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口口相傳的中國俗話,說的是要認識了解一個人,需要長時間的接觸和觀察。但這句話放在今天,可能已經不那么實用了。為什么?如果“路遙知馬力不足,日久見人心叵測”呢?那成本就太高了,很多時候代價可能會高到付不起。
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社會,已經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時代,或者說已經從熟人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我們需要頻繁地跟陌生人打交道,我們需要與陌生人進行有效協作,我們需要不斷匹配和外界的關系。但是,每個人的時間精力和認知資源是有限的,我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快速對一個人進行了解,以確定能否和對方建立關系,以及建立什么樣的關系。
這種需求每個人都有。大到挑選人生伴侶,跟別人談合作。小到招聘員工,甚至給孩子選一個老師,給家里請一個保姆,你都需要對人作出判斷。
人心深不可測,人性善惡難辨,我們要了解到什么程度?人又有那么多面,我們了解多少算夠?我們說的“識人”,“識”的到底是什么?這種能力,其實是一種稀缺能力,它靠的并不是天賦,而是有效訓練。
人的個性特質與行事風格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走多遠,能夠達到多大的成就?!白R人”,就是辨識這個人的個性特質與行事風格,然后再來決定你和他能夠建立什么樣的關系。
馬克思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美國詩人史蒂文斯有一句詩:“你是你周圍的事物”。這兩句話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翻譯過來大意是:人是由自己的生存結構決定的。所以看人絕不是把一個人孤立地去看,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看人,要看ta在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定位和行為表現。同理,你也可以盤點一下自己的社會關系,和哪些人在哪個層次,需要什么樣的改進?!澳愕呢敻缓椭巧?,是你身邊最親密的五個人的平均值”,這句話可能并不精確,但道理大抵是不錯的。
任何一個人,看待同一件事和同一個人,都會有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因為人的情緒,一定會被自己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限制住,并且在ta沒有感受的那些地方,還會有大面積的認知盲點和思維遮蔽。
所以決定一段關系是否開始前,你首先要識別一個人,需要從通過多個維度,完整地度量一下,然后做出準確的判斷。
一、如何定位關系?
(1)感知層
人際交往中的所謂“第一印象”,就是一個人你看到ta的第一眼,這個人的身材、相貌、談吐、衣著,就是最外層的感知層。
不同的人,跟外界的互動模式不一樣。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善于隱藏,有的人高調張揚。你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外表,而排除了跟ta建立有價值的關系的可能呢?你能不能很快判斷出一個人是真的有價值,還是根本不值得交往呢?這些淺層關系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傳達,做出大致判斷。
(2)角色層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不斷馴化。你在和t每個人打交道的時候,你能明顯感受到對方身上角色的痕跡。你和ta之間的交往,就是角色的對接。你們之間談什么內容,做哪些事,都會被各自的角色所限定。
人與人之間,如果只是角色的對接關系,是沒有辦法達到深層關系的。我們和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關系都停留在這個層次。
如果是你只想和一個人停留在淺層關系,那么了解一個人的角色就夠了。如果想建立深層次關系,則需要繼續往下深入。
(3)資源層
資源層包括了一個人的精神資源、財富資源、人脈資源,這些資源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先天的自帶的,有的是后天形成的。
我們人生的歷程,在很多時刻很多人都會處在同一個角色里,比如說我們都曾經是學生,我們都曾經是一個打工人。但是接下來,因為每個人的資源不一樣,家庭背景、人脈資源、精神資源都不一樣,未來會進入到不同系統的不同角色中,慢慢往前走,人生就會這里開始分岔。
你和一個人的關系,如果想進入資源層,需要進行度量、適配。簡單說,就是你有沒有能與之交換的價值和資源,能夠和對方形成對等的關系?
(4)能力圈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樣的,這個除了天賦,還有后天的機緣、努力等原因。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人能力再強,一生能做的事,其實并不多,關鍵看自己的選擇。能力圈就是要確定,我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
人的能力圈是可以不斷變化的。能力來源于清晰的戰略,一個有上進心的人,能力圈就會朝著戰略的方向變化和拓展;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能力圈的變化就是偶發和隨機的。
《西游記》里,唐僧取經一路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靠孫悟空上天入地搬神仙幫忙。孫悟空的加盟,本身也是唐僧為了實現取經目標擴充的能力圈。最后他成功了。毛主席在革命之初對我黨能力圈的定義是:農村包圍城市。在三不管地帶建立根據地和自己的武裝。最后他也成功了。
能準確定位自己的能力圈,穩住自己的人生基本盤,然后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充能力圈,才是正確的姿勢。這山望著那山高,東一榔頭西一錘,不能聚焦的人,難成大事。
(5)存在感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動物一樣,是觸發情緒和推動行動的開關。動物只要生存條件滿足,它就安靜了,不會折騰了,但人不行。
有的人只要能夠在一段關系里,比如說在家庭中,在和ta愛人或孩子的關系中,對方給了足夠的確認感,ta就能夠滿足。很多人在一個組織中,朝九晚五,只要能夠找到存在感,ta也會很滿足。
但是有一種人在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會去奔波勞碌,上躥下跳去折騰,因為他的存在感還沒有被滿足。ta需要在職場、在行業中、在社會影響力中,不斷折騰,刷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尋求,會驅動一個人左沖右突里擴充自己的能力圈,去確認自己的存在感。
看一個人的能力圈會不會再擴充,還有沒有發展空間,你只需要看ta存在感是否被滿足。是“佛系”還是“焦慮”。搞清楚這個問題,每個人的未來都明晃晃可見。你也可以知道未來和這個人有沒有合作空間。
二、如何提升自己的高度?
