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去武夷山

2017年5月4日(立夏前一天)晚上打電話回家,詢問老媽有沒有把立夏粿準備好。接電話的是爸爸,他回答:你媽媽昨天去武夷山了,走之前已經把立夏粿做好,分三份放在冰箱里保鮮,我今天給你姐家送一份,給縣城你嫂子那送一份,家里留一份明天我自己煮。聽的那瞬心里疑惑,一向很少離家外出的老媽,還能在立夏節氣里不在家為高度近視的老爺子大鍋煮立夏粿,有這閑情逸致跑武夷山旅游?爸爸說媽媽是和鄰村十幾個女的一天同去武夷山采摘茶葉去了,估計要去二十天左右。

立夏那天,廈門舅媽看了我在“簡書”上的發文——立夏了,想念媽媽做的一碗“立夏粿”羹,微信上跟我開玩笑說:走,咱回家吃立夏粿去。我說:你回吧,今年破天荒了,你能嘗到我爸煮的,我媽去武夷山了。舅媽心慌問:你媽媽去武夷山了,什么情況?我開玩笑回:去旅游。舅媽微信上回:不可能。

轉身電話追我這了,在他們的印象中:媽媽一向都是居家的,回娘家、親戚家,那都是難得難得過夜,當天要趕回家料理家務的人,不可能這么瀟灑一個人去旅游圣地,去武夷山那必定是有什么事。聽了事實,舅舅舅母一再要我打探一個她一同去的伙伴的、能聯系上我媽媽的電話號碼(家里用的座機,爸媽常年基本在家,所以都沒配手機),他們愿意出工錢,也要叫媽媽回去。他們聽了我媽媽去武夷山采摘茶業,心里空落落的,怪我不提早跟他們說,沒有阻止我媽媽外出掙這樣的辛苦錢。按舅媽的話說:媽媽在家雖然一樣閑不住,一樣辛苦,但是至少三餐回家、晚上回家呀,心里不會這樣空落落的。

媽媽是爸爸的眼(爸爸高度近視);是田里活的主力軍;是奶奶三餐伙食的供應者;是哥哥家帶娃的好幫手;是我們家的主心骨;是姑姑們回娘家的招待者;也是常年在廈門打拼的舅舅、舅媽一年至少回一次老家的動力之一……因為各種依賴、牽絆,讓勤快、年輕時的媽媽不能像其他女人一樣進城找輕松點的活。跟媽媽相處的人都知道,媽媽大肚和藹、勤懇、動作快、不怕吃虧吃苦。在我家落腳過的外地生意人、手工藝人,進城發展好了需要幫手,每一位都盼著媽媽能進城幫他們打理,每年電話讓媽媽推薦個可靠人去幫他們忙的人,其實打心里最想的是媽媽前去幫忙。

媽媽年輕時太勤快而透支,才上點年紀身體亞健康就提前顯示了。一個365天基本能用座機聯系上的人,背(bèi)著我們去武夷山,突然十幾天不在家,而且還沒移動電話可以追問:辛苦嗎?伙食好嗎?膝關節腳膜炎能吃得消嗎?降壓藥吃了嗎?太累就回來吧……每天只有電話回去:老爸,你吃了嗎?我媽回來了嗎?

2017年5月23日晚,終于接到媽媽從家里打來的電話,媽媽從武夷山回來了,懷揣武夷山采摘茶葉十八天全勤工資回來了。這是媽媽第一次整塊時間外出所獲;是媽媽第一次從不習慣到習慣洗大澡堂的經歷;是媽媽第一次這么長時間不要做三餐,而有人為她提供三餐;是媽媽這么久第一次吃完飯、碗筷一推、嘴一抹的悠閑;這是爸爸第一次這么久張羅自己的飲食起居兼農活……所有的一切,她很新奇也很樂意,十幾個女的嬉笑山間、集體勞作的快樂,好像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刻。

新人的面孔、麻利的采摘、累了吃得好睡得香的滿足(別人說飯菜不香、睡不著),任勞任怨,勤勤懇懇,不怕吃虧,媽媽又被武夷山茶園老板“看”上了,要求留個電話號碼,媽媽估計又被提前預訂明年的武夷山采摘工作了(農忙時節,因為勤勤懇懇,只要媽媽有空,她得到的待遇都是“被提前預訂檔期”)。

媽媽背(bèi)著我們去武夷山了,我們的心空落落的。她的心情興奮又新奇,就像久困籠中的鳥兒飛向藍天的回歸,像青春期少年偶爾叛逆一次的痛快。唯愿她身體健健康康,我支持她偶爾的遠行,哪怕一樣的辛苦,但和365日,日復一日的繁瑣是不一樣的心態。

媽媽從武夷山回來了,我們的心也終于安定下來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