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次嘗試寫周記。
一、每日精進
這周事情較多,但無論如何都確保主要精進項目如常完成:
1.早晚練聲各一次,每次已由十分鐘增加到十五分鐘;
2.每晚飯后散步,加一次KEEP健身,15分鐘的腹肌訓練入門;
3.開心詞場每天闖一關,背詞闖關-復習-PK;
4.午睡后冥想5-10分鐘;
5.睡前一杯牛奶;
6.閱讀。
閱讀已是幾十年的習慣,可不算在內。散步是幾年前就開始的,也不算。其它幾項都是最近才形成的,尤其是練聲、KEEP、背英語單詞和每天一杯牛奶,在不間斷的堅持中已初步形成習慣,并切實享愛到它們帶來的進步和好處,非常有成就感。
我每天都有精進表,完成則打標簽。最著緊的寫作,仍是雞零狗碎的,遲遲未上規模,沒形成習慣。不過,這周有了轉機,26號申請了個人公眾號,27日開始推送文章(由天忙,一連三天都是用舊文應對),必然倒逼每天非寫不可,哪怕再累再忙,哪怕從幾百一千字開始,也要堅持寫下去。
其他精進:即興演講——還沒開始:筆記——未成系統;聽音頻及其他課程——時斷時續;斷舍離整理——未開始;護膚護眼——未成習慣;早起——三天打漁兩天曬網。
也許,每天要做的太多,意志力消耗太大,內心小宇宙有點抗拒,真的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太貪心。
慢慢來,一項一項耐心地不間斷地持續練習,直到它們形成習慣。
在此有三點很深的感悟:
1.簡單的事情如眼睛保護:主動眨眼、熱敷眼部、做眼保健操,可以培養變成習慣,復雜的事情,需要深挖腦細胞需要強大意志力的如寫作、演講、早起、時間管理、學新課題等等,照樣可以。
2.越培養微習慣,越體會到其中的好處。再難的事情,當你堅持下來,形成習慣,達到條件反射,做起來就不痛苦了,一到時間就非做不可,不做反而不痛快不舒服不踏實。是不是有點像得了強迫癥?還真的有點像。
3.當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定時定量地做,刻意地練習,就變成了早起刷牙,一日三餐般的習慣。這幾乎就是巴甫洛夫說的大腦皮層對刺激的定型系統所形成的動力定型。一旦形成動力定型,則無須花費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動維持下去。必然無往而不勝。
二、讀有所得
這周仍是買書多,讀書少。
每次快遞送來,頂多就這幾個動作:拆開包裝,瀏覽扉頁及封底,翻一翻目錄,記下日期-------就被打入冷宮,不知何時再搏一眼青睞。
很有價值很想看的書,必須放在顯眼位置,才有被打開的幸運。但沒看半頁,心又游開了,掂記著另一本書,掂記著另一項目。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似乎總是靜不下心來看進一本書,更別說翻完它。結果,貌似每天也翻了幾十本書,卻沒一本留下印象,沒一本讀有所得。而我以前不是這樣的,至少到去年為止。
問題出在哪?是否也要把這項幾十年的習慣(已變成生活方式),用“每日精進”法來固定下來,強迫自己讀進去?
我覺得,不管是什么閱讀方法,快速也好,拆書也好,都必須建立在用心讀進去的基礎上的。讀不進去,就無法觸動心弦;讀不進去,就寫不出有見地的書評;讀不進去,就無法提煉真知,付諸實踐。讀不進去,一切都無從談起。
所以,本周我讀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