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家欣賞,中國畫圣,吳道子

在中國古代藝術(shù)史上,有三位藝術(shù)家被稱作 " 圣 " 人:一位是晉代(公元 265-- 公元 420 年)王羲之,被稱為書圣;一位是唐代(公元 618-- 公元 907 年)杜甫,被稱為詩圣;還有一位被譽為畫圣,那就是唐代的吳道子。

人物簡介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圣,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后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chuàng)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nèi)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xué)習(xí)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長于壁畫創(chuàng)作。

視頻加載中...

人物生平

年少清貧

吳道子大約生于約公元685年左右(唐高宗時期),少年時孤苦窮困,隨書法大家張旭、賀知章學(xué)習(xí)書法,后發(fā)奮改攻繪畫,漸漸掌握了繪畫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學(xué),年未弱冠之時,已“窮丹青之妙”。公元709(景龍三年),韋嗣立擢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逍遙公。這時吳道子在其屬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氣,每欲揮毫,必須酣飲”。后來,又任瑕丘(今山東兗州)縣尉。約在開元初年,吳道子不再做官,開始“浪跡東洛”。

點石成金

由于他能“窮丹青之妙”,在畫壇上有些名氣,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nèi)供奉,充任內(nèi)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詔不得畫”。后官至“寧王友”。吳道子入內(nèi)供奉之后,多在宮中作畫,有時也隨從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隨駕去東都洛陽,會見了將軍裴旻和書法家張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絕技:裴旻善于舞劍,當(dāng)即舞劍一曲;張旭長于草書,揮毫潑墨,作書壁;吳道子也奮筆作畫,“俄頃而就,有若神助”。公元725(開元十三年),唐玄宗東封泰山,吳道子陪同前往。事后還至潞州(今山西長治),車駕過金橋,御路“曲折縈轉(zhuǎn)”。玄宗見數(shù)千里間“旗鮮潔,羽衛(wèi)整肅”,心中非常興奮,對左右侍從說:“張說言‘勒兵三十萬,旌旗千里間,陜右上黨,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萬歲。于是召來吳道子、韋無忝、陳閎等,命他們?nèi)斯餐L制《金橋圖》。陳閎主畫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馬,韋無忝主畫狗馬、騾驢、牛羊等動物之類,而橋梁、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等主題部分則由吳道子主畫。《金橋圖》繪成后,“時謂三絕”。公元742—755(天寶年間),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橫生,遂命吳道子乘驛傳赴嘉陵江去寫生。到了嘉陵江,吳道子漫游江上,縱目遠(yuǎn)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過,當(dāng)時的體會與感受,便深深銘記在心上,并沒有繪制一張草圖。當(dāng)吳道子游覽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長安,玄宗問他繪畫的情況時,他回答說:“臣無粉本,并記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繪畫。吳道子不是將嘉陵江山水表面羅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勝的境界,即把這一帶的山川壯麗優(yōu)美與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揮筆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風(fēng)光躍然紙上,玄宗看了嘖嘖稱贊。在此之前,大畫家李將軍(思訓(xùn))擅長山水畫,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畫嘉陵江山水,雖然畫得也十分奇妙,但卻“數(shù)月方畢”,不如吳道玄畫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頗為感慨地說:“李思訓(xùn)數(shù)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可見吳道子畫技高超,筆法嫻熟。吳道子不僅善于畫山水畫,畫動物也頗能傳神。他在大同殿上曾畫了五條龍,“麟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煙霧”,真是生龍活現(xiàn)。

鑄造輝煌

公元758—759(乾元年間),吳道子尚健在。盧稜伽是吳道子的門生,“乾元初,于殿東西廊下畫行道高僧?dāng)?shù)堵”。后又在莊嚴(yán)寺三門繪畫,“銳思張開,頗臻其妙”。吳道子見了盧稜伽的繪畫,覺得他有很大的長進(jìn),酷似自己的筆法,于是驚嘆說:“此子筆力,當(dāng)時不及我,今乃類我。是子也,精爽盡于此矣。”由于盧稜伽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地繪畫,過了一個來月,即離開了人世。乾元年間,吳道子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了。至于以后吳道子的生平仕履,因史籍失載,也就無從考證了。

約公元759年左右(唐肅宗時期),吳道子卒。

作品欣賞

感謝收看陽陽說畫,陽陽說畫致力于為您呈現(xiàn)精美畫卷。

歡迎關(guān)注,感謝收藏轉(zhuǎn)發(fā)。

如有問題歡迎評論留言。

謝謝!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