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 成長的故事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子,這是發生在2003年,咱們的沈陽警方抓住一個犯罪人,這個犯罪人身材只有一米六零,非常瘦弱,但是經審訊,警方非常震驚地發現,就這么一個小小的個人,他居然在沈陽繁華的地區,比如說宿舍區、街心花園,先后扎死幾十人,那么扎人的目的是什么呢?為了搶劫,那么我們就看一下,這個人他作案的這種心理是怎么形成的?當時這個人非常殘忍,其中有一次他扎的一對情侶,他把男的扎死以后,女的當時就給跪下了,就求他,說我家里就我一個獨生女,我父母怎么怎么樣?求你饒了我,我不會去怎么樣的?這個犯罪嫌疑人叫王強,他當時對這個女的講,倆人嘮叨了有二十分鐘,他后來想,我還是不能饒了你,我不能讓你活著,因為你活著對我就是危險,他只是對這個女的講了一句,說我讓你死得痛快,最后他從后心一刀扎進去,把這個女的扎死。后來他事后在交代過程當中,他也講,他說我曾經有過這么一次善念,但是最后我還是沒有放過,那么我們就要去解析這個人,他為什么變得這么沒有人性?他曾經猶豫過,但是仍然沒有放過她,這么一個弱女子,他居然仍要把她殺掉,原因在哪兒呢?我們看看他是怎樣一個成長過程?這里頭他曾經有一段自我描述:

在我在我的記憶中,從來沒有感受過家庭的幸福和童年的快樂,爸爸是個賭徒,他一天到晚地賭,贏了就喝大酒,輸了就拿我媽和我哥倆撒氣。不是打就是罰跪,一跪就是半夜。媽媽實在受不了了,和爸爸離婚了,我跟了爸爸,但他根本不管我,他把我扔給了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也不管我,動不動就打我。13歲那年我才上小學一年級……

我們看這個孩子多可憐,在這個時候他完全是無助的,他所依賴的環境對他是什么樣子?他十三歲才上學,上了一年多就不上了,我們可以理解,班里的孩子都比他小,整天就在外邊瞎溜達,我先是到了鐵嶺,肚子餓了就向別人家要,晚上睡在火車站,票房子他叫,就這么過了半年左右,有一天我看有一個火車拉了一車箱草袋子,他說我就爬了上去,迷迷糊糊睡著了,等我醒的時候到了沈陽,就這樣一直到我被抓,十幾年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在沈陽度過的,我們看他這個描述,然后他后來又談到,他在沈陽是怎么度過的,剛開始是和其他小伙伴乞討,連偷帶搶,后來因為搶被少年管教了,管教出來了以后,他雖然已經接近了十七、八歲,快成年了,但是他真的是一無所有,沒有知識,沒有受過任何好的教育,你想他怎么生存?他最習慣的就是混在社會上去以這種方式得到錢財,不是偷就是搶,所以他很快又搶,但他講了,和別人一塊兒搶不安全,所以他后來改成自己干,而且凡是搶絕不留活口,因為被搶的人是能夠見到自己的。這么一個人就這么發展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人,所以有很多研究就指出,說暴力人格始于童年,一個人不可能三十五歲以前突然從一個正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邪惡的人,所以暴力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關鍵就在人的童年,那么很多研究都指出,說一些家庭外表看似正常,實際上問題眾多,比如說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有障礙、冷淡、有距離感,互相排斥,最后概括一句話就是這些暴力人格,往往是在童年時代被剝奪了一個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愛,結果他們用自己的一生為此付出代價,而社會也為此付出代價,很多無辜的人被他們殺害。所以在這里我們看出,就是未成年人問題他是成年人造就,正是因為他先是弱者,所以弱者的報復往往更為殘忍,更為強烈。

未成年人的問題,常常是成年人造就的,每一個偏離正常軌道的孩子幾乎都有著一段不平常的生活經歷。這是一則來自大墻內的聲音:

