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我覺得這幾本書可以讀讀

暑假已經來臨,《江蘇教育報》希望我能給老師們推薦幾本書。推薦書目,其實是要慎重的,就我個人而言覺得梭羅的《瓦爾登湖》,還有《康德論教育》、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愛彌兒》等都可以讀讀。只不過對教師而言,光讀教育類的書籍是遠遠不夠的。就如山西大學劉慶昌教授所言,哲學家不讀教育學,不影響他成為哲學家,經濟學家不讀教育學也不影響他成為經濟學家,但教育家不讀哲學、不讀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等,是不可能成為教育家的。我的理解是,教育幾乎涵蓋了各類學科的內容,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就要盡可能多地涉獵一些看似與教育無關的書籍。

下面是我這些年閱讀的覺得對自己有影響的部分書目: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6

我覺得這本書比較系統地剖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他在分析中國文化結構時談到這樣的觀點:中國人的“個體”只是一個“身體化”的,而非“人格化”的,這個“身”的特點就是“只要有口飯吃”,至于人格什么的,是完完全全可以不要的。這倒是實情,我們掛在嘴邊的不就是管他誰做呢,我們這些老百姓只要有口飯吃就是。于是,我們在許多時候信奉一個“忍”字,甚而至于還用“中庸之道”教訓子孫和他人,久而久之我們就這樣習慣了逆來順受,做要命的還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就這樣冠冕堂皇地扼殺了孩子原本鮮活的生命,讓他們早早地老成了!

《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凱文·凱利 著 東西文庫譯 新星出版社2010.12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在它提到的“眾包”和“群蜂思維”這兩個概念,關于“眾包”,我的理解就是,我們正處在一個思維打包的時代。“群蜂思維”,打個比方,就好比我們所熟悉的那個飛鳥成群結隊,往一個方向飛行,分不清誰是領袖,但不知道哪里來的那股魔力,使得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某一天集中在一起,朝著某個方向共同飛去。所有的是群體動力,沒有哪個可以裹挾它,有的只是它們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學會向我們的創造物低頭”,“當人造與天生最終完全統一的時候,那些有我們制造出來的東西將會具備學習、適應、自我治愈,甚至是進化的能力”,當“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樣”的時候,它“很快就會具有自治力、適應力以及創造力,也隨之失去我們的控制”。如果我們認識到“眾包”和“群蜂思維”對學校管理的價值,我們就可能慢慢改變我們的管理理念與管理行為。

《教育與效率崇拜——公立學校管理的社會影響因素研究》(美)雷蒙德·E.卡拉漢著 馬煥靈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01

教作者用上個世紀美國教育出現的效率崇拜的事實幫助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我所困惑的許多問題。作者在序言里開宗明義:“在很多情況下,學校管理者們將自己視為企業管理者,或者按他們的說法,是‘學校經理’,而不是將自己視為學者或者教育哲學家。”其實就是告誡我們,學校管理者應成為教育哲學家,而不是學校經理,因為“教育不是生意,學校亦非工廠”。我以為讀完這本書,當有人再高調地宣布自己憑借所謂的“高效”而成為教學能手、教學骨干時,乃至于推行種種教學妙方和模式時,我們或許才有能力透過歷史和現實的重影,看得更為透徹,更為深刻。

《臺灣育的重建》黃武雄著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6

讀《臺灣的教育重建》如果能聯系今日大陸的教育生態將“小班小校”與國內流行的千畝校園、萬人大校相比較,或許就會發現,理想只是理想,現實畢竟是現實,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探尋一條新的道路,或許聯系《第3選擇》來讀會帶給我們新的思考。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美)亨利·A.吉魯 著 朱紅文 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04

作者提醒我們,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那些制度空間、論壇和公共領域保持活力,支持和捍衛批判教育”,要“幫助學生獲得自己作為個體和社會能動者的權力,鍛煉公民勇氣,參與那些由社會負責的社區項目和研究”,“拒絕出賣知識和技能給最高的競買者”。更要幫助學生學會“直接面對來自格式各樣的原教旨主義的威脅”。這讓我想到瓊?溫克在《批判教育學》的所說的那句,“我們應該是能掌控自己教學的知識分子和專家。也許我們無法掌控社會對我們的鄙視,但我們可以控制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校長的課程領導》Allan A.Glatthon 著 單文經等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9

