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又回來,花謝花又開。轉眼,做輔導員工作已經兩年有余。面對年輕的不斷成熟起來的你們,常常千言萬語在心頭,卻會懈怠于把這些點滴思緒付諸于筆頭,成為能有些邏輯、成文的、能與你們分享的篇章。
今天,雖然風有點涼,但卻勝在天高氣爽、陽光金黃,窗外望去是一片大好的秋光。校園里也彌漫起淡淡的桂花香。總算忙完了一撥又一波來襲的各類獎助學金評定、團校黨校推優、學生組織換屆,欣慰著各類學生活動也總算都上了軌道。破戒喝了一杯熱奶茶,感慨著這好歹也算是舒國治筆下那“理想的下午”了。所以忍不住,輕聲放起了音樂,打開了易班的博客界面。
我曾經在年級會上跟你們推薦過馮侖的兩本書,《野蠻生長》與《理想豐滿》。這個曾經有著正統教育背景、當過國家干部、又最終成為了一位大師級的企業家的人物在他的《理想豐滿》里提到了這么一句話:我們是追求理想、順便賺錢,而不是追求金錢、順便談談理想;理想在錢前邊。我讀到時忍不住就樂了。說起來,我的工作真是一個略微變態的職業:一邊要高屋建瓴的跟你們談理想(未來與規劃),一邊還要俗不可耐的跟你們談談錢(現實與行動)。
但事實上,常常有同學跟我交流的時候表達出的是另一種迷茫。在年輕的你們看來,理想的存在本就飄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二十幾歲的時候一下子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與追求;對于金錢的追逐更是讓你們壓力重重——仍處在校園中的你們不管多么渴求將來能夠擁有富足體面的生活現在首先要面對的仍然必須是你們專業的學習與訓練。“我做這些學這些是否有用?”“現今的努力是否能夠與未來的收獲成為正比?”“我到底要會什么才能在不久的將來去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謀得一份喜歡的能養活自己的工作?”這些問題纏繞著你們,困擾著你們。其實,也一直困擾著我。
所以我才發現,我必須要與你們交流的一個話題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豐富的人。
先隨便例舉幾個你們應該都非常熟悉的人名吧。
林志穎。我知道你們都很喜歡他。至少最近好幾個女生在跟我推薦他和他家兒子KIMI參與的某臺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你們應該知道他和郭德綱同歲(這好像已經成為了街知巷聞的一個娛樂梗),你們也知道他前一陣才和歌迷老婆舉辦了婚禮。你們可能知道他2007年主演的電視劇《放羊的星星》很火,可能還記得他2001年和蘇有朋一起主演的《絕代雙驕》,甚至知道他更年輕的時候和徐若瑄、張震岳、陳奕迅的老婆徐濠縈一起演過的電影《旋風小子》。但我不知道你們是否知道當年網上流傳過一份“讓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的個人簡歷,除去驕傲的演藝成績,還包括:15歲——依靠打工買下平生第一輛車(一輛50CC摩托車),并自己動手改裝,使之能發出8種聲音;18歲——成立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分店一度開到六七家,月盈額200萬);20歲——拋下巨星光環,毅然入伍當兵;22歲——以跳箱、射擊、投彈、匍匐等等幾乎所有項目接近滿分,在役期間榮獲四次榮譽假,并獲得“總統獎”嘉許的成績退伍;24歲——參加世界國際A級越野賽,成臺灣第一個參加國際頂級賽事的車手;24歲——以一百分的成績取得專業救護資格證,成為臺灣第一批EMT(Emergency?Medical?Technician,即緊急救護技術員)之一;25歲——成立自己的第一支賽車隊ESSO?JIMMY?RACING?TEAM;25歲——潛水執照;26歲——成立自己的科技公司;31歲——改裝成了臺灣第一把綠色瞄準器的BB槍,半年后臺灣的公司相繼效仿生產;32歲——成立“夢饗家”餐廳;32歲——考取游艇執照……
