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軍攻陷了大宋都城開封,北宋滅亡?;?、欽二帝及其皇室宗族、王公大臣、宮女、匠役一萬余人被俘北遷,幾經輾轉遷移,最后于1130年到達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松花江邊舊古城),過起了囚禁生活。宋朝典籍則稱徽、欽二帝“北狩”。
宋徽宗在五國城生活了5年,卒年54歲。他在遺言里要求把自己安葬在宋朝的土地上,但遭到拒絕。
直到1142年,宋金議和,他的靈柩才被送回宋朝。
五國城的皇子
昔日的一國之君,已不能庇護他的子女和女人。
在徽宗的家族成員中,幾乎所有能被女真人找到的人都與徽宗北行,除趙構是漏網之魚外,其他25個兒子都被金人擄掠。
六歲以下的皇子全部在途中去世,年長的皇子們也備嘗艱辛,最后只有十六個兒子活著到達五國城。
宋徽宗的130多個嬪妃都被賞賜給金軍軍官,只給他留下了包括鄭皇后在內的五嬪妃。她們都在三十五歲以上,年老色衰,女真人不感興趣。
宋徽宗和他的嬪妃在冰天雪地的五國城又生育了六男八女。
宋徽宗去世時,在五國城尚有11個皇子健在。這些活下來的皇子在五國城都被賜妻,并繁育了后代。
而宋欽宗在金國共生活了34年,卒年61歲。
覺羅氏是趙宋后裔?
愛新覺羅為趙宋徽宗、欽宗二帝的后代的傳言盛行很久,早在清朝鼎盛時期就有了這一說法。
清朝統治者對這一傳言并沒有理會,現代學者中只有滿族專家金啟倧1988年發(fā)表文章《愛新覺羅姓氏之謎》進行了回應,網上的帖子、文章多是此文的衍生。
首先說一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傳言,那就是“愛新覺羅”的姓氏在當時滿洲是橫空出世,似乎并不是滿洲的姓氏。滿洲的八大姓當中沒有“愛新覺羅”,“愛新覺羅”和金代女真姓氏也找不到一脈相連的依據。因此在清朝就有人懷疑:這愛新覺羅氏是滿洲人嗎?
滿族人昭連就在《嘯亭雜錄》卷10《宋人后裔》中提到滿洲正黃旗人鐵保,姓董鄂氏,“考自己的宗譜,乃知其先為宋英宗越王之裔。后為金人所遷,處居董鄂,以地為氏。數百年之后,尚有巍然興者,何盛德之至也?!?/p>
董鄂部很早就歸降了滿洲部,其所在地離赫圖阿拉很近,如果金人遷宋室后裔到董鄂城,必然會波及到滿洲部。
而徽、欽二帝所在的五國城,清朝稱為三姓,也正是滿洲部的龍興之地,后來才南遷到赫圖阿拉。
和昭連同時期的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中說:“三姓中有民覺羅。國初之黑津秀而黠者來投,因編為旗。其人以國家有民公之封,自以為宋后,因自名為民覺羅。黑津乃‘徽’、‘欽’二字訛音也。”
“黑津”就是“赫哲”族,和滿洲人同種。
1933年出版的黑龍江第一部省級通志《黑龍江志稿》中明確寫道:“覺羅者,傳為宋徽、欽之后?!?/p>
金啟倧經過實地考察發(fā)現在東北愛新覺羅氏冠漢姓為“肇” 或“趙”,而不冠“金”。他的父親金光平曾對他說:“滿洲人初讀漢字,每不能發(fā)正確之音,如稱‘道路’之‘道’,曰‘多羅’(切音);稱桃李之‘桃’曰‘托羅’。若以此規(guī)律推之,則‘趙姓’之‘趙’實可發(fā)音為‘覺羅’?!X羅’者即滿洲人讀‘趙’字之訛音?!?/p>
對于以上的說法,金啟倧并沒有予以批駁,而是說:“覺羅氏與趙宋之關系 , 由滿人傳說 , 漢人聞見 , 語言印證 , 調查考實 , 實有蛛絲馬跡可尋 , 非同泛泛傳說 , 更非出于民族偏見之誣蔑 , 愛書于此 , 以待方家進一步之研?!?/p>
接下來金啟倧又通過考證,發(fā)現金代就有覺羅氏,金代的交魯氏就是清代覺羅氏,從而斷言覺羅氏是趙宋后裔一說是無稽之談。
可能有人對金啟倧的推論還不太信服,不過近些年基因檢測的結果證實了愛新覺羅氏和趙氏皇族毫無關系。
基因檢測顯示:趙宋皇族基因是Q-MF35572,而滿清皇室的基因是C3b-m401-f14735單倍群。
由此,基本上排除了愛新覺羅氏是宋徽宗后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