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地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被踩到泥土里,你依然能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后,在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能給人一片綠色,一片蔭涼,你能幫助別人,即使人們離開你以后,回頭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線上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材,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做人和成長的標準。 ”
這是前兩天我在一本書里讀到的俞敏洪的一句名言。以前對他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新東方的老總,口才很好,偶爾能看到和聽到他的勵志演講。今天一口氣讀完了這本《俞敏洪口述——在痛苦的世界中盡力而為》,我對這位傳奇的創始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開頭的那段話還有前半句,我在這本書里找到了:
“當一個人還是地平線上的一棵小草的時候,有什么理由要求別人在遙遠的地方就看見你?即使走近了別人也可能不會看,甚至會無意中一腳把這顆草踩在腳底下。”
那么他是怎樣從一棵無人理睬的小草成長為一棵遙望可見,給人蔭涼的參天大樹的呢?我總結了一下,發現他身上有四大閃光點,簡單來說就是“三心一腦”:
不安分的心——看得遠一點,有夢想就要去追
俞敏洪出生在長江邊的一個小村莊。爬上家旁的一座小山,就可以極目遠眺,看得很遠很遠。小時候的俞敏洪就很好奇:天的盡頭到底有什么?后來在他8歲的時候,母親帶他去了一趟上海,長江的壯闊,上海的繁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自那以后,他心中就開始渴望旅行,幻想長大后走出村莊,走向更遠的地方。
為了能走出農村,俞敏洪一連參加了三次高考。
1978年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在家務農的俞敏洪有了人生中第一次當老師的經歷——大隊初中教英語的老師回家生孩子去了,課沒人上。校長聽說俞敏洪高考是考外語的,就找他教初一學生的英語。就這樣,年僅16歲的俞敏洪在母親拼命鼓勵下,當上了代課老師。
1979年高考,俞敏洪的總分過了錄取分數線,但英語只考了55分,結果差了5分再次落榜。
第三次復習,俞敏洪開始真正脫產學習:每天早上帶頭起來晨讀,和同學們一起背單詞、背課文、做題、討論。晚上10點半熄燈以后,大家全部打著手電筒在被窩里背單詞。他利用僅有的一個禮拜寒假時間,把四五十篇課文背得滾瓜爛熟。結果兩個月的時間里,從班里倒數第10,變成了全班第一。
1980年高考,俞敏洪以僅高于錄取分數線7分的成績,考上了北大。
俞敏洪說,是他當木匠的父親,將積攢的一堆破磚爛瓦變成一間整齊的小房子的事情,給了他關于夢想與現實的啟蒙:“從一塊磚頭到一堆磚頭,最后變成一間小房子,父親向我闡釋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奧秘:一塊磚沒有什么用,一堆磚也沒有什么用,如果心中沒有一個造房子的夢想,擁有天下所有的磚頭也是一堆廢物;但是如果只有造房子的夢想,而沒有磚頭,夢想也沒法實現。”
不逃避的心——不抱怨,化被動為主動
在大學里,由于地方口音太重,發音很不好,俞敏洪被從A班調到了C班——“語音語調及聽力障礙班”。但他沒有逃避,而是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他記憶力好,就在背單詞上下苦工——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余時間都隨身拿著小收音機,只要有時間就收聽廣播(現在學習條件這么好,各種學習資料觸手可及,我們又做到了什么程度?)
