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剎海被貼上
北京市著名旅游景點的標簽之前,
它代表的,
僅是一片有著三百年歷史的居民區。
那時候,
這一塊兒還沒有被規劃拆遷。
總能看見一位老人,
銀色頭發,蹬著三輪,
穿梭在后海、鼓樓、地安門、德勝門、
馬甸一帶的胡同中。
這個看上去不起眼的老頭,
是一位普通的手藝人,
從事的是剃頭
這個古老的行當。
但他,卻算得上是一位國際巨星。
雖然完全沒受過表演訓練,
主演的片子,卻獲得了國內和國際的大獎。
這位老人,
就是傳奇剃頭匠:靖奎。
(1914.2-2014.10,享年101歲)
而拿了大獎的片子,
就是以靖奎大爺為原型的兩部片子:
《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和《剃頭匠》,
他演出的,
其實,是自己的日常。
《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拍攝時,
正值2000年的冬天,
當時的靖奎大爺已經是88歲的高齡了,
卻仍每天上午騎著破舊的三輪車,
從景山西街出發,
為住在這片地區的、
大都失去活動能力的老人們上門理發。
老爺子每天出門前會先看看月歷,
給老主顧們剪頭發的日子和順序,
他都牢牢地記在心里。
到了主顧們的家中,
他熟練地拿起搪瓷盆倒水,
在雜亂的家什中找到擱置東西的地方。
主顧們都已年邁,
有些移動都很困難,
靖大爺就扶著他們起床,
慢慢地扶著桌椅挪動,
然后艱難地坐下。
一切動作就像慢鏡頭似的,
處處透著靖大爺的耐心和仔細。
安置好主顧們的位置,
靖大爺開始拿起剃刀理發,
而后刮面、絞鼻須、洗頭,
雙手利索又穩當。
最后,拿著熱乎乎的毛巾給老人們擦一擦臉,
一切都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
“舒服啊!”
哪怕已經體驗了無數回,
老主顧們還是會如此感嘆!
說話困難的老人,
則會發出如孩童般的哼哼聲,以示滿意。
每次剃完頭,
靖大爺也不急著走,
點上煙,
在云霧繚繞中,
和這些大多獨居的老人們說說話,
聊幾句家常。
如果是那些行動已經不太利落的老人,
他就會絮絮叨叨地囑咐:
話里話外,
倒讓人聽出了靖大爺自己的知足和淡然。
若是說話不便,反應慢騰騰的老人家,
他也不嫌耗時,
總要等著人家回答了他,
說上幾個來回,
才會收拾東西離開。
若是遇上能談古說今的老頭,
那倆人說起話來,就跟相聲似兒的。
說的,都是些老時舊事,
有趣兒,卻又那么的風輕云淡。
靖大爺在上個世紀
二十年代,從農村到北京當學徒。
奮斗了近十年之后,
在繁華的地安門大街上,
擁有了一家屬于自己的理發店。
解放后,
理發店被公私合營了,
全家只能留下一人在店內工作。
于是,他把妻子留在店里,
從此獨自走街串巷,開始了上門服務。
轉眼四十多年過去了,
他還保持著,
為人們理傳統的板寸、剃頭、刮臉、按摩。
可是,
他的主顧們卻越來越少,
或老死,或病死。
據靖大爺講,
已經有四百多人被他送走了。
他原來的20來個徒弟,當下只剩2個,
也都是一把年紀的老人了。
靖大爺的這一輩子里,
目睹了朝代更迭、人來人往;
給京劇名角、達官貴人理過發,
也給走卒、貧農、車夫剃過頭;
他手中剃刀下的發式經歷了,
清朝遺老遺少的大辮子、
半截刷子、平頭、背頭、分頭、光頭,
到現在各式各樣的頭;
他手中數過銅錢、銀圓、
金圓券、關金券、人民幣,
不下十種鈔票。
“我也風流過,輝煌過,
但我從不做傷天害理的事。”
靖奎大爺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軌跡。
他一生都在堅守一份
讓別人更加干凈、愉悅的工作,
憑著自己的手藝贏得人們的尊重。
靖奎大爺用一顆淡然的心活到101歲,
在人生的最后時刻,
雖被肺部感染困擾,
但也算安詳平靜地離開。
正如,
他在電影《剃頭匠》中說的,
“走得干干凈凈,利利索索”。
(圖片源自網絡公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