韓寒。我記得曾經有同學在讀書分享會時向大家大力推薦過他的《青春》。所以看來,雖然他是我們很多80后們的偶像,看來也已經獲得了你們90后們的關注。我仍然記得我初一的那一年,我的語文老師在課上告訴我們上海有一個很有名的《萌芽》雜志社,辦了一個叫做“新概念作文”的比賽。有一個叫做韓寒的孩子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就在爸爸的陪同下去找了雜志社的編輯。那個編輯不知是出于什么心態,直接揉了一張紙團塞在喝了還剩半杯水的杯子里,讓他現場寫一篇文章。結果那個男孩就在紙團逐漸沉入杯中的時間里洋洋灑灑寫出了一篇有思想有深度旁征博引的《杯中窺人》。技驚四座。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韓寒的名字。后來就買了也不過是同齡的他的新書《三重門》(該書累計發行200萬冊,中國近20年銷量最大的文學類作品。那篇現在網上仍然時不時出來的“臥石答春綠”的詩真正的來源)。后來全中國都知道了這個孩子因為期末考試七科不及格而留級。后來全中國都因為他討論“學校應當培養全才還是專才”。再后來他就真的退學了。但他仍然堅持著他的寫作,《零下一度》、《就這么漂來漂去》、《像少年啦飛馳》、《長安亂》、《光榮日》、《他的國》、《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幾年后,他的又一個興趣又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他去賽車了!而且還比得很好!他現在的百度簡歷是這樣的:韓寒,男,上海金山區人,作家,職業賽車手,雜志主編。初中開始寫作和投稿,曾獲新概念作文比賽第一名。高一退學,1999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三重門》,創暢銷紀錄。2005年開通博客,迄今點擊量超過5億。2009年主編《獨唱團》,銷量突破兩百萬冊,后被停刊。現為《一個》app監制及主編。出版多本散文集和小說,作品常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2010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100名影響世界人物之一。2003開始職業賽車生涯,共獲六次全國頂級職業錦標賽年度總冠軍,是中國唯一一位拉力賽和場地賽雙料年度冠軍。曾涉足音樂和歌詞創作,并發行唱片。
蔡康永。相信絕大部分的人知道蔡康永都是因為《康熙來了》。2004年《康熙來了》剛出來的時候其實小S已經蠻火了,大家都知道她的搞怪和無厘頭。那時很多人都在想,天啊,這男人誰啊,居然能和小S搭檔?后來再看看,他們就在想,天啊,這男人誰啊,居然能和小S搭檔!人們迫不及待的去查這個服裝很正經卻總脫離不了搞怪、言語很溫文但是就是透露一種幽默八卦還又忍不住博學一下的男人的資料。于是“小伙伴們又驚呆了”。這個62年生的“老男人”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電視研究所編導制作碩士,曾擔任臺北之音電臺總監、時尚雜志《GQ》中文版總編輯。1996年開始主持節目,還寫過六七個劇本出版過七八本書,他甚至和黃霑搭檔為電影寫過歌!隨著節目一集集、一年年的播出,人們越來越喜歡他。他一次一次的得金鐘獎,繼續出一本一本的書。他的微博粉絲數超過了2400萬。而成名以后的他,有時還會忍不住跨界去設計個衣服、設計個鞋子、設計個展覽。而他最廣為流傳的微博是這樣的: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以上的三個人。好像從來沒有人會用“成功人士”去形容他們。一來,似乎“成功”,是一個太過于偉大到有點俗氣的形容詞。二來,好像“成功”這個詞,也并不能夠準確的形容我們對他們的觀感。我們喜歡通俗的去表達我們的感受:這個人很牛也!很厲害!他是怎么做到這一切的?太佩服他了!
