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中文版的beyond fellings,這本大作是笑來老師深入思考的啟蒙書,我所購買的版本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九版,作為一本長銷書其銷量可見一斑。
第一章節(jié)命題為? 你是誰?
作者從你是誰這個問題出發(fā)道出了時間和地點這兩個因素對我們的影響,生活在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會使你成為一個不同的人。即使你叛逆你所處的的時間和空間的價值觀,它們讓然會代表你生活的環(huán)境——換句話說,它們依然會影響你作出的反應。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任何一個特定地方,這個時間和地點是由具體的環(huán)境、理解、信仰和習慣所限定的,這些都限制了你的經(jīng)驗,并影響了你的思維模式。
人的思維模式是被環(huán)境、理解、信仰和習慣所限定,即便是你叛逆你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的價值觀,你依然會被以上因素所影響。看到這里相當?shù)挠懈杏|,且作者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地域和文化對人的思維模式和觀念的影響。
注意力去哪里了?
為什么我們在兒童時期注意力會比較專注?可以玩一個玩具或者涂鴉1個小時甚至更久,那時候的我們是如此的專注,現(xiàn)在的我們很難達到這種專注力,想專注的完成一項任務甚至需要套路自己,番茄時間法就是個例子,告訴自己必須在15分鐘內保持注意力,集中精力干好手中的工作,然后休息一下再次用番茄時間法。我們寶貴的注意力是如何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被一點一點蠶食的呢?
大眾文化的影響:
-到18歲,一名普通青少年在教師累計度過時間是11000小時,而在電視機前卻花費了22000小時。
-大約花費13000小時做功課,但看商業(yè)廣告的時間缺超過了75萬小時。
-同一個人到35歲時,做作業(yè)時間少于20000小時,但看電視時間接近45000小時,看商業(yè)廣告時間達到200萬小時。
大眾文化對我們產生了什么影響?媒體通過標語及口號和名人效應來煽動人們的情感,創(chuàng)造對產品和服務的認為需求,使人們情緒化的、沖動的、笨拙的、作出反應的習慣,且媒體傳達的價值觀大多是消遣比工作更讓人滿足,自滿比自制更令人渴望,物質比理想主義更有意義。
電視節(jié)目制作人通過運用場景轉換和感官訴求來維持我們這些吃瓜群眾的興趣不減。在這期間我們的注意力短時間內被多次轉移,數(shù)據(jù)如下
-不包括商業(yè)廣告的切換就多達78次
-每15秒的商業(yè)廣告切換次數(shù)從6次到54次不等,平局約為17次
-注意力轉移的總數(shù)超過每小時800次,或每分鐘14次。
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我們的注意力從兒童時期開始就一直被媒體所收割,這種收割伴隨著我們一生,蠶食我們,且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在這種吸引注意力的套路下,我們注意力會一直尋找刺激的點來讓自己的大腦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長久如此我們對無法給予我們同樣持續(xù)刺激的工作和學習自然無法產生興趣,且沒有耐心去做一件注意力長時間集中的事情。
知道了我們的注意力是被什么影響的,才能更好的避免如何掉進坑中,以及如何訓練自己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