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幾組數據,對跨境電商有個大致的了解
(以下數據來源為網絡公開資料)
1、2015年國內跨境電商大熱,百度搜索指數一連幾個月穩居前三,隨著國家層面的扶持力度持續加強,新的行業風口已經形成。據艾瑞預計,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額將達到6.5萬億,年均增速超過30%。
2、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中僅網上零售交易額就超過了2.78萬億元,相當于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3%。網上零售交易額比上年增長49.7%,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快37.7個百分點。同期,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47.9%。網絡交易的活躍用戶也不斷增長,僅支付寶就有活躍買家3.1億人。
3、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外貿出現新特點,大訂單、長期訂單逐步被碎片化的中小訂單、短期訂單代替,4萬億的外貿交易額中30-50%詢單量都是中小訂單,市場體量龐大,外貿訂單碎片化已成為新常態。
4、全球比特幣結算比例中,人民幣占比達57%。這個數字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每個比特幣價格是3000元,有57%的份額即1710元是依靠人民幣交易信用支持的。
5、從貿易進出口結構來看,跨境出口仍是絕對主力,占比接近9成。同時,對接國內品牌商與全球零售商、批發商的B2B模式由于交易量級大、訂單穩定仍是市場主流,占整個跨境市場份額的9成以上。
6、2014年,支付機構通過試點業務累計辦理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收支17億美元,交易范圍涵蓋貨物貿易及酒店機票、留學教育、軟件服務等部分服務貿易。其中,貨物貿易收支占56.3%,主要為個人“海淘”支出。
以上的數據,總結下:
1、市場規模很大,而且會越來越大;
2、跨境電商已經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必須引起關注;
3、2B 類的跨境電商是主流市場;
4、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已經參與了跨境電商的交易;
5、在線跨境交易勢不可擋。
探究跨境電商之痛點
1、外貿渠道缺失和信任問題。在外貿大環境越來越復雜,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國內品牌商面前的外貿之路迷霧重重。
2、高昂的手續費和漫長的轉賬周期是跨境支付的痛點。以目前主流的傳統跨境匯款方式——電匯為例,其匯款周期一般長達3~5個工作日,除了中間銀行會收取一定手續費,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也會對通過其系統進行的電文交換收取較高的電訊費,如在我國通過中行進行跨境匯款會被收取單筆150元的電訊費。
3、訂單碎片化的挑戰。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外貿出現新特點,大訂單、長期訂單逐步被碎片化的中小訂單、短期訂單代替,4萬億的外貿交易額中30-50%詢單量都是中小訂單,市場體量龐大,外貿訂單碎片化已成為新常態。
4、在線貿易的剛性需求及交易頻次提高。價格透明、銷售結構從簡單變的復雜,效率提升同時利潤在下滑。制造商必須全面上線,從簡單的生產制造商要轉型為貿易綜合服務商。
5、移動跨境電商是新常態。隨著移動技術的進步,線上線下商務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以互聯、無縫、多屏為核心的“全渠道”購物方式快速發展。從B2B方面看,全球貿易小額、碎片化發展的趨勢明顯,移動端可以讓跨國交易無縫完成,賣家隨時隨地做生意,白天賣家可以在倉庫或工廠用手機上傳產品圖片,實現立時銷售,晚上賣家可以回復詢盤、接收訂單。
同時,基于移動端,買賣雙方溝通將變得非常便捷。此外,移動跨境電商擁有的市場存量空間非常驚人,除了美國等發達市場有很大市場存量,在一些發展水平類似中國幾年前的新興市場,如俄羅斯、東南亞和非洲,大量用戶將直接進入移動跨境電商市場,更是存在極大的增量市場。
6、跨境支付詐騙行為帶來跨境資金風險及其他的法律商業風險。
7、傳統金融的支付體系不夠發達,全球仍有逾25億人口沒有銀行賬戶,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
區塊鏈支付為跨境電商提供近乎完美的支付解決方案
區塊鏈支付屬于區塊鏈1.0范疇即數字貨幣應用。
一句話描述:分布式網絡技術的跨境匯款可以在去中心化的機制下使用戶以更低的費用和更快的速度完成跨境轉賬,所以孕育著龐大的市場空間。
“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過去十分鐘內所有網絡交易的信息,用于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區塊鏈”技術擁有去中心化、方便快捷、高安全性、記賬速度快、成本較低、互相監察驗證等優點。
區塊鏈技術可應用于升級跨境業務,打造新的跨境支付方式,推動跨境業務發展。當前的傳統跨境支付方式清算時間較長、手續費較高且有時候會出現跨境支付詐騙行為帶來跨境資金風險。