而事實上,我想,這種直觀的感受常常也會出現在當你們看到網上很多年輕人毅然辭職去開展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的時候;會出現在當你們知道你的某一個平時默默不作聲的同學原來大二起就在外面創業已經累積了一筆六位數的創業基金的時候;甚至也許僅僅是你遇到某個人發現他能夠濤濤不絕的跟你講剛剛過去的某場籃球比賽跟你如數家珍的講某個球員的歷史的時候;也許是課堂上老師問了一個問題你發現你真的不知道而有同學輕輕松松的回答出來的時候。
那一刻,你佩服他們,你羨慕他們。而這種佩服和羨慕,我想,并不是因為你認為他們比你優秀,而是因為通過他們,你突然發現自己好像比他們少了點什么。是勇氣么?是知識么?是能力么?似乎都有,似乎又都不是。我想,至少你們會認可我說,在那一刻,你發現了他比你豐富。也許,是豐富的思想;也許,是豐富的愛好;也許,是豐富的經歷;也許,是豐富的情懷。你因為他這一刻的豐富所襯托出你的貧瘠而感到了對他們的佩服與羨慕。你因此感慨,可也許,你也只是在感慨而已。
其實,我想,也許對于優秀的標準見仁見智,對于理想的實現與成功的定義每個人更是大不相同。但是至少,我們都可以嘗試,去做一個豐富的人。去更加充實的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去嘗試從生活的過程中尋找到內心的快樂和滿足。去獲得讓自己不斷變得更加優秀、追求理想實現的遠遠不斷的自信與能量。
我無法描述或跟你們指引如何去成為一個豐富的人。因為,我也在這條道路上摸索著、嘗試著、學習著與成長著。但是,作為一個稍許比你們年長的人,我大概卻能與你們分享,我心中,所謂豐富的來源。
1、知識,是所有智慧的來源。
我們骨子里其實一直都喜歡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所以某衛視的《一站到底》總是那么火爆,所以那位北大才子檀越因為他當之無愧“站神”的稱號得到了無數的關注與贊揚。就好比世界上大部分的女人們一次又一次的愛上阿湯哥是因為他一次又一次的在各類諜戰片動作片里展現出了他上天下海、摸爬滾打、能夠使用各種設備儀器的無所不能一樣。
在生活里,我們未必會要求自己的朋友、親人、另一半有著多么高的學歷、能賺多么多的錢。我想,一起游玩的時候,你會覺得知道水為什么這么流向、帳篷為什么這么扎、當地的人為什么有著這樣子傳統風俗的朋友會讓你覺得更有趣;結婚了以后,妻子會覺得當家里任何一樣電器、家具壞了的時候,能夠二話不說掏出工具三下五除二解決問題的老公最可靠,而丈夫會覺得知道怎樣把襯衫洗的又干凈又筆挺、知道菜怎么樣燒更入味、能夠解答孩子一切問題的老婆最值得疼愛一樣。
而這些知識的獲得,很多,是來自于生活;更多的,其實仍然是來自于書本。
沒事去圖書館兜兜,去網上書城看看吧。不要只找那些工具書、勵志說教類的書。去瀏覽下生活、人文、社科、科技、經管的欄目與板塊。你會發現許許多多有趣的書。比如有一本叫做《懷斯曼生存手冊》的書,硬生生厚厚實實的562頁,列舉了所有你能夠想象到的會在地球上遇到的危險以及你應該應對的方法,如何裝備,雨林中如何施放求救信號,怎樣辨認有毒植物,用刀片制作指南針,如何蹬水過河,制作各類環、結和繩套,如何點燃潮濕的火柴,如何搭建天然帳篷,如何急救、逃生、救援等等;還比如美食家蔡瀾先生能夠寫一本《蔡瀾食材字典》,詳詳細細的列舉三百種常見食材,從普普通通一棵蔥、一頭蒜、一根蘿卜、一條魚、一只雞說起,到普普通通調味料一撮花椒、幾粒茴香籽、一碟豬油渣等等。更不要說那些五花八門的歷史的、地理的、哲學的、文化的、兩性的、美食的、心理的、政治的、經濟的、科普的書了。
世界這么大,何不讓自己每天多懂一點?
