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參加了兩個交流會,感受喜憂參半。憂的是兩個會溝通效率之低讓人感覺像是花了2個小時時間看了一場沒內(nèi)容的爛電影。喜的是,事后復盤,我換了平臺視角和用戶視角,看到截然不同畫面。
平臺視角:溝通的效率需要平臺對需求的提前整合
先說交流會A。某海外項目過來和交流取經(jīng),因為項目類型相似,對方想借鑒一下。
首先是C同事向遠道而來的海外項目的同事分享經(jīng)驗,然后是這邊承包商專業(yè)公司作專項分享,最后是總結(jié)。這個交流會為期一天半,我參與了第一天,最后半天有其他工作離開了。
交流會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準備不充分,開會前一天才準備材料。
其次,形式上太過于專注于技術層面。而在海外項目最的關注管理方面(如里程碑設計,采辦方式,組織結(jié)構(gòu)設置,合同激勵,審計要求等 ),交流會則很少涉及,造成雙方交流上信息不對稱,嚴重影響溝通效率和效果。
還想想吐槽2點,一是交流會局間休息不合理。為了多講一點,一講1個半小時,講的人累,聽的人更累。二是包括自己在內(nèi)參會人員被綁架。有好幾個同事是臨時被叫來開會,原本手頭都有工作。只能下了辦再回去加班干活,浪費時間。
用模型來看這次交流會:
組織這個交流會的一方是一個平臺,為海外項目和各專業(yè)公司提供信息交流的機會。為了實現(xiàn)互利共贏的目的,平臺可以提前準備幾點:
1、針對海外項目的痛點和興奮點,結(jié)合我們成功經(jīng)驗來做交流。比如說這次的項目管理的關鍵路徑、比如技術難點。
2、作為服務公司,這種交流會是一個營銷自己的好機會。包括了解和捕捉海外市場信息,開拓市場。但很遺憾,從交流的情況看,參加交流的服務公司只有一個公司的商務經(jīng)理參加,其他人都是技術人員參與。
為讓交流會更加的高效,可以將交流會的目的、形式和要求等提前發(fā)給與會人員,搜集反饋并優(yōu)化。為保護與會人員的注意力,提高溝通效率。可以增加局間休息,不要一講就1-2個小時了。
用戶視角:你說的東西那么好,但是我需要的嗎?
再說另一個交流會B。它主要是介紹新技術和工藝。承包商從新技術解決現(xiàn)有問題的角度進行了介紹,并和他們的競爭對手進行對比。但是從甲方的角度,這些新技術新工藝是否適合他,值不值,關鍵問題卻沒有點到。
打個比方,我去買菜,原本一輛自行車就挺好,方便快捷。你現(xiàn)在現(xiàn)在介紹個跑車給我。絕對速度是很快,但是我還要增加油錢,找停車位,這時候一輛電動車可能比跑車更適合我。簡單的說,需要對準客戶的痛點,解決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關注到一個領導的提問: 目前我們使用這套技術體系,雖然有一些問題,磕磕絆絆,但是總體上還過得去。問題一,你們和其他競爭對手相比,有什么優(yōu)勢,能解決我們什么問題?問題二,如果技術差不多,你們成本上能降低多少?
領導提完問題后,對方在現(xiàn)場著手準備應答,顯然是么有提前準備。
其實這兩個問題,最應該第一時間去問到上面的這些問題,然后去準備,提高溝通的效率,免得開會的時候,你講的很嗨皮,而聽的人卻沒啥感覺,那不是他的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