茨威格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他還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所謂“使命”,就是這一生,你準備如何“使自己這條命”。
明確了自己的“存在感”在哪里,就明確了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對自己的人生就有了一個具體的目標,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如果要提升自己的高度,需要從上述五個層次,由里向外,從自己的“存在感”入手。然后,你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打造自己的能力圈,讓你的能力能夠逐漸支撐你的存在感,也就是查理芒格說的,讓自己配得上。
有了能力,就會吸引對應的資源,于是你構建了一個與你匹配的資源圈。你就不會本末倒置,穿梭于各種社交圈,去追求所謂“人脈”。
人脈,永遠是你自己吸引來的。
隨著你的資源圈不斷提升,你的角色也發生與之匹配的變化,同時,這種變化也從外由內的在改變你,你的氣質和外表,都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以,要提升自己的高度,人生少走彎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哪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使命。
如果想要人生的高度螺旋上升,就要和外界產生深度鏈接。而深度鏈接一定是發生在資源層、能力圈和存在感的,隨著交往的加深,從資源層互換,到能力圈的了解,再到存在感的深交。
如果你是要結婚,你要投資一個人,或者你要選擇和某個人成為長期的合伙人。那這個人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自我設定和感知,他對自己的能力圈的建設和經營,他對自己的資源的建設和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但你要明白,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適配另一個人的。你首先要看到一個人是否有能夠讓自己持續變化的動力。然后明確你們是不是能夠一起擁抱不確定,擁抱變化,在變化中變得成熟,彼此適配。所有的長期關系,這個是關鍵。
孫悟空和唐僧分別組隊去西天取經,你認為他們是誰有可能最終達成這個目標?肯定是唐僧!因為唐僧的存在感設定即是西天取經,他雖然沒有孫悟空那樣的本事,但是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往西!而孫悟空只是為了逃離五指山的束縛,不想再過困在五指山下的生活。他雖然能力強,法力高,但存在感不在取經這件事上,在取經的過程中多次表示不耐煩。天上的各路神仙,愿意出面幫忙消滅妖怪,主要也是為了成全唐僧。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上講,“存在感”在哪里,就是一個人的“命”。
三,如何低成本匹配關系?
如果想更低成本認識一個人,匹配和一個人的關系,看ta的朋友圈也是一條捷徑。
人們發朋友圈的動機有多種多樣,各不相同,但無外乎這幾種:有的是為了秀,有的就是刷個存在感,有的人是為了“人設”,比較刻意地去經營自己的朋友圈內容,有的人則大大咧咧比較隨意。發朋友圈既是一種自我表達,也是跟外界的對話。只要一個人朋友圈的信息足夠多,Ta的個人風格和個性特質就能看出來。
看人要看一個人的行為風格、個性特質。有四個關鍵點。如果把ta朋友圈的這四個點抓住了,看人基本不會跑偏。
這四個點是:第一、自我評價傾向;第二、人際合作風格;第三、內在訴求;第四、系統穩定性。這四個點,叫做觀察錨點,是了解一個人的有效抓手。
觀察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傾向,要看ta是經常高調展示自己做過的事情、取得的成就,,還是幾乎不展示不分享自己的事情,或者即便展示了分享了,也好像有點不好意思,不愿意說太多,羞答答地凡爾賽。
一個在朋友圈不喜歡自我展示的人,有可能ta是一個不太自信的人,這樣的人總會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好值得展示的;但也有可能,ta是一個邊界感強、注重隱私的人,這樣的人未必覺得自己不行,甚至還有點清高,不喜歡炫耀,或者不想公開暴露自己太多信息。
要觀察一個人的人際合作風格,如果一個人的朋友圈透露的個人信息很充分,曬娃曬工作曬旅游什么都曬,那你基本可以判定他是一個邊界感偏弱的人;而有的人,朋友圈動態倒是不少,但信息比較含糊,有種想把自己藏起來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率邊界感比較強。
朋友圈里還有一類信息,觀點類的信息。一個人的個人觀點越強烈,或者強調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的內容在朋友圈高頻出現,通常也意味著這個人邊界感比較強。
邊界感弱的人,一般就不會表現出太強烈的觀點,他們的朋友圈可能會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很喜歡為別人的事情做傳播和推薦,這樣的人通常比較善良,在關系中往往比較熱心,愿意付出。
一個人的朋友圈發的內容里,還可以顯示出ta是一個興趣廣泛精力旺盛的人,是一個對未來有很多打算和想法的人,還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消極和悲觀的人.。
相對于自我評價傾向和人際合作風格,一個人的內在訴求和系統穩定性,比較難體現一些,特別是靜態信息中沒那么好觀察。
有一種在社交網絡上有點“喜怒無?!钡娜耍部赡苁窃谌穗H關系中很有安全感、不在意暴露自己的人;而有的人朋友圈里你感受不到情緒的起伏,甚至展示的是非常一致的積極信息,有可能代表這是一個對自己內心世界保守得很嚴密的人。
閱讀一個人朋友圈,需要信息充分,才好做判斷。一個人朋友圈信息少,或者向你開放得少,那我們做出判斷或者匹配關系,就需要從感知層、角色層、資源層、能力圈、存在感這五個維度去考慮和判斷。
以上,是破解“路遙知馬力不足,日久見人心叵測”這個難題,避免在關系上,付出不必要的代價的淺陋方法論。
僅供參考,拿走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