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很多人做事情,都想先開個天眼,想先知道這件事情的大概結果或者導向,再去著手。
比如,“我減肥3個月會瘦20斤么?”
我心里的回答是:老子又不是你的嘴和你的腿
“我繼續上自習可以考上研究生嗎?”
我心里的回答是:老子又不是閱卷老師
“我繼續追我的女神,她會和我在一起嗎?”
我心里的回答是:老子又不是你那個女神
“我加入輿情調查科可以走上人生巔峰嗎?”
我的回答是:也許會的!(托腮)
……
每次身邊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我心里面都先翻一百個白眼,嘴上笑呵呵的說,不如你先試試看?可多數人要么以其他借口搪塞,要么就放棄了。
后來我總結出來一個萬能的公式,---凡事先堅持一年。
我開始觀察周邊的年輕人,大家都是那么的有激情、有目標、有干勁。
他們也不缺才華,不缺頭腦,不缺創意,不缺任何牛逼的人該具備的品質。
可為什么每個人都想先看到結果,再去行動呢?
可為什么每個人都那么急著成功,或者證明自己呢?
工作的時候想先知道工資夠不夠高,考研的時候想先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創業的時候想先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
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凡事以結果為導向,至少我們這個層次的人還不配。
我們缺少的,是那些和時間維度相關的東西,比如堅持、忍耐、沉淀等。
你要相信,只要方向沒有錯,凡事堅持一年,必有成效。
之前看到一篇關于心理學的文章,講述了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以下幾個因素會相互發揮作用:
專注時間→技能成長→正面反饋→興趣
當你專注的時間達到一定程度,你的技能必然會有所增長;當你的技能達到一定水平,我們所從事的這件事會有正面反饋;而這些正面反饋會讓你心里特別爽,進而進一步激發你的興趣;而你激發起來的興趣會進一步增加你專注的時間。因此這四個因素形成一個閉環,一個地方發力,其他地方依次發力,并且力度越來越強。
舉個例子,我高考那年理綜特別差(150多分的樣子),所以我用半年的時間做了一百套理綜題,我專注的時間夠多,我的技能得到了成長,我得到了更好的成績排名也就是正面反饋,而成績的增長讓我對理綜越來越感興趣。
可對于多數人來說,連專注的時間都沒有做到,因此看不到后面的積極因素,就放棄了。
比如閱讀這篇文章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從頭讀到尾。
與其每天去在別人口中得到肯定或預測結果的答案
不如先學會與時間維度抗衡,凡事先堅持一年。
你還這么年輕,賭輸了就輸了
可是沒有賭,就一定沒有贏。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輿情調查科
低成本創業項目發布,營銷案例分享,新媒體學習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