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你對我鶼鰈情深,后半生我對你不離不棄

1

二嫂的父親(以下簡稱彭叔叔)前天因喉癌醫治無效去世了,明天下葬,享年六十歲。去世的時候是凌晨一點,只有二嫂的母親(以下簡稱陳阿姨)守在身邊。據說疼痛難耐,臨走時并沒有留下只言片語。

為逝者傷痛之時,又想起他生前的一些林林總總。

半個月前,我帶著兒子在二嫂家住了幾天,那時候彭叔叔還能跟我們聊上幾句,逗逗孩子。

彭叔叔是去年檢查出喉癌的,期間一直吃藥化療。

一天晚上,彭叔叔從屋外回來說自己的嗓子疼得很厲害,一天吃了四粒藥都不見好轉,而醫生交代一天的劑量是一粒,如果疼得很厲害就吃兩粒。

可見,此時彭叔叔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說話的時候嗓子都沙啞得厲害,有時候甚至聽不清他說什么。

“醫生都只叫你吃一顆,你卻吃三四顆,你是吃成依賴性了。”坐在我旁邊的陳阿姨大聲地用責怪的眼神和語氣對彭叔叔說。

“實在是太疼了,受不了?!迸硎迨宸瘩g道。

“你就是吃上癮,變成依賴性了?!标惏⒁陶f,然后就是一陣數落“一天吃三四顆藥,一個月光藥費就要兩三千,還要時不時去化療什么的,一個月四五千才夠你花銷?!?/p>

“它要疼,我有什么辦法,不如吃顆藥死了算了。”彭叔叔沮喪地說。

“你看你平時也不出去走走逛逛,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一天呆在家里,沒病都悶出病來了?!标惏⒁探又鴶德洹?/p>

圖片發自簡書App

聽完這一陣數落,我心里特別同情彭叔叔,自己病得很厲害的時候,卻得不到家人的安慰和關心,反而遭到一頓劈頭蓋臉的數落。而相處中,我也發現陳阿姨也并不是那種特別狠心的人,相反我覺得她挺和善的。

平時跟我們說起彭叔叔的時候總是一副恨得咬牙切齒的樣子。還總是用“酒瘋子”來稱呼。

這讓我很納悶?

之后,從與二嫂的溝通交流中得出了一些原委。

彭叔叔和陳阿姨同為地質隊的退休職工,夫妻二人靠領共一萬左右的退休工資在四線小城市生活,育有一女(即我的二嫂)。

彭叔叔以前嗜酒如命,喝完酒之后也瘋瘋癲癲,亂扔東西,罵罵咧咧,家里大小事務都由陳阿姨一人打理。上了年紀之后,因喝酒上醫院是家常便飯,一進醫院就會住上十天半個月,酒喝多了,慢慢地,大腦也開始變得混沌起來,這也正好印證了陳阿姨口中“酒瘋子”的稱呼。

多次勸誡無果,陳阿姨也無奈了,慢慢地也就抱著任之隨之的心態了,關心甚少也就是自然的事兒了。

跟著“酒瘋子”過的日子有多痛苦,也許只有陳阿姨自己心理清楚,但從她對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有多痛心疾首。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通俗一點說,前半輩子你沒有給我好日子過,后半輩子你也就別指望我對你有多體貼關心了。這里完全沒有貶損逝者的意思,完全是感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換個角度,如果彭叔叔前半輩子不酗酒,和陳阿姨一起和睦地操持著家里的大小事務,那么,在彭叔叔病重的時候,陳阿姨會是那種不僅不關心安慰反而是責備的無情態度嗎?我想應該不會是這樣的。

