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候,你看一個人的眼睛時會痛哭?是和你愛的人分別之時嗎?是看到你愛的人在痛苦中煎熬而你卻無能為力之時嗎?
兩千多年前的這個夜里,彼得看到耶穌注視他的眼睛,就出去痛哭。
那天晚上,彼得信誓旦旦地對耶穌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他甚至用刀削掉了來捉拿耶穌的兵丁的耳朵。然而,當看到耶穌真的被猶太公會的人抓去時,他逃跑了。后來,彼得偷偷跟著被捕的耶穌,看他怎樣受審。如耶穌所預言的那樣,在雞叫之前,他三次對認出他的人說:“我不認得那個人。”
彼得聽見雞鳴,耶穌此時回頭看他,彼得看到耶穌的眼睛,就出去痛哭。
好幾次,當我讀圣經,看到這里,眼睛就濕潤了。仿佛我就是彼得,仿佛我正看見耶穌的眼睛從眾人身后投射過來,柔和地,安靜地,孤單地注視著我。
耶穌默默無言,眼神里沒有責備。他沒有責備背叛他的彼得,甚至沒有責備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些人。他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彼得痛哭,是因為自己知道,他背叛了耶穌。他曾是那樣的自信,曾以為自己是那樣的愛耶穌。但當他在恐懼中三次否認耶穌時,竟似乎沒有一點內心的斗爭。當耶穌回頭看他的時候,他再也無法面對耶穌的目光——盡管那是溫柔理解的目光,他只有沖出去,痛哭!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彼得在哪里?他是否遠遠地躲起來,再也不敢看耶穌的眼睛?他是否在那之后的不眠之夜,總想起耶穌回望他的眼神?
他一定為自己的軟弱而羞愧,發現他并不真的了解自己。他也不明白,為什么耶穌,神的兒子,就這樣默默無聲地任憑猶太公會的人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
在遠藤周作的小說《沉默》中,面對受難的信徒所經歷的巨大的痛苦和犧牲,主人公洛特里哥神父曾不止一次地向神呼喊:“你為何沉默?為何在此時此刻仍舊沉默?” 他只希望“祂為了信徒的緣故說一句話”,然而“神卻如同大海般沉默著,繼續沉默著”。
每當洛特里哥神父心中軟弱,他就默想耶穌的容貌,那樣的“美麗”、 “溫柔”、“高貴”、“清澈”。他以為自己可以壯烈地殉道,如他一直所想象般浪漫。然而他最終軟弱,被領到要踐踏的耶穌像前。此時他看到耶穌的臉龐“由于被許多人踏過,已磨損,凹陷,以悲傷的眼神注視著他,從那眼中,一滴眼淚似欲奪眶而出”。
當他把腳痛苦地踐踏到圣象上時,黎明來臨,遠處傳來雞鳴。如彼得一樣,洛特里哥背叛了耶穌。雖然小說中沒有明寫,但洛特里哥聽到雞鳴的那一刻,一定也像彼得一樣痛哭吧!
世界上有很多苦難,我不明白原因。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和妻子結婚十七年,嘗試了所有的醫療手段都沒有孩子;為什么我認識的一對愛主的夫妻雙雙患有嚴重的先天疾病;為什么一位女傳道人經歷失去丈夫后的不幸,幾年后唯一的寶貝女兒竟然又命喪車底;為什么海嘯突然來臨,卷走了千百人的生命……
在這些苦難面前,上帝似乎沉默,令人感到困惑無助。然而,當我想起耶穌走上十字架,如默默羔羊被牽到宰殺之地,以及他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么離棄我?”我就明白,耶穌沒有真的沉默,他早就品嘗了一切的痛苦,在十字架上與一切苦難中的人同在。
上帝不憐惜祂的兒子,任憑他為贖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上帝用祂對十字架上耶穌的沉默,顯示了祂對人的罪的最深沉的恨,和對罪中的人的最深沉的愛。
洛特里哥在叛教后的幾十年中,都無法忘記被踐踏的耶穌像的臉,那雙眼睛似乎難過地望著他,訴說著:“踏下去吧!我就是為了要讓你們踐踏而存在。” 在經歷了所有的苦難、困惑、和軟弱后,他才更深地認識了耶穌的愛。原來耶穌沒有沉默,而是與他一同受苦。
耶穌深愛背叛他的彼得。他復活之后,找到彼得,幫助他捕了一大網的魚,然后再次用那雙深情的眼睛望著彼得,三次問他:“你愛我嗎?”并托付他:“你喂養我的小羊。”
這三次發問,重建了彼得,使他永遠不再疑惑。我相信,這一次,彼得永遠記住了耶穌望向他的眼睛。
彼得后來的信心堅不可摧,以至于他為主殉道時,倒釘十字架而死,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像耶穌一樣釘十字架。
今天,在受苦節的日子,我想起兩千多年前的耶穌被審問的那個夜晚,一聲雞鳴,耶穌回頭默默望向彼得。
我仿佛看見耶穌的眼睛也望著我,柔和,安靜,孤單。
仿佛他也在無聲地問著我:
“你愛我嗎?”
……
“你愛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