我多想永遠依偎在媽媽的懷里,因為那里最安全,最溫暖,那里沒有孤獨,沒有歧視,沒有仇恨,沒有暴力,可這永遠不可能了,媽媽的離家出走,讓我變成了一只無助的羔羊……

《成長的故事》告訴您保護孩子的理由。

那么我認為,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它是利于這樣一個宗旨,什么呢?就是說未成年人他需要保護的原因是他是弱勢群體,他是年齡上的弱者,這個年齡上的弱者它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大致上給它歸納這樣四個方面。

首先第一個弱體現在人他一出生,在他的早年,他是相當地無助。我們說人出生以后,他頭不能抬、身不能翻,他惟一的一個本事,我們把他叫做吸吮反射,也就是說,當你一個東西輕輕地觸及他臉上的某一點的時候,這個孩子會迅速地把嘴轉過去,這叫吸吮反射,也就是他準備一個吃奶的動作,然后還有一個哭的本領,他所有的問題都以哭來表達。那么這個時候,他這種對人的依賴就非常地強,所以人早年的這種弱,也就是他不能言語,不能表達自己他也不能自食其力,那么需要他人的撫養和幫助,而這個早年的撫養,我們以為這只是簡單地喂奶,錯了,這個階段對他來講,對他的一生,對每個人的一生都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這個重要是在人的心理上,這個問題我要展開講一下。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就是在孩子一出生之后,拿出各種各樣的物品從他眼前走過,看孩子的注視時間,那么就發現孩子,因為他很小,他睜開眼的時間很短,當一個新鮮東西到跟前的時候,他會有一定的眼神的盯注,叫注視,那么他們發現,不同的材料注視時間最長的是模仿人臉的一個面具。換句話講,人天生就對同類有著一種特殊的感知,那么這種感知意味著什么?就是小孩一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吸引他的就是人臉,而這個人臉當它一出現,他就會有一種滿足,比如說吃飽了,然后底下濕的尿布被換掉了,甚至給他變換體位,把他抱起來,使他感覺到非常舒服,所以他渴望人臉,對人臉的這種渴望和期待,當他在撫養人和孩子互動的半年之后,孩子就出現了一種依戀的心態。但是如果說,這個依戀的對象沒有,或者很少,那么就會出現什么問題呢?沒有是什么呢?比如說有的孩子父母出生了以后,因為孩子什么問題給扔在了醫院,醫院今天這個帶回來喂奶,明天那個護士來喂奶,來的都是穿白大褂的,但是他們是不一樣的人,所以孩子最后慢慢在長大,到半歲了、到一歲了、到一歲半的時候,他會覺得跟誰都行,但是跟誰都不親。這就屬于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依戀。那么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只形成對一個人的依戀,比如說這個孩子家里沒有別人了,是一個老爺爺把他從外面撿回來的一個孩子,棄兒,那么這個孩子他所長大過程當中,撫養他的就是這個爺爺,這爺爺如果當這孩子五歲,或者八歲去世,這個孩子的依戀對象就會消失,就是中斷,那么這時候孩子他還沒有長大,他心理上還需要依戀這樣一個人,這個依戀對孩子有什么樣的作用?為什么對他心理這么重要?作用就是說剛才我們講,一個是他見到這樣熟悉的臉,他會很高興,他情緒會穩定下來,第二,他有一種安全感,大家知道,熟悉和安全感是相關的,那么如果說他找不到這種安全感,他就會出現一種驚恐,出現一種非常警惕的反應,或者甚至是不愿意輕易的表現自己的,那么我們會看到,有些孩子他從小撫養過程當中有一些原因,導致孩子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大家可能還記得,我們曾經有一個清華大學的大學生,在北京的動物園拿硫酸澆熊,這個案子當時發生了以后,北京市民非常地震驚,我們一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怎么會去傷害一個那么憨態可(掬)的熊?那么當時也有些記者問我說,這個大學生是一個什么樣的心理?后來我跟他們分析這個人,我認為他不是故意去傷害熊,他不是說這熊傷害過我,我要去害他,而是什么呢?人都說熊的嗅覺好,那怎么才能證實這熊的嗅覺好,也就是說,他的思路在一個問題,在一個困惑當中他去做,所以他最大的一個缺陷是什么?他沒有這種移情的能力,他不會想熊一旦被澆傷了,那種疼痛感,那么也就是說,這個孩子情感方面的某種移情欠缺,一定和他的撫養方式有關,那么后來我們看到,這個孩子他的母親是個單親,就是他的家庭是個單親家庭,他是由母親帶大的,母親對他要求很嚴,母親為了讓他好好學習,只要他一外出,從小就把這孩子鎖在家里,除了后來上學,這個孩子他自己后來講到,他長大的記憶就是眼前的一個書桌,然后就是家里的窗戶,通過窗戶看到外面,所以他學習很好,他惟一喜歡能看到活的東西是生物,這也是他后來為什么對動物、對生物這么感興趣,但是他腦子里沒那么多復雜的東西,他只是想到,這個問題我怎么想?怎么去做?然后我要怎么得到一個答案?換句話講這種撫養方式,因為他接觸不到人,他只是一個單一的依戀,因此他的情感方面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剛才講,有很多人以后成年的問題,往往是他生活早期造成的。

