn),知其家貧,遂拿出二十兩銀子相贈,以作求學之資。

還有一次,唐寅在酒館喝酒,一個和尚很自來熟的在他桌前坐下,拿過酒壺自斟自飲,三杯下肚,唐寅忍不住了:“大和尚,你我好像不認識吧?”

和尚不以為意道:“四大皆空,喝幾杯何分你我?”

唐寅一聽,白吃白喝你還有理了,當即回道:“兩頭是路,過片刻各自東西。”

一來二去,兩人就聊上了,和尚蹭完吃喝,卻不離開,約他游山,唐寅乃性情中人,慨然應諾。

路上,見一老翁擔柴而過,和尚便出上聯(lián):

此木為柴山山出。

唐寅對:因火為煙夕夕多。

走進山里,見一清泉汩汩,和尚又出上聯(lián):

白水作泉日日昌。

唐寅又對:女家即嫁可可哥

這兩首拆字聯(lián),對仗工整,妙趣無窮。

傍晚時分,二人回到旅店,飲酒下棋,伯虎出上聯(lián):圍棋飲酒,一著一酌。

和尚對:聽漏觀書,五更五經(jīng)。

這時,院中有雞從雞罩中跑出,伯虎道: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和尚稍一沉思,對出下聯(lián):馬籠籠馬,馬籠松,籠松馬走。

互相欣賞的二人自此結(jié)為好友,一時傳為佳話。

2.蘇軾

“西獨”蘇軾,屬于熱愛生活增添情趣豐富人生型。

他和妹子蘇小妹逗趣:水仙子持碧玉蕭,風前吹出聲聲慢。

用了《水仙子》和《聲聲慢》兩個詞牌名,以擬人手法使之形象生動,頗為講究。

聰慧的蘇小妹稍一沉吟,立即對出下聯(lián):虞美人穿紅繡鞋,月下走來步步嬌。

他和好基友佛印互損,笑曰:狗啃河上骨。

佛印把折扇一扔,道:水流東坡詩。

“河上骨”即“和尚骨”,“東坡詩”即“東坡尸”,用的是諧音雙關(guān)法,多才善謔的兩人旗鼓相當,誰也沒占著便宜。

某日,東坡去拜訪一位老和尚,不料和尚正在煮魚吃,情急之下,只好把魚扣在一口磬中。

東坡進門聞到魚香,計上心來。

老和尚先開口:“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東坡道:“吾友出一上聯(lián),向陽門第春常在,我苦思未果,特來向長老請教。”

老和尚道:“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么這么健忘,這是一副老聯(lián),下聯(lián)是積善人家慶有余。”

蘇東坡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我只好大飽口福了。”

又一日,蘇東坡到一座寺廟游覽,卻聽說寺里的住持品行不端,心里便有些厭惡。

住持見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到訪,招待甚周,并向他求字。

東坡也不推辭,揮毫潑墨,疾書一聯(lián):

日落香殘,去掉凡心一點。
火盡爐寒,來把意馬牢拴。

那住持將東坡墨寶懸于高處,志得意滿,不想游人見了盡皆捧腹大笑,原來這是副謎題聯(lián),謎底乃“禿驢”是也。

3.解縉

“南第“解縉,在對對子這件事上,可謂是愛情事業(yè)志向抱負死生系之。

解縉九歲時,父親帶他到長江里游泳,將衣服掛在老樹上,出一聯(lián):千年老樹當衣架。

解縉不假思索,對曰:萬里長江作浴盆。

小小年紀便表現(xiàn)得氣魄不凡。

他家的房子和曹尚書的竹林相對,某年除夕,十二歲的解縉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lián):

門對千根竹
家藏萬卷書

曹尚書心頭不悅,幾本破書有什么可炫耀的,還拿我家的竹子作陪襯,于是命人將竹子從中砍斷一半,有意使他無法成聯(lián)。

解縉見此,提筆在聯(lián)末加了一字:

門對千根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曹尚書一看,喲呵,較勁兒是吧,一怒之下將竹子全部砍倒,小樣兒,看你還得瑟不。

解縉只好再添一字:

門對千根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看到這里,大家必然以為二人因此結(jié)怨,曹尚書可能要給解縉穿小鞋了,只能說,我們都猜中了開頭,卻沒猜到結(jié)尾。

此后曹尚書的確屢次三番的針對解縉,還以各種學問相考,可是沒有一回難倒過他。曹尚書起了愛才之心,常邀請解縉到家里玩耍,最后還將愛女許配給了他。

(我家對門的人家養(yǎng)了兩盆仙人球,我準備寫副“門對兩顆球,家藏萬卷書”去碰碰運氣。)