他把時間和精力全放在詞匯、語法、閱讀上,“我的目標就是成為單詞專家”。后來他得了個外號叫“單詞王”,同學說他聽外語聽得兩眼發直,像餓狼一樣。
大三第一學期,他剛趕上班級的學習進度,卻被診斷出患了肺結核,必須休學一年。在養病期間,他幾乎每天都會去爬療養院后的一座小山,對著山頂刻著的“精神不死”四個大字發呆。休學的一年時間,俞敏洪讀了600多本書,平均一天兩本書的速度,將中國歷史和文學典籍看了大半。“我希望這些書能在培養文化素養方面給我幫助,我用的就是填鴨的方式,先存放在腦子里,等著日后慢慢地消化”。現在看來,這些書都沒有白看,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價值觀念和看待問題的方法。
在“出國熱”興起的時候,看著同學紛紛出國深造,留校任教的俞敏洪自己倒沒有生出太多羨慕。因為他自己覺得能從農村出來進入北大已經算登天了,出國留學對他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不可想象的事情。但他的妻子并不滿足于現狀:“如果你不走出國門,就永遠別進家門!”于是他在妻子的“逼迫”下,化被動為主動,挑燈苦戰接連考下了TOEFL和GRE。
通過了資格考試,另一個嚴酷的現實擺在了他面前——出國求學需要高額的費用,至少得準備個十幾萬。于是俞敏洪開始偷偷在其他學校的培訓班里代課。雖然拼搏了三年他的出國夢還是破滅了,但這段經歷卻為他開創培訓學校埋下了一個種子。
“我辦新東方開始的兩年的目的都是出國,當時就想賺個一兩百萬的錢就去美國讀書。”
新東方剛創辦時教學條件非常艱苦。有一次俞敏洪扁桃體化膿,導致高燒不退,夏天接近40度的天氣居然冷得渾身哆嗦。因為沒人能代課,他就自己穿著軍大衣,披上棉被,哆哆嗦嗦上完了5個小時的課。他女兒出生的那天,因為預產時間他有課,他一咬牙把老婆扔在醫院就走進了課堂。等他上完課沖回醫院,他女兒已經睜開眼開始打量這個世界了。
后來新東方開設了GRE班,可找來了幾十個學生才發現沒有任何一個老師能教GRE詞匯。于是俞敏洪只能自己日夜備課,拼命翻各種英語大辭典,每天備課長達十個小時,但上課時依然捉襟見肘,常常被學生難倒,弄得很尷尬。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他開始拼命背英語詞匯,家里的每一個角落都貼滿了英語單詞,最后弄破了兩本《朗文現代英漢雙解詞典》。“男子漢不發奮則已,一發奮則幾萬單詞盡入麾下。”
遇到任何困難都不逃避,化被動為主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是我在俞敏洪身上看到的第二個閃光點。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計較的心——寬厚待人,和氣處世
1985年大學畢業后,俞敏洪留校當上了北大英語系老師,學校分給他的宿舍是條件最差的。他沒有抱怨,在見不到一絲陽光的地下室宿舍里,自得其樂地讀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整棟樓的下水管剛好從他的房間旁通過,24小時嘩嘩的水聲傳到耳朵里。俞敏洪把它聽成美麗的瀑布聲而不去想象里面的內容。
從北大辭職出來,俞敏洪先是通過與民辦的東方大學合作,創建了“東方大學外語培訓部”。他對學校的承諾是“總收入的25%歸學校”,相當于把大部分利潤都給了東方大學,自己獲得了做培訓班的合法身份。
到1993年,俞敏洪的培訓班一學年已有上萬學生了。于是他有了出去獨自辦學的想法,另找了一個場地,創辦了新的培訓學校,并征得東方大學領導的同意取名為“新東方”。
當時社會上其他辦培訓機構的人聽到消息,就找東方大學學校領導洽談,把“東方大學外語培訓部”轉給他們經營,每天上交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俞敏洪得知后立即找到東方大學,但他并沒有和對方爭執做法是否公平,而是提議,加倍付給學校管理費用,買斷“東方大學外語培訓部”三年的使用權。通過這種和氣的方式保護了新東方的健康成長,免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擾。
“一個人心中,如果裝不下一個‘和’字,他的生活就會如同在刀鋒上行走一樣。‘和’不僅是一種雅量和胸懷,更是人一種人生境界和智慧。與人和氣,別人才能與己和氣,天下一團和氣的時候什么事情辦不成呢?”