2、經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說來有點笑談,里面的道理倒也是很深。
我們常常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形容“我走的路比你們吃過的鹽還多”;我們每每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就會被稱作或者自詡為“菜鳥”,而事實上那些所謂的“老鳥”們并不一定年紀比你大職位比你高能力比你強,而是只是因為他接觸這件事情時間比你多,遇到的人和問題比你多——這都是一種經歷的累積——所以,他就是比你有經驗,比你更厲害。
而對于學生來說,我想,鼓勵你們去經歷,是希望你們能更加有勇氣去體驗,去嘗試。
拿我自己舉例吧。我至今記得我大二那年機緣巧合去湖南支教一周之后那種感覺自己全身內外煥然一新的心靈體驗。在短短的一個禮拜時間里,我和十來個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人,一起在湘西的一個小學里面給孩子們上課。那七天,生長在江南的我第一次親身接觸了中國不一樣的美,第一次接觸到有這樣貧苦的地方,第一次知道有這樣可愛的人。我和同伴一起歡笑過,也為孩子們流淚過;我們一起交流、一起思考,一起感觸。后來我對于支教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我又去了云南楚雄,去了廣西大新。在路上,我覺得我一直都在收獲和成長。后來,我當了老師,我又組織我的學生們去參與一些有意義有組織的支教活動。他們去廣東、去云南、去四川、去湖南,兩年里,我帶去了或送去了近30個學生。而他們每一個人回來了之后眼神都無比閃亮——我知道,他們已經體驗到了我所曾經體驗到的。我欣慰,我為他們也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而事實上,經歷真的分很多種。做學生干部,這是一種經歷;兼職,這是一種經歷;旅游,這是一種經歷。獲得贊揚,是一種經歷;遇到挫折,是一種經歷。與有經歷的人交流,這更加是一種經歷。
經歷的多了,就會成為一種閱歷。
這種閱歷,歷久彌香。
3、心態,能夠左右命運。
丹麥著名心理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說:“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拿破侖說:“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大區別,只有積極的心態與消極的心態這一細微區別,但正是這一點點區別決定了20年后兩個人生活的巨大差異。”
愛默生說:“一個朝著自己目標永遠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
事實上,關于心態決定命運、心態改變命運的故事已經有太多太多。就拿大家最熟悉的體育健將們來說。
為什么郭晶晶能夠連續幾屆奧運會上都能取得驕人的成績?你看,她是不是每次都能夠心平氣和地去完成每一個動作?哪怕是勝利在握,哪怕是歡呼聲、掌聲響成一片,也絲毫不會影響到她的心態?就連她跳完了,成功了,拿獎牌了,她的笑也是淡淡的,能看出來歡喜,但是卻總是不會太情感外露的樣子。據說,因此,她也是薩馬蘭奇最為喜歡的幾個中國運動員之一,與她的私交非常之好。
再說說另一個超悲劇的美國射擊名將埃蒙斯。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九槍領先對手3環之多的他最后一槍鬼使神差地把子彈打到了別人的靶子上,把近在咫尺的金牌拱手讓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他又一次在金牌幾乎唾手可得的情況下,最后一輪僅打出了4.4環。到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他第三次折在“最后一槍”——在決賽第9槍還領先對手1環多的情況下,埃蒙斯的最后一槍只打出7.6環。難道說他是射擊技術不如人嗎?絕對不是!我想,還是因為他沒有辦法走出這“最后一槍”陰影的緣故罷!
這兩年,不知不覺流行起了一個詞語,“正能量”。有人溯源究根,發現還是在去年倫敦奧運會的時候,火炬傳遞期間,很多博主在微博上發表“點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點燃正能量,運氣擋不住”的博文,被網友們迅速跟進和模仿,逐漸使得這個詞語一路走紅。
每個人都喜歡正能量,希望自己積極健康、充滿活力。80后的人都還記得小時候動畫片里那句“希瑞,請賜予我力量吧!”。誰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不幻想自己能夠也這樣“蒼天啊,請賜給我正能量吧!”然后一下子走出消極不良的情緒?
但是,請你一定要記住,什么蒼天啊,大地啊,在關鍵的時候都是靠不住的。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關鍵的時候,能拉自己一把的,歸根究底,還是你自己啊!
洋洋灑灑說了這么多,卻覺得好像似乎還是沒有能夠說到什么點子上,總有點虎頭蛇尾的意思。若要我很俗的做個總結,無非是說:知識決定廣度,閱歷決定深度,態度決定高度。
當然,這也真真是件見仁見智的事情了。可是,請相信,若我這些廢話一般的絮叨,真能給予你一些啟發,引起你的一些思考,讓你有一些行動,也真真的會讓我無比快樂。
最后,拿去年起,網上就開始流傳的一段話結尾吧:“有人會問,年輕人上那么久的學、讀那么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男的朝九晚五,奔波勞碌,女的嫁作人婦,相夫教子,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后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我想,這也是我對于你們,我親愛的青年們,最平凡的祝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寫于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