明洪武二十二年春天,解縉到南京參加會試,最后被點為第七名進士,解縉的大哥解綸、妹夫黃金華,同時高中三甲進士。

解家“一門三進士”,轟動京師,朱元璋得知解縉不但文章作得好,尤善對對,便召進宮來,親自出題面試。

朱元璋見皇宮中搭有一大戲臺,遂出上聯(lián):堯舜凈,湯武生,桓文丑旦,古今來幾多角色。

解縉接口便應道:日月燈,云霞彩,風雷鼓板,宇宙間一場大戲。

朱元璋贊了一聲好,又出一聯(lián):日在東,月在西,天生成“明”字。

解縉立馬續(xù)成下聯(lián):子在右,女在左,世配定“好”人。

朱元璋龍顏大悅,此后很是器重解縉。

當時錦衣衛(wèi)的頭頭紀綱,大權(quán)在握,陰險毒辣,朝中文武官員對他又恨又怕。但是,解縉卻不買他的賬,還時不時的頂撞他,紀綱懷恨在心,想要伺機報復。

有一天,他倆同時參加一個宴會,紀綱覺得機會來了,率先發(fā)難道:塘里水鴨,嘴扁腳短叫呷呷;洞中烏龜,頸長殼硬矮趴趴。

這是暗罵解縉長得矮小,經(jīng)常出言干涉阻撓他的好事。

解縉也不氣惱,反而笑嘻嘻的說:“紀大人文思過人,本官佩服。剛好,我這里也有一副對子,用在紀大人身上十分合適——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是在諷刺紀綱是個諂媚小人,紀綱氣急,發(fā)誓日后一定要重重地整治解縉。

寧惹君子,勿招小人啊,解縉最后就是被紀綱用麻醉酒醉倒,投入雪堆中凍死的,享年僅四十七歲。

4.紀昀

“北概”紀昀,愛和太監(jiān)打舌架,陪侍君前,曲意逢迎乾隆帝。

相傳,紀曉嵐剛進翰林院時,并不引人注意,許多太監(jiān)都不認識他。有一次,太監(jiān)總管出了一上聯(lián)打趣: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此聯(lián)內(nèi)嵌春夏秋冬四季,有一定難度,不過聽老太監(jiān)說話帶南方口音,紀曉嵐有了答案:

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以“東南西北”對“春夏秋冬”,連帶著還嘲諷了太監(jiān)總管,實在是妙。

乾隆五十年,在乾清宮開千叟宴,全國各地壽齡在九十以上者都進宮同賀。酒過三巡,問及在座年齡最高者,乃一百四十一歲。

乾隆趁著酒意,吟道: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六十為花甲,重開即一百二十,再加三七二十一,恰好是一百四十一。

乾隆說完上聯(lián),卻想不出下聯(lián),只能向紀曉嵐打眼色求救,紀曉嵐便解圍道:

古稀雙興,內(nèi)多一個春秋。

乾隆大笑道:“對得好,正合朕意。”

七十為古稀,雙興便是一百四十,再加一個春秋,也恰好是一百四十一。

乾隆晚年,常和紀曉嵐微服出訪,某日逛街,見一“半聯(lián)酒店”門庭若市,人頭攢動。君臣二人覺得好奇,便進店察看,堂屋正中懸一半聯(lián):一串無鱗,鰍短鱔長鯰大嘴。

掌柜的說對出下聯(lián)者,費用全免,還另送紋銀十兩。

這時,酒店的伙計抬進一筐大蟹來,其中還有一只黿魚,正仰面朝天四腿亂蹬。

紀曉嵐靈機一動,吟出下聯(lián):三元有甲,龜圓鱉癟蟹短頭。

以三元對一串,有甲對無鱗,龜圓對鰍短,鱉癟對鱔長,蟹短頭對鯰大嘴,可謂天衣無縫。

吃了一頓免費大餐的乾隆帝,自然又把紀曉嵐好好的夸獎了一番。

此外,紀曉嵐在乾隆八十大壽時寫的壽聯(lián)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

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方向化八風和,慶圣壽,八旬逢八月。

五數(shù)合天,五數(shù)合地,五代同堂五福備,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于“東邪”、“西獨”、“南第” 、“北概”四人來說,對對子,只能算是一項業(yè)余愛好,從未想過以此名耀天下流芳百世。

如今這一切卻真真實實的發(fā)生了,套句星爺?shù)慕?jīng)典臺詞:“有的男人,就像黑夜中的螢火蟲一樣,到哪里都會發(fā)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