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討厭有錢人,但是現在卻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前兩天,一個在北京工作的朋友終于賣了之前在中部老家二線城市的房子,用所有的房款買了北京五環的一套房子,盡管到手的錢只夠付北京房子的首付,但是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進去了。

因為,最緊要的是他那已經要上小學的兒子必須要有一個本地戶口,而戶口落地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當地買一套房子。

盡管為此他要付出下半輩子背負一百多萬的貸款,但是他覺得能夠在首都為孩子上學買一個戶口也是值得的。

這個朋友之前也是一再地猶豫再猶豫,從孩子出生就開始看房子,當時一萬多的房子都覺得太貴了,等到了兩萬的時候已經覺得是天價了,感慨自己什么時候才能在北京扎根啊。他常常說“只有在北京這樣的城市有了一套房子,才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漂泊的人。”

是啊,無論剛開始工作還是工作多年,除了穩定的工作,只有房子才能給人以真真切切的安全感。

北京如此,而在國內二三線城市同樣如此。

前一陣,武漢發布大學畢業生落戶升級版新政:購房租房可“打八折”。全面放開大學生落戶門檻;設立人才安居房建設基金;6月,出臺9項貼心政策措施,涵蓋安居落戶、促進就業、支持創業各領域。

此舉旨在爭奪人才而實施,人才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關鍵和核心,但是房子永遠是留住人才的動力。你想在大城市留下來,無論干什么都繞不開房子這個沉重和幸福的話題。

在大城市,不用說沒有一套房子都不足以談人生了,就連談個女朋友都是一種奢望。

而想要在大城市擁有一套房子,你首先要成為一個有錢人。

前不久和一個大學同學小胡在微信上聊天,他居然轉行開始做房地產銷售,而且已經做了快一年。乘著鄭州城中村拆遷和房地產事業興旺發達,他去年一年賺了將近一百萬,然后又在鄭州房地產限購政策發布之前,及時出手,買了一套市內三環的房子。現在手里有兩套房子,加之剛買的私家車,儼然跨入有錢人行列了。

他夸夸其談地談論著新買的房子,在短短三個多月時間每平方已經漲了2000+,而且隨著地鐵十號線的開建,升值潛力更是節節攀升。

他說自己現在月薪五萬+,但是卻窮的天天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一個人時只能吃蘭州拉面。

他一邊哭訴自己如何如何窮困,一邊又說年底打算在南郊首付再買一套房子作為投資。還一個勁地慫恿我趕緊辭職和他一起賣房子,并且在窮的只能吃拉面的情況下,還要在周末約同學聚聚,做東請大家吃飯。

在炫富成為貶義詞后,哭窮就成了一種常態的套路。無論聊什么話題都能扯到沒錢。

但是現實卻是哭窮的人,真的不窮。他們行為上不斷地向你證明“過得還不錯”,甚至“過得比身邊的人都富裕”,其實是哭窮式炫富。

這樣的人其實是最招人羨慕嫉妒恨的。他們之所以遭人討厭的真正結點也正是因為他們有錢。

我們討厭的不是他這個人和他的行為,而是討厭他的錢,不是我的。

之前網上有一個朋友的抱怨:

早上收到信用卡賬單提醒,9月份竟然要還18萬,嚇壞了,打客服電話去問:“我雖然記性不好,但像我這么節約的人,肯定沒有消費這么多錢啊,你們幫我查下,是不是被盜刷了?”

“先生,您看到金額前面有個減號么,你不是欠款18萬,是里面有18萬存款,應該是您之前還多了。”

其實,有錢人抱怨的并不是自己太窮,而是他們真的很窮。因為和他們不是在同一個階層的人,是無法感知他們那個階層的真正的窮。身邊的人都開著瑪莎拉蒂,你卻開著奔馳,這就是窮;姐妹們用的都是SK-II,你用的卻是歐萊雅,這就是窮;朋友們吃頓飯人均消費2000元,你吃頓飯花了800元,這就是窮……

因為,你真的不了解哭窮的富人是如何生活的,真正的窮人是看不到他們那個層次的“窮”和“無奈”。

這就是最近朋友圈頗受關注的“我月入5萬,可是我好窮”的故事,連窮都沒窮到一個層次上。

就像我那個開始賣房的同學感慨的一樣:

“生活的煩惱不是買不到學區房,也不是沒有資格買房,而是如何變得更有錢。”

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達1.06萬億,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總額僅8305億。對于這一“異常現象”,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王夢雯在9月份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推算出,有3000億短期消費貸違規潛入樓市,9成流向粵、閩、蘇、滬、川、冀等6地。

這個同學說:“我以前討厭有錢人,但是現在卻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生活中,我們每一次見到不喜歡的人,每一次被迫做不喜歡的事,我們明明那么想豎中指,最后我們卻微笑著說,好的。

這個同學工作十來年還沒有掙夠一百萬,而在短短三四年內買了三套房之后,就輕輕松松坐等賺了一百萬。

不知道這是一種悲哀,還是應該快樂。

(文 | 徐亨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