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去學校四年級語文教研組拿材料。
剛出語文辦公室的走廊上,就聽到了有人在怒吼,似乎整個樓層都能聽到這震耳欲聾。
原來是一位家長當著班主任的面在教室門口批評孩子。我和兩位語文老師走上前去了解情況。原來是孩子這學期經(jīng)常有作業(yè)未完成,老師打電話和家長溝通情況,于是家長便放學之前來到學校。我看了那個女孩子,低著頭,眼角里閃著淚光,手臂似乎瑟瑟發(fā)抖。
家長說,每天晚上非常忙,一看到孩子作業(yè)題做不出就來氣。
班主任問這位女同學,作業(yè)題不會可以第二天問老師啊。這女孩子哽咽著,說了什么沒聽清。
這時家長又是大聲棒喝:沒吃飯吶!講給自己聽呢!!!
我們都勸家長消消氣,先讓孩子回教室。
我似乎明白了,為什么作業(yè)連續(xù)沒完成。估計是孩子題目不會做,家長不僅沒有耐心解決,還大聲呵斥,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敢再多做作業(yè)或解決難題了。這家長何止是批評孩子,連老師也給訓斥了。
三四年級的孩子是學習習慣養(yǎng)成、從學習成果上培養(yǎng)自尊自信的重要時期,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方法。
這位家長能在偌大的教學樓怒吼,可見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張飛”級別的人物,平常的溝通動輒都讓自己家方圓百米抖上三抖,這樣的環(huán)境如何讓孩子健康成長?
大學時候有一位歷史老師,現(xiàn)在已年過古稀。說話時候是不溫不火,溫文爾雅。不論教學還是生活,總能看出他的泰然自若。上課的節(jié)奏也是緩如涓流,音量雖然不大,但課堂上卻總是引人入勝,我們都對他恭敬有加。我們多次看到過這位老師和樓層門衛(wèi)攀談,也是很儒雅的交流。這位歷史老師不僅是系部導師,還是有教授頭銜,還兼任省博物館副館長,是農業(yè)史研究組負責人。
其實,越是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溝通起來越是低聲細語,從不顯山露水。反觀那些總是吆五喝六的人,絕對是有點小作為就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高別人一等的那一批人。
就像高檔小區(qū)里,秩序井然。而民房聚居區(qū)總是雜亂,還充斥著雞毛蒜皮的爭吵。
就像咖啡廳里安靜溫馨,夜市燒烤大排檔里嘈雜鼎沸。
為什么商務人士談的大生意大項目都在高檔的場所里,而不是在街角的火鍋店?一方面是因為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需要靜心來商討,另一方面往往這些成功人士沒有市井之氣,說話交流都是低聲細語。
為什么呢?
往往這些人都聰慧敏銳,彼此都是有地位有修養(yǎng),交流起來根本不需要叫囂和嚷嚷,自然說話聲音就放低了,這樣也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教育孩子、陪孩子成長又何嘗不是如此!
孩子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需要安靜有序的環(huán)境。即使和長輩的交流也更需要平等的基礎,這樣孩子才能打開心扉,吐露心聲,互增信任,解決問題,甩下心理包袱,健康快樂的成長。
更何況,講話聲音適中也是一種尊重,是一種修養(yǎng)和禮儀。這對孩子更是一種言傳身教。
古語有云:胸有驚雷而面若平湖者,可拜上將君。不論是和孩子學習上的催促和指導,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多些耐心平和,少些叫嚷,少些呵斥!
如果嗓音有用,驢都能統(tǒng)治這個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