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6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3歲的弟弟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爺爺奶奶身體尚健朗,經常外出干活補貼家用。于是6歲的小文順理成章地開始當起家來,做飯、洗衣服、照顧弟弟,儼然成了弟弟的“媽媽”。
小文有時候也想出去和小伙伴們玩,但想到上次因為出去和小伙伴們玩耍,忘記了時間,沒有及時回家做飯,被爺爺奶奶一頓痛批,還挨打了。
奶奶說:“你是姐姐,你這么大了,你怎么能這么不懂事?整天就顧著玩!家里事也不幫忙做一點。爺爺奶奶年紀這么大了,還要照顧你們姐弟倆,你就不能幫點忙嗎?凈顧著玩!養你有什么用?”
從那一次起,小文就不敢輕易出去玩了。因為她要做個懂事的孩子、有用的孩子。
雖然每每看到小伙伴從門前路過的歡愉,聽著他們的歡聲笑語,小文的心早已飛出去和他們在一起,但身體還留在家里。
她明白,她是姐姐,她要照顧弟弟。她只有把弟弟照顧好了,把家務做好了,才會被歡迎,她才是這個家庭合格的成員,而不是被指責和挨打。
6歲,當這個年齡段的小伙伴們在玩游戲、在看動畫片、在吃冰激凌、在打扮洋娃娃......的時候,小文已經開始做大人了,給自己和弟弟做起“媽媽”來了。
像小文這樣人,并不再少數。
有時候,即使爸爸媽媽在身邊,但因忙于生計,孩子們也是要早早地學習獨立和生存,充當家里的大人。有的父母還引以為傲:“瞧,我的孩子多懂事?。《锰嫖覀兎謸ぷ髁?。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在玩,一點都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我的孩子們多懂事??!小小年紀,就分擔了這么多工作?!?br>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現象:一個人小時候缺什么,長大后就會拼命補什么,甚至過度去補償。缺物質的會非常關注物質,缺愛的會不斷找愛。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有人缺物質,有人缺愛。悲慘一點的既缺物質又缺愛,更慘的缺了整個小時候、缺了童年。
像小文這樣的孩子就很缺童年。在該是孩子的時候就開始做大人了,根本沒當過孩子。
因為缺,所以想得到。因為沒當過孩子,所以特別想當孩子。
如果在本該當孩子的年齡,我們可以盡情當孩子,只負責天真快樂、只負責健康成長、只負責學習知識和規則。那么,在童年結束后,我們就可以愉快地進入青少年,迎接人生下一階段的課題。
然而遺憾的是,缺童年的人太多了。所以武志紅老師寫出了《巨嬰國》。
盡管我們的年齡已經30/40歲了,但其實在內心里,我們還是那個渴望玩耍、渴望被關愛、渴望被認可的孩子。雖然生理發展了,我們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去生活、去工作,去扮演大人。但很多時候,我們會感覺疲憊。
雖然我們很早就開始學習做大人,但那時候確實太小了,學得并不十分像,只學了形。就這么學著、模仿著,我們就長大了,長到真的要正式做大人了。但至于怎么在家里做大人,我們并不十分懂。
所以現在做起大人來很艱難,有點四不像,大把年紀了經常被人說不成熟?,F在換了個說法,管我們這樣的人叫“巨嬰”。
是的,我是巨嬰。我想當巨嬰,我想體驗做孩子的感覺,我想體驗被愛被關懷。因為我沒當過孩子,所以我特別渴望能當一回。
但是,現在,我不能。
因為,如果我現在去當孩子了,那么,我的孩子就要給他們自己當爹媽了。他們將會成為下一個我。
我可以做的是,時常關懷自己,看到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抱抱ta,關心ta,不再讓ta受委屈。我現在可以給ta做父母了,不需要ta做自己的父母了。
承認自己是巨嬰,并不丟人。有這么一個真理:壞了的東西只有被看見,才有機會被修復或替換。如果沒有被看見,它將一直壞在那里。
找“巨嬰”的原因,不是為了找責任人,而是通過修復讓巨嬰終止在我們這里,不要再代代相傳。因為這并不是什么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