童年是快樂的,然而這種快樂沒維持多久就破碎了。八歲那年,爸爸和媽媽開始鬧離婚,當時我感到那么的無助,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離婚,也不知道他們為什么要拋棄我……

這是一名從少管所出來多年后的成功人士纂寫的回憶錄中的一段話。童年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家庭的變故,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久久抹不去的陰影……

《成長的故事》告訴您保護孩子的理由。

第二個弱體現在他的童年,童年一般只是孩子他的學齡早期,也就是說,他的小學這個階段,我們知道小學生是很容易被侵害的,因為首先他的身體的體力,包括他的智力,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弱的,所以這個階段,他對家庭、對父母是相當地依賴,那么這個依賴剛才我們前面講的,人早期的這個依戀現象到這個時期還是在延續,我講,有些家庭比如說我這孩子一出生,因為工作關系,我實在是沒有辦法自己帶他,我曾經讓別人帶了一段時間,但是如果在這個階段,剛才我講,他十二歲之前,青春期之前,你有條件的話,帶回身邊,還是一個彌補的過程,也就能彌補你前一部分的缺失,如果說這一階段我們仍然就是不是自己的母親親身帶這個孩子,等到他十二歲,就十一、二歲再回來的話,即使是親生的孩子,他也很難和母親建立一種很好的情感關系。孩子他雖然是很弱小的,但是他很關注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給予愛心,我以前曾經跟一些老師座談,我就提到過這一點,就不同的階段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重點不同,在小學的教育應該是父母式的教育,就要有一種情感的關愛,那么到大學沒必要了,大學我們知道,老師來了就講課,下了課夾著書本就走了,沒必要去關心那個孩子有什么困難,但是在小學不一樣,我們不僅僅要關心孩子,還要關心孩子的家庭,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特別需要幫助。

這個過程我們還可以再做一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這個家庭出現問題的,比如說有些婚姻之后,生完孩子,過個四、五年,父母離異了,恰恰是在孩子該上學的時候,那么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出現呢,當他去學校的時候,同學之間一比較,或者被同學知道自己沒有父親或者沒有母親,他們會有一種不明白的感受,那么這種感受是什么呢?他們會納悶兒,為什么別人都有父親有母親,而我只是有父親,或者只是有母親,那么有些孩子會問父母,而且他們會跟父親或者母親要另外一方,但是有些孩子會出現什么呢?當他問完以后,因為成人在這種問題上,也無法去回答他,他就開始不問了,不問的這種孩子更具有一些心理問題,他會感受到什么呢?我的這種家庭是特殊的,這種特殊性他怕別人知道,因此他會在同伴交往當中,開始減少和人家接觸的頻率,然后減少表達自己情況的這樣一個機會,所以他就開始變得內向,變得自我壓抑。所以在這個階段,他不像成年人,比如說一個大學生,他的父母離異了,他覺得那是他們倆自己的事,他可以理解,但是作為一個小學這個階段,童年這個階段,他很難理解,所以如果家庭在人的這個年齡破裂的話,對于孩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所以有些父母鬧離婚,有些人認為離婚只是雙方當事人自己的事情,很多人強調,婚姻只是感情問題,我說錯了,如果說結婚之后沒有孩子,婚姻就是兩個人自己的事情,如果當你結婚之后有孩子,那么婚姻絕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一定還有第三個人,而且這第三個人是沒有選擇權的,他是沒法參與意見的,但他是需要你們雙方的,所以我說,如果我們的孩子正在這個年齡段,我建議一些父母,應該考慮到孩子的情況,來克制自己的一些問題