新東方成立了股份公司后,眾人對于股份的分配以及管理權問題產生了很多爭執。而俞敏洪本人也在2002年被“請下”了董事長和總裁的位子。但過了兩年時間,總裁換了好幾個人,都無法做到讓眾人滿意。最后在2004年年底的時候,眾人又把俞敏洪請回來重新掌舵新東方。
“在不斷的矛盾沖突和改造過程當中,我個人承擔的角色非常簡單,就是耐心和寬容地對待身邊發生的一切,并且檢討自己的不足,讓機構和組織能夠保持完整,繼續往前推進。”
1998年的時候,俞敏洪遭遇了入室搶劫。犯罪團伙給俞敏洪打了一針給動物麻醉用的大型麻醉針,一頭大象都能睡過去,一般人基本上就不會再醒過來了。而俞敏洪居然在一個小時候醒了過來,因為手腳被綁著,他就用下巴頦打了報警電話。警察把再次暈過去的俞敏洪送到了醫院,居然搶救到第二天就蘇醒過來了。
醫生后來說,俞敏洪抗麻醉能力這么強,可能跟他的酒量高有關。可后來他才知道,他之所以能大難不死,還是要歸功于他的為人。據后來被捕的那伙罪犯交代,當時一名罪犯拿著刀架在俞敏洪的脖子說,頭兒,把他留下來會有危險的,萬一他把你認出來,還是做了吧。那個頭兒居然說,“俞敏洪是個好人,給他留一條命吧,能不能活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就這樣,俞敏洪憑著他的“造化”撿回了一條命。
“農民繁重的勞作、淳樸的作風,讓我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生命的厚重。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知道怎樣去面對困難和挑戰,少了些急功近利。我就是依靠著樸實的為人處世風格,漸漸贏得了身邊人的大力支持,成就了我,也成就了新東方。”
靈活應變的頭腦——把握原則,順應潮流
新東方最早的時候,招生是個大問題。俞敏洪躺在床上琢磨出來了一個新模式:開一個免費的班,一共40節課,前20節課全免費,后20次課交費才能聽。但他也強調“一定會把最精華的內容在前面20次課講完。”。結果第一次招了80個人,只有兩個人在課時過半時離開,其他人全部留了下來。
剛開始報名收費的時候也是困難重重。由于沒有固定的報名場所,學生們都在他的報名處前將信將疑,誰也不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一個上午好容易說服了三個學生報了名,結果錢放在兜里還沒捂熱,就有兩個學生又返回來把報名費拿走了。后來俞敏洪又想了一個辦法,他自己把報名登記表的前30個名字給填滿了,什么“宋江”、“李逵”的名字都在上面。這種方法效果很好,學生根本不仔細看前面的名字,只要看到之前有那么多人報名,就不再猶豫不決了。所以有一段時間俞敏洪的聽課號是從31號開始發的。
徐小平和王強等人剛加入新東方時問過俞敏洪:“這個利益怎么分配?”俞敏洪回答:“沒有利益分配,我不會讓你們來上課給你們開工資的,因為這不符合我跟朋友打交道的原則。我也不希望你們變成我的部下,你們也不會愿意。”“你們沒地方住就先住我家,沒錢花我先借給你們,以新東方為依托,你們各自去創辦新的項目,老項目出國考試這一塊業務你們不能涉及。”
俞敏洪提出這一點很關鍵。如果他放開原有的出國考試領域任大家介入,結果不是把這個項目做大,而是把它切分成了若干小塊,最后大家都吃不飽,也吃不好。老項目不能亂,這是他的原則和底線。
結果徐小平就做移民領域,王強就做口語聽說領域。新東方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迅速發展了起來。
從俞敏洪身上,我看到了他的質樸和寬厚的處世境界,他的不放棄和化被動為主動的精神,以及順應潮流和審時度勢的智慧。這些閃光點成就了他自己,也將照耀著積極進取的年輕人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