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打開手機,看到日歷上跳出了“重陽”二字時,著實嚇了一跳。這段日子的各種小忙,加上雨天習慣性的頭疼,感覺都快不知人間歲月幾何了!
家鄉的重陽節一直有進補的習俗。趁著今天沒課,早上送悠悠去學校后,便奔赴菜市場了。五一市場的羊肉攤早已被圍了個水泄不通,看來這秋風暴雨也阻擋不了人們進補的熱情。
也許就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而言,進補早已是家常便飯。但是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似乎也只能從儀式里挽留那些漸行漸遠的節日味道。
為了過一個傳統的重陽節,我特地拐彎去了另外一家羊肉店,買了幾根羊排骨回家來,晚餐逼著整天就喜歡吃海鮮的女兒喝了不少羊肉湯。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面對極度挑食的女兒,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時代。
依然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家里生活條件低下,要吃上一頓帶有肉末的香菜飯,似乎都要掰著手指頭數日子。一直等到農歷的初一和十五母親在門口祭拜完時,我們才可以托各路牛鬼蛇神的福打打牙祭。
比起香菜飯來,更吸引我的是那香軟松脆可口無比的鍋巴。在那個沒有煤氣灶的時代,家家戶戶做飯用的是一口大鼎,一個燒柴火的灶臺。每次等菜飯做熟了,母親都會用另外一口小鍋來盛飯,并趁熱用鍋鏟把鍋巴刮下來。隨手把熱燙的鍋巴揉成拳頭般大小,逐個發給站在灶臺邊等待鍋巴的我們,然后看著我們手里捧著、嘴上啃著、臉上笑著、心滿意足地離開。
母親雖然目不識丁,在我眼里卻一直是中國母性的標本,溫柔善良、勤勞節儉、善于持家。每年的重陽節,她都會殺上一只自家養的老母雞,給我們補補身子。當母親從廚房端出那細火慢熬的雞湯時,那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多吸幾口氣;熱騰騰的雞湯香隨著空氣的流動,漸漸地散發到客廳的每一個角落。金黃的雞湯,讓人垂涎欲滴,而對于雞過敏的我只有看的份。
其實家人總是習慣把最多最好的愛留給我,重陽節母親給全家人燉了一只老母雞,給我燉了一只鴿子。鴿子是大姐送過來的,姐夫喜歡養些信鴿。重陽節時,他經常會挑幾只比賽落伍或者上了年紀不適合飛太遠的鴿子送給身邊至親的人當補品。信鴿無論是肉質還是營養價值都要比市場上出售的鴿子要好許多。
小時候在我眼里,廚房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母親經常把一堆堆普通食材變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有時看到母親在灶臺邊忙碌,我忍不住去湊熱鬧看看。我喜歡看著柴火燒得旺旺的,喜歡那種紅彤彤的熱烈,可是母親卻不喜我們靠近灶臺。在她眼里,做飯燒菜是她的指責,而我們的任務只是負責把書念好。她這種簡單而樸素的理念和不辭辛苦的忙碌,讓所有的子女在成家之前都一直過著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幸福生活。
婚后的前幾年,我也是很少進廚房的。直到前幾年的一個暑假,老公和兩位朋友去包了一個小工程,給開發商的房子安裝電路。母親大人一聽到女婿去當電工,馬上冒出了一句:“那你不是得學著煮飯燒菜?”我無奈地點了點頭。
開始那幾天真的干不來,經常就煮一鍋飯,餐桌上的菜色都是直接到門口大排檔拎現成的。幾天后吃膩了,只能逼迫自己慢慢學。終于發現炒菜是一件技術活,開始那幾天,一會兒是油煙太嗆受不了;一會兒鹽多了;一會兒油少了;一會兒炒不熟;一會兒又把菜從青春期炒到更年期......
那個暑假過后,老公成了電工;我成了廚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