2

我的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故事正好和彭叔叔和陳阿姨的故事相反。

我的父親,生于一個舊時的地主家庭,在父親一歲多的時候,爺爺奶奶就因被“斗地主”去世了。隨后,父親就隨四奶奶(爺爺的第四個老婆)一起生活。

三十歲的時候,自由戀愛,結識了同村比他小九歲的姑娘,即我的母親。

興許因為從小就成孤兒的緣故,父親對母親和我們三兄妹特別好。

聽母親說,父親年輕的時候對母親特別好。

剛結婚的時候,母親才22歲,很多家務活都不會,很多都是父親手把手教授,或者在他的鼓勵下自學的。

那時候母親不會做豆腐,而父親總是鼓勵她說,放開手腳做,大不了做壞了給豬吃,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或者更多次。在父親一次次的鼓勵和信任下,母親現在已經完全是個合格的農村婦女了,做豆腐、釀甜酒、做酸菜、搟面條、做女紅等農村婦女應該具有的這些能力對于母親來說都是小菜一碟了。

農村的活計多,但父親總是一個人包攬,舍不得讓母親干重體力活,尤其是生了我們三兄妹以后,父親總是讓母親呆在家里帶孩子,一來讓孩子不出去風吹日曬的,二來也減輕母親的勞動負擔。

父親除了特別生氣的一次用小棍子敲了一下母親,從沒有跟母親動過手。雖然兩人經常也會發生口角,但是每次吵架都不會超過一天就和好,我記得每次都是父親主動何解。

家里的大小事務,父親總是和母親商量,盡管有些事情上,父親覺得母親思想狹隘,不采取母親的做法,但是父親總會以一個成熟男人的口吻來勸導母親。

在父親眼里,母親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小女人,用他的話說母親就像個小孩,永遠也長不大,像個“懵頭雀”。

說起這些事兒的時候,我看得出母親眼神里透著少女般的羞澀,滿滿的幸福感。

如今,父親已年近七十,身體也逐漸衰弱,做重體力活已經很困難了。但是為了減輕我們兄妹三人的負擔,總是還在田間地頭勞作。

每次施肥或者收割的時候,看到父親努力的樣子,母親總是勸他說,每次少背一點,多跑幾次。(老家地處云南偏僻地區,由于山勢陡峭,不能機械化務農,完全靠人力爬坡上坎。)

每次吃東西的時候,母親總是勸父親多吃點,說他太瘦了,要多補充營養。

每次父親病了,母親總是很慌張,催著他趕快去看醫生。

每次為小事爭吵的時候,母親總是甘拜下風。我問母親以前總是她占上風,為什么現在變了。母親的一句話點進了我的心窩里,母親說,父親現在老了,我比他年輕,要讓著他一點,讓他舒舒坦坦地過完后半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相濡以沫吧。以前你對我好,關心照顧我,我都懂得,當你病了或者老了,換我來關心照顧你。

3

經常帶兒子到河邊散步,總會看到一對約摸六七十歲的老兩口。

大媽腿腳不便,嘴角歪斜,推測應該是得過重風。

大爺總是拎著包,在大媽左右。大媽會去健身器材上鍛煉一會兒,出汗了,大爺總是會給她把紙巾遞過去,累了,總是會勸她休息一會兒,喝點水。有時候,大爺會拉著大媽慢慢地走一走。

盡管河邊有好多同齡人在打牌吆喝,或者釣魚,但是大爺眼光總是不離大媽,生怕大媽出點什么事或者有什么需要的樣子??吹贸鰜恚鬆斒翘匾馀愦髬寔砹镞_散步的。

作為陌生人,對于他們的故事,我不便了解。也不知道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經歷,但是,時刻相守的不離不棄讓人感動。

圖片發自簡書App

想想,現在有多少年輕夫妻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最后深仇大恨般地各奔東西。

如果彼此間多一點寬容和理解,相互扶持,互相照顧,一家人和和睦睦,等自己病了或者老了的時候,對方自然也就會照顧你,關心你,待你如初,不離不棄,讓你老有所依。
一句話共勉:前半生你對我鶼鰈情深,后半生我對你不離不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