很多研究都發現,就是我前面講的,一些有著心理障礙、有些行為問題的兒童,比如有些孩子走在街上會給人家把玻璃砸碎,會做一些故意破壞性的行為,這些孩子我們講,為什么這么小就這么惡呢?他不是,他是有情緒,這個情趣往往來源于他家庭的感受,他往往看到父母不和,由最初的恐懼不安到厭煩家庭,看到缺父少母他們由最終的悲哀和委屈到產生一個被自己最親近的,被自己最喜歡的,或者最親近的人拋棄而無顏見人的感受,他們在這種背景下,會慢慢地產生一些怨恨,產生對人的不相信,最后產生對人的敵視,所以有時候我們研究犯罪問題就會看到,一些人到成年,他的一些心理問題,往往就源于他的早年,這個階段也是相當重要的。為什么重要呢?因為孩子他太弱小了,這時候他太需要你們父母雙方了。所以我曾經講,我們在講到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我覺得做父親、做母親都有責任,這個時期別太自私了,你要想到你對孩子的責任和對孩子的保護,不是有錢就能把孩子養大的,情感的撫養有時候不亞于物質的撫養。

未成年人的認知是極為有限,他們的很多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都與成年人的言傳身教有著直接關系。我們來聽聽這位少年的心聲。

“我是家里的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家說一不二,我恨我的父母……”

《成長的故事》告訴您保護孩子的理由。

第三個問題是未成年人的這種弱勢表現在什么呢?表現在他們的認知能力上,未成年人他們在成長過程當中,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沒有達到成熟的水平,所以即使孩子后來出現一些性格上的問題,比如自私、冷漠、無情,或者懶惰,好吃懶做等等,這個問題在哪兒呢?也不在孩子本身,仍然在成年人身上。為什么?因為人在小的時候,他一個行為反應,他往往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表達,當這個方式有效的時候,他就會重復這樣的行為,我們知道,小孩最開始表達是什么?是哭,在大一點兒會鬧,鬧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撕東西、摔東西,甚至不吃飯,甚至怎么樣?那么這個過程,大人往往在教育當中,如果我們沒有一定的理念,沒有一定的方法,不能讓孩子知道他自己錯在哪兒?不能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可為,那么當孩子一旦形成了某種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認識,甚至形成了一定不良的行為習慣的時候,你發現你再改變他很難了,所以有很多家長跟我講,我這孩子毛病很多,比如說什么事也干不到底,好吃懶做,我說好吃懶做不是天生的,一定是你在教育他的過程當中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孩子不能辨別父母那些行為是對的,但父母應該能夠辨別哪些行為對,哪些行為不對,所以即使孩子出現性格上的行為習慣性的問題,仍然是他的成年人對他的教育保護不到位,在這里我想強調一個觀點,很多人認為,保護完全是一種愛,完全是一種滿足,完全是把他包起來,不對,有的時候保護也代表著一點兒狠心,也代表著一些懲罰,換句話講,適度的懲罰也是一種保護,那么這里頭剛才我講,孩子認知能力不到位,他對自己的行為對與錯他不懂,他只是根據你大人的反應來發展或者來克制自己的某一個行為,所以我們如果在保護當中,錯誤的理解保護的概念。以一種錯誤的方式去保護他,也會造就孩子的問題,所以這是第三個,也就是說孩子的認知能力的弱。

這是一個連續殺害17名少年的殺人狂的自白:“我十二三歲時,看了一個錄像叫《自由人》,講的是一個殺手獨來獨往的故事,從此我夢想自己成為一名殺手,第一次殺人后,心理有一種喜悅感,自己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未成年人辨別是非和抵御外界誘惑能力的弱小,讓許多孩子一步步走入了歧途……

