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無悔”的想法2017-09-14

前幾天聽了一本書,是畢淑敏寫的《世界如錦心如梭》。這本書主要講了畢老師的環球旅行,從日本橫濱經過南海到印度洋,再到蘇伊士運河到冰島到格陵蘭島到美國到中美洲等,旅行的時間大概在三個月左右,去到全球各地去看風景,體會當地的民俗風情,追尋歷史遺留的痕跡。然后有了這本《世界如梭心如錦》。我并沒親自看到這本書,我只是在樊登讀書會里聽了這本書,采取的形式是主持人與作者一起討論這本書,并不限于書本身的內容,更多的是探討作者當時寫作時的想法和想傳遞給讀者的東西。從而給讀者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聽完這本書,我想了好多東西,在這里看能否清晰的表達給大家,以求共勉。最早知道畢淑敏老師也是看她的作品。這次樊登讀書會又推薦了她的這本書。暫且不說書的內容,我想光是環球旅行這一件事,就不是每個人能下決心做到的事,畢淑敏老師的環球旅行大部分時間是在海上度過的,3個多月的時間里大部分時間在海上,想想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只是一艘輪船在海上漂著,沒有城市的熱鬧,也沒有秀麗的風景,輪船航行的時候就是大海和天空,也許,剛開始出行的時候還有期待和高興,但是過幾天后,面對的更多的就是是寂寞了。人是群居動物,心里不由自主的追求的是熱鬧,喜歡的是與人交談,而一望無際的大海上,除了輪船就是無邊的水面和天空了,這樣的景色一天兩天很美,幾天后,心里的感受就不一樣了。而這樣的日子卻需要3個多月。這期間,畢淑敏老師該是以怎樣的心情來對待這次旅行,該是以怎樣的理智來調節自己,我想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忍受的。以前讀過一本書叫《少有人走的路》,里面主要說的是什么是成熟?其中有一點就是“延遲滿足感”,就我的理解就是人們本能的喜歡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相對都是娛樂的,而成熟的人是可以先把這些東西延遲,做一些相對的“正事”,有覺得畢淑敏老師的這個行為正好可以印證了這個說法,而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決心。當走過了這些事情,帶給自己的成長遠比去旅行這件事意義要大的多。

在和畢淑敏老師談這本書的時候,畢淑敏老師還有一段話更讓我動容,也更加佩服她的豁達和從容。在畢淑敏老師即將旅行,出遠門前,她和她的丈夫和孩子深深的交談了一次。她說“這次遠行是我自己決定的,也是自己心里所向往的,但是畢竟路途遙遠,而且是以坐輪船的形式,在這次遠行過程中,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情,比如遇到自然事故,比如在哪里生病,而這里剛好醫療條件很不好,再比如會發生一些意外事故,這都是不可知,也是不可控的,如果真的遇到了什么,并且奪走了生命,希望家里人不要自責,也不要太難過,余下的時間一樣要正常的生活下去。”主持人又問了一遍,你真的這樣與家里人交談了,畢淑敏老師仍是淡淡的笑著說,真的就是這樣和家人說的。聽到這時,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她對生活和生命的從容和豁達。平常的認識都是沒有什么比生命更為重要,而畢淑敏老師卻因為環球旅行是她喜歡并且愿意去做的,所以她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內心之后,做出了決定,并把風險提前預估后,非常篤定的下了決心。

想想我自己,做事的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拖拖拉拉,不要說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其實是因為我們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內心,并且沒有弄么篤定的決心。而這一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關鍵要鍛煉自己的內心。說到鍛煉自己的內心更需要自己不斷的學習與領悟。

世界如此之大,事物如此之多,道理如此之繁雜,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讓心之所想,踏實落地而無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