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個魔幻的城市。
第一特點是大與繁華,北上廣深普遍如此。
第二特點是小資與文藝,這個特點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在這邊人人都講究衣食住行,生活的種種都可以變成一種向內的儀式與向外傳播的標簽,讓每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都可以在這里尋找到理想城市的影子;恨的是它充滿了太多的小資與假文藝,老上海人的優越以及前幾年大量外企等高大上企業的涌入,使得這座城市的大部分人都在盲目追求一種易破碎的“中產階級優越感”與“精致的利己主義”。
與北京的包容、灑脫、現實、野蠻等相比,上海偏于封閉、狹隘、理想、保守,更多體現在這個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價值觀。北京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是野蠻的,北京人是也野蠻的,外地人更野蠻,大企業野蠻的創新,小企業野蠻的攻城略地。當然,不同的風格還是由于歷史北方游牧與南方紡織的社會形態造就的。
雖然如此,我也喜歡著上海,它的魔幻在于精致、在于生活的種種美好,但我并不熱愛它。
回到南京已有一周。
南京是個有古老歷史的城市,也許繁重的歷史拖累了這座資源豐富的省會城市的向前發展。
第一特點是城市在尋變。
第二特點是沉重。
一線城市的飽和將會在政治、社會、就業上扶持著二線城市的成長,新一線(目前二線城市)包括了杭州、南京、成都、重慶、武漢、鄭州、蘇州等經濟發達城市。杭州得益于底蘊浙商文化與阿里巴巴帶來的電商經濟,成都、重慶得益于西部的再次開發以及中心城市的缺乏,鄭州得益于中部中心城市的缺乏,蘇州得益于上海,而南京與武漢得益于什么?向西向北的重要交通樞紐、經濟大省的省會、高度集中的高校資源,兩個準一線城市都在尋求變化與創新(因為這個世界與這個國家都在每時每秒的向前變化)。
南京,相比杭州缺乏活力,相比武漢卻又是離一個中心大城市上海太近,更別提高鐵沿路正在全方面趕超的蘇州。
今年年初的時候,我來南京出差,與一位學長聊天。學長創業不易,年過四十,已經滿頭白發,企業已經B輪已經贏利,但是他卻一直苦惱著企業轉型。在他心中,這場奔跑的終點可能沒那么理想。這其實是南京企業的一個縮影,對于它們,產品強不強,這才是它們強占市場份額的關鍵點與成敗點。相比于北上深,它們低調的只有百度才能搜到,不做PR、Marketing,公司大部分都是技術開發人員,它們追求的是實在的現金流,一條它們可以看得見踏實的道路。
本質上,人在這座城市,就慢慢被這座城市的文化氣息與歷史淵源浸入。這座負擔了許多了太多沉重歷史的城市,在洶涌的時代潮流中一直都沒有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但是它一直在奔跑。給這座城市帶來創新力量的創業者們,在用屬于南京的方式創造自己的故事,以及這座城市的故事。
聊到后來,學長問我:“有沒有覺得上海、北京的初創企業浮躁的很,還是南京好,這邊的人都是踏踏實實的,想不想回南京?”
我說,“短時間不吧,當時從南京走向上海,就是想跳進時代的染缸里,想去接觸最新鮮、最魔幻、最前沿的信息與想法。南京,它的信息滯后,圈子狹窄,在我的人生前一階段,我要出去看看。”
這座城市在漸進式改變,但是可能對于它而言,一次的顛覆性的改變才能讓它沖出現在的魔咒。我其實在等待這個改變的出現。在這個改變的出現之前,南京,它欠缺的是信息、格局以及創新的血液年輕人。格局是使命與價值觀,需要戰略布局、需要落地策略。隨著企業競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護城河越來越來窄,戰略布局與年輕的促生企業不停煥新的年輕人們將變得至關重要。它需要一座橋梁。
我很開心地能夠有機會,去搭建這一座橋梁,雖然它暫時只是屬于另一個B輪企業。我也很欣喜的看見這個企業的上上下下的人都在尋求改變、努力跟隨這個時代。
雖然不聰明,但是從來謙卑。
我熱愛南京,但是我并不喜歡南京。它是我人生的第二故鄉,我在等待他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