《成長的故事》告訴您保護孩子的理由。

第四個弱是體現在,未成年時期,人對于外界的辨別和抵御能力的弱。剛開始講,對成年人的行為方式的辨別弱,這是講對外界。也就是說,在未成年人時期,很多的少年,甚至是稍微大一點兒的孩子,都會容易成為犯罪侵害的對象,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案子在2003年,河南駐馬店當時有一個叫黃勇的,這個黃勇他把一些少年從網吧騙回家一個一個殺害,他騙的都是十七歲到二十一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我們一般稱做青少年了,也就是十八歲以前我們稱為少年,十八歲之后就已經進入到青年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容易被騙,那么更何況再小的孩子。也就是說,他們對外界的這個辨別能力弱,他們辨別主要是對社會的紛繁復雜的人的辨別,我們知道人心叵測,壞人包括犯罪人他不會在臉上寫字,我是扒手,我是殺人犯,他會在外表看,跟你相同,甚至他有微笑,甚至他有甜言蜜語,那么作為成年人,我們是有一定的準備,比如防范犯罪的一些思想準備,對于孩子來講,他沒有見過很多的事情,他往往想不到一些問題,因此他們也容易受到侵害,而且這些年我們大家也看到了,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侵害,這是外界的,比如說小學的女孩兒被老師猥褻,那么中學的男孩被人搶劫,等等。除了剛才我講的這個抵御能力弱,除了外界的這個侵害之外,還有一種侵害是來自父母的善意的侵害,我們知道未成年這個弱勢,他表現在哪兒?有很多事情他不能自己作主,得由父母來作主,比如我想看電視,父母“噌”把電視關了,你不許看了,你該寫作業去了,那么這個孩子就沒有理由自己再去按電視,他只能去寫作業,如果說,父母要是很多方面,比如說你這個學習為什么這樣?你老師為什么今天又說了你?你又怎么怎么樣?甚至有些父母在善意的教育孩子當中施加一些暴力,很多孩子往往在這個時候,他們是無法和父母去對峙的,我們甚至發生這樣的案子,大家可能在報道中都看到過,母親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一頓痛揍,打得孩子腎衰竭,那么像前不久,北京電視臺還公布了一個判決的案例,也是一對父母,為了教育自己的兒子,最后把他傷害致死。那么也就是說,即使像這種特殊的愛,往往也會讓我們的孩子承受不了,因為他是弱者,所以我們講的未成年人,他不管是在你故意的傷害當中,還是在你善意的教育當中,有時候都會受到一種,他無法抵抗的侵害,他是一個弱者。

所以這個保護,剛才我講,我們怎么去看待這個保護,我們既要關注很好地去撫養他,更要注重我們在教育當中的方式,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大人的教育或者撫養方式出了問題。撫養孩子它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很多人都比喻像一棵樹,這個過程是不可逆向的,什么叫不可逆向呢?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問題,一旦錯過這個階段,可能你要用更長的時間去彌補,甚至不能彌補。早年的情感依戀的滿足和缺陷,這個東西一旦造成缺陷,可能會對他終生有影響,那是不可彌補的,因此強調這個問題,就是鑒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間力量不平衡,我們才制定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同時鑒于人的成長不可逆轉性,社會才以法律的方式指導并且單一作戰的父母。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上周重點工作完成情況 1.年終總結 2.美食&旅游版塊年度規劃 3.旅游專題 4.美食媒體拓展工作 二、本周 ...
    wowShinyrose閱讀 323評論 0 0
  • 從出生那刻起 我跌跌撞撞 搖搖擺擺 向著未知的未來 蹣跚前行 我與眾多的人 擦肩而過 也和你 彼此路過了各自的世界...
    圍巍閱讀 189評論 3 1
  • 參加讀書小組,原本計劃三天讀完這本書的,卻是拖了一個禮拜,看來得擠擠時間補上一本,否則就得履行承諾,跑一次...
    夏灣唐閱讀 20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