校長對學校的領導,說到底其核心工作就是對辦學思想的領導,其根基又是對學校課程的領導,作為校長的領導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課程領導力。如何提升自己的課程領導力,讀讀這本書或許會有啟發。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這本書的重點在校長,但作者是把校長當作一個團隊的領導者看待的。

《十封信——寫給膽敢做教師的人》(巴西)保羅·弗萊雷 著 熊嬰 劉思云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2

作者很明確地對膽敢做教師的人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讓我們從學習開始。“學習既包括教員一方面的教授,也包括教員在此之前和過程中的學習,以及為將來育人做準備或為今日更好地教會再創造知識的學生的學習,或者人處于受教育之初的孩子的學習”。無論是因為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的需要來看,還是從我們作為教師的職業特征來看,學習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教師的基本素養之一。身為教師,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就是我們更應該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學習者,這不僅是職業的需要,更是自我生長的需要。很難想像一個不喜歡學習的教師,如何能讓他的學生喜歡上學習。作者的另一本書《被壓迫者教育學》也值得一讀。

《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 著 馮克利 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01

勒龐在考察“法國公民中最野蠻的成員”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他們“原來都是些謙和的公民”“在正常環境下他們會是一些平和的公證人或善良的官員,風暴過后,他們又恢復了平常的性格,成為安靜而守法的公民。拿破侖在他們中間為自己找到了最恭順的臣民。”這樣的情況在教育圈子里似乎更為明顯,看看那些拜倒在山門下的普通教師,原本何嘗不是善類?狂熱之下初心難保完全可以理解,這也是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的是要在任何時候保持初心的意義所在。當然,領袖們要的就是我們失去初心。

群體的無意識為領袖和英雄們提供了可乘之機,振臂一呼,擁者千萬,所謂“抱團取暖”也就成了蠱惑人心最好的丹方了。這也就是我一直以來不主張“傍大款”,立山頭的原因所在。好玩一起玩玩,不好玩就不玩了。深處QQ群微信群中,淡然,警醒你才可以避免將精力耗費在不必要的拌嘴上。

《快思慢想》(美)康納曼 著 著 洪蘭 譯 臺北臺灣天下文化2012.10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D.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運作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人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很容易上當,它囿于“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難免因為錯覺引導人們作出錯誤的選擇。而這時候有意識的“系統2”會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并作出相應的判斷,它比較慢,但不容易出錯。不過,人們習慣了走捷徑,而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每個人內心是兩個“我”,一個是直覺的“我”,一個是理性的“我”,直覺的“我”憑直覺下判斷,理性的“我”則會追問“果真如此嗎”。批判性思維,強調的就是這種感性與理性的糅合。

《大連接》(美)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詹姆斯·富勒 著 簡學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01

這本書主要闡述的是社會網絡的形成及其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并指出,三度影響力(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響到你)是社會化網絡的強連接原則,決定著社會化網絡的功能。隨著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等智能隨身設備,將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發展到可感應、可量化、可應用的階段。借助現代移動互聯網技術,不僅人與人之間可以連接,人與物之間、人與信息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可以形成連接。此書可與克萊·舍基的《人人社會》參照閱讀。

《教學倫理》(美)斯特賴克 ?著 洪成文 等 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1

作者指出:“人是自由、平等的,因此人有權利獲取同等的自由和受到同樣的對待”,“人們是需要關注細節的,公開的批評和對話對于避免出現不關注細節的現象是很重要的”,“對各種不同的聲音保持敏感,要小心謹慎,不能將我們的特殊性當著普遍性來看”。互聯網時代,作為教師尤其需要讀一點關于倫理方面的書籍,以避免立場正確,什么都正確的烏合之眾心理的誘導。

《教學模式》(美)布魯斯·喬伊斯 等 著 ?蘭英 譯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06

作者指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本是想以此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的各種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通過“教學模式”的研究,指導人們從整體上探討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多樣化的表現形態,以動態的觀點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對加強教學設計、研究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結合讀讀W·迪克的《系統化教學設計》、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希爾伯特·邁爾的《備課指南》、波帕姆的《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或許我們對專家們所說的教學模式會有另一種理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