通過區塊鏈技術打造點對點的支付方式,撇除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中間環節,不但可以全天候支付、瞬間到賬、提現容易及沒有隱形成本,也有助降低跨境電商資金風險及滿足跨境電商對支付清算服務的便捷性需求。
“區塊鏈+支付”落地項目
為了解決跨境匯款中的“痛點”,全球已經有不少區塊鏈公司看中了這塊市場。
區塊鏈金融網絡OKLink是OKCoin 2016年推出的區塊鏈技術應用產品,OKLink是構建于區塊鏈技術之上的新一代全球金融傳輸網絡,致力于推動全球價值傳輸效率同時提升全球匯款用戶體驗。
OKLink鏈接全球中小型金融參與者,包括銀行、匯款公司、互聯網金融支付平臺等等,借助區塊鏈技術極大提高價值傳輸的速度、成本,透明性及安全性。
對于跨境支付背后潛在效益
一是顯著提高交易速度。傳統跨境支付模式中存在大量人工對賬操作,銀行在日終進行交易的批量處理,通常一筆交易需要至少24小時才能完成,而應用區塊鏈的跨境支付可提供7x24不間斷服務,并且減少了流程中的人工處理環節,大大縮短了清結算時間。
二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麥肯錫《2016全球支付》報告數據顯示,通過代理行模式完成一筆跨境支付的平均成本在25美元到35美元之間,是使用自動清算所(ACH)完成一筆國內支付成本的10倍以上。傳統跨境支付模式中存在支付處理、接收、財務運營和對賬等成本,而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削弱交易流程中的中介機構作用,提高資金流動性,實現實時確認和監控,能夠有效降低交易各環節中的直接和間接成本。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可以改善成本結構,提高盈利能力,對于終端用戶來說,可以減少各類交易費用,使得原先成本過于高昂的小額跨境支付業務成為現實,因而更具普惠價值。
三是為客戶身份識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根據反洗錢法律法規要求,世界各國金融機構需在交易過程中嚴格執行客戶身份識別流程,履行了解你的客戶(KYC)義務。
傳統業務模式中,金融機構對客戶身份相關證明材料和文件的控制力有限,在核實身份真實性的過程中,面臨著耗時長、成本高等問題。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信任,存儲客戶身份的電子檔案,實現身份信息的安全管理,滿足反洗錢監管的核心要求,為KYC流程和反洗錢監管合規領域,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
中國企業積極掘金
作為全球最大的比特幣市場,中國企業也正在其中掘金。
徐明星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今年OKCoin就推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跨境金融交易平臺,目前已覆蓋18個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家以及日本、韓國等。主要的客戶是全球中小型金融參與者,包括銀行、匯款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等,每月交易額達到幾百萬美元。
“區塊鏈幫助企業在國際上建立了一個信用,這不是我們公司的信用,也不是投資人的信用,是一個技術的信用,所以我們有一些在非洲、東南亞的合作伙伴,他們愿意相信網絡的安全性、共振性。”徐明星表示。
根據穆迪研究報告,許多區塊鏈初創公司正在吸引風險資本介入,越來越多的資金來自于對該技術感興趣的機構投資者。截至2016年7月中旬,約有149家比特幣和區塊鏈初創公司從風險資本那里募集資金的總額超過12億美元。
徐明星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與國際上從事類似業務的其他公司相比,中國公司的優勢是市場空間大,監管層也比較支持創新。而相對來說,劣勢則是沒有好的標準。
多國監管層密切關注
針對這一技術,目前國內外紛紛開展相關應用模式探索。同時,全球的監管機構也在密切關注區塊鏈技術的進展和潛在應用。它們一方面支持技術創新,另一方面也不敢放松監管底線。
比如,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針對“金融科技”等新興業態的監管問題,提出“監管沙箱”項目,企業家們可以利用這一工具以及使用客戶的“知情同意書”,在一個可監管的環境中實驗他們的想法。
2016年2月,韓國央行在報告中提出鼓勵探索區塊鏈技術。同時,韓國惟一的證券交易所Korea Exchange(KRX)宣布正在開發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交易平臺。
而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ASX)早已與加密貨幣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建立合作關系,將利用區塊鏈技術為澳大利亞證券市場研發解決方案。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主席Greg Medcraft表示:“這項技術具有從根本上改變市場和金融系統的潛力。區塊鏈對于我們的監管方式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