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的一聲!哥哥關門的聲音好大,把大家都嚇了一大跳。
批評媽媽趕緊說他。“你怎么回事?關門聲音這么大,把大家都嚇了一跳!”
生氣媽媽嚇了一跳, 大聲呵斥。-“你在干什么啊?停停停!”
抱怨媽媽頭大起來“跟你說了多少次,你總是這樣!讓你關門聲音輕一點、輕一點,你怎么就不聽呢?”
教練媽媽也嚇了一跳,但平復了一下情緒。“你關門的聲音有點大,把大家都嚇了一跳,我們看看巧虎怎樣關門:一只手放在門把手上,另一只手抵在門上,輕聲關門。”
哥哥重新輕聲關門,媽媽立刻正面反饋。“哇!這下關門聲音很輕,巧虎哥哥真棒!下次就這樣關門”。
【教練方法】
批評媽媽除了批評,沒有給孩子任何如何改正的信息;
生氣媽媽容易被孩子的行為觸怒,又急又氣,遇到孩子淘氣,常常自己的情緒更糟糕;
抱怨媽媽的常用語是“你總是這樣”、“你一貫如此”,降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教練媽媽給予孩子即時的反饋,引導孩子如何改正。
【教練理念】
如果用描述性而不是批判性的詞匯給予孩子反饋,可以避免喚起孩子的防衛心理。因為防衛心理一旦出現,事實就會湮沒在不準確的借口和辯解之中。
反饋既要顧及行為的結果,又要考慮到行為的本身。
每個人的反饋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觀察vs.自己所認為的正確方式”上,所以盡可能準確、具體、客觀地描述結果,繼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約翰·伍登,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籃球教練,曾率領球隊在12年里10次獲得全美大學聯賽的冠軍。為了獲得伍登的執教秘訣,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全程觀察他的訓練課,甚至記錄下他給球員的每一條指令。結果表明,在他下達的2326條指令中,有75%是純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甚至每次說話的時間都不超過20秒,只給學生非常具體的即時反饋。
【教練工具箱】
即時反饋 – 當行為發生時,準確、具體、客觀地描述結果,例如:“你關門的聲音有點大,把大家都嚇了一跳。”
引導改變 – 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也可以用他看過的繪本故事、喜歡的動畫人物等等引導他,并示范正確的動作,然后讓孩子參照做一遍。例如“看,媽媽這樣關門,我們來做一遍吧!”
正面反饋 – 肯定和贊揚是另一種形式的反饋。當孩子改變后,要及時肯定,以此來固化好的行為。“這樣做好多了,你真棒!下次就這樣做。”
【教練難點】
批評媽媽 – 把焦點轉移到讓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上;
生氣媽媽 -? 自己的情緒如何才能不被孩子的行為所綁架?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抱怨媽媽 -? 關注孩子當下的行為, 避免使用“總是”、“從不”等言過其實的評判性詞語。
【教練邀請】
親愛的讀者,當你遇到孩子淘氣的時候,你是如何給予孩子反饋的?這些反饋對孩子行為改變的效果如何?如何反饋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