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日 ,世界寶庫盧浮宮和凱旋門。
今天早飯后參觀了舉世聞名的盧浮宮,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和歌劇院,協和廣場。
盧浮宮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歷經8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在盧浮宮里面,有三件價值連城的傳世之寶。分別是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像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這三件寶貝被稱為“盧浮宮三寶”。
一、愛神維納斯雕像: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 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后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維納斯是希臘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時掘獲的。出土時的維納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過頭,握著一只蘋果。當時法國駐米洛領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趕往伊奧爾科斯住處,表示要以高價收買此塑像,并獲得了伊奧爾科斯的應允。但由于手頭沒有足夠的現金,只好派居維爾連夜趕往君士坦丁堡報告法國大使。大使聽完匯報后立即命令秘書帶了一筆巨款隨居維爾連夜前往米洛洽購女神像,卻不知農民伊奧爾科斯此時已將神像賣給了一位希臘商人,而且已經裝船外運。居維爾當即決定以武力截奪。英國得知這一消息之后,也派艦艇趕來爭奪,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混戰中雕塑的雙臂不幸被砸斷,從此,維納斯就成了一個斷臂女神。
二、勝利女神像:這是希臘化時期留存下來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為稀世珍寶。作者已無從考證。又名為《薩莫色雷斯尼凱像》。現在保存在法國國家藝術寶庫——"盧浮宮",是三件鎮宮之寶之一。
勝利女神是勝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兒。她的羅馬名字叫維克托里亞(維多利亞)。她的形象是長著一對翅膀,身材健美,像從天徜徉而下,衣袂飄然。她所到之處 勝利也緊跟到來。她還是宙斯和雅典娜的從神。在提坦戰爭中倒戈向奧林帕斯并助其獲勝。雕像原先是安放在薩莫色雷斯島海邊的石崖上。
這尊雕像于1863年發現于愛琴海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又名為《薩莫色雷斯尼凱像》。最早只是碎塊,后經多年修復才得以重新站立起來,但仍然缺頭少臂(1950年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雕像的作者難以考證,創作年代至今也沒有最后定論,但大多數意見認為是創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 是小亞細亞的統治者德梅特里奧斯一世為紀念他在海戰中打敗托勒密王國的艦隊而創作的,最早矗立在薩莫色雷斯島海邊的懸崖上,面對著茫茫大海。
這尊雕像原為純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于長期浸泡在愛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與海水的浸蝕,使得現有的雕像呈現出目前的歷史滄桑。
這座雕像整個動勢結構十分完美生動,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邊山崖之巔,迎著海風,那前傾展翅欲飛之態,被海風吹拂的衣裙貼著身體,可隱見女性人體的完美,衣裙褶紋構成疏密有致生動流暢的運動感,呈現出生命的飛躍。希臘雕像充滿著生命,即使殘缺也是活物,人們在想像中彌補了殘缺,獲得了完滿的審美享受。
雖然勝利女神是希臘雕塑中的常見題材,但這一尊卻與眾不同。雕像的構思十分新穎,底座被設計成戰船的船頭,勝利女神猶如從天而降,在船頭引導著艦隊乘風破浪沖向前方,既表現了海戰的背景,又傳達了勝利的主題。雖然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丟失,但仍被認為是古希臘雕塑家們高度藝術水平的杰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傾,那健壯豐腴、姿態優美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而碩大的羽翼,都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乎凱旋的激情。海風似乎正從她的正面吹過來,薄薄的衣衫隱隱顯露出女神那豐滿而富有彈性的身軀,衣裙的質感和衣褶紋路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作品的構圖也十分成功,向后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勢。
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他仿佛賦予了冰冷的石頭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后人在面對這部高度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杰作時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
三、蒙娜麗莎畫像:蒙娜麗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 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并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采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后,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在46歲時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征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于心肌梗塞
巴黎的凱旋門并非僅只一座,但最為壯觀、最為著名的,是位于“夏爾·戴高樂廣場”(原名星形廣場,1970年改今名。這里是香榭麗舍大街的盡頭,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點。)中央的那座凱旋門,它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
1805年12月2日,拿破侖·波拿巴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打敗奧俄聯軍,翌年2月12日拿破侖·波拿巴下令建此凱旋門以炫耀自己的軍功。同年八月,按照著名建筑師夏爾格蘭的設計開始破土動工。但中間時停時建,斷斷續續經過了整整30年,才于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侖·波拿巴遠征的286名將軍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
凱旋門內設有電梯,可直達50米高的拱門。人們亦可沿著273級螺旋形石梯拾級而上。上去后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歷史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許多有關凱旋門建筑史的圖片和歷史文件,以及介紹法國歷史上偉大人物拿破侖生平事跡的圖片和558位隨拿破侖征戰的將軍的名字。另外設有兩間配有英法兩種語言解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在博物館的頂部是一個平臺,游人們從這里可以遠眺巴黎,鳥瞰巴黎圣母院、協和廣場的盧克索方尖碑、雄偉的埃菲爾鐵塔和圣心教堂等巴黎名勝。俯視凱旋門下由環形大街向四面八方伸展出的十二條放射狀的林蔭大道(凱旋門建成后,到19世紀中期,又在其周圍修建了圓形廣場以及12條放射狀道路,使凱旋門更加雄偉壯觀。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這些大道就象一顆明星放射出的燦爛光芒,因而,凱旋門又稱“星門”。十二條大道中,最著名的為香榭里舍大道、格蘭德大道、阿爾美大道、福熙大道等。
在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戰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志∶“這里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睡著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設有長明燈(又稱“長明火炬”),每天晚上都準時舉行一項撥旺火焰的儀式。
凱旋門外墻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間法國戰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門楣上的花飾浮雕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儼然是一件精美動人的藝術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馬賽曲》、《勝利》、《抵抗》、《和平》。
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面向香舍麗榭田園大街石柱上,由著名雕刻家弗朗索瓦·呂德設計的“1792年志愿軍出發遠征”,即《馬塞曲》。是世界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藝術杰作。
現在,每逢節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從拱門頂端垂下來,在無名烈士墓上空迎空飄揚。逢重大節日時,則有一名身著拿破侖時代戎裝的戰士,手持劈刀,守衛在《馬賽曲》雕像前。每年的7月14日,法國舉國歡度國慶時,法國總統都要從凱旋門通過;每位總統在其卸職的最后一天也要來此,向無名烈士墓獻上一束鮮花。而凱旋門最奇特之處,據說是每當拿破侖周年忌日的黃昏,從香榭里舍大道向西望去,一團落日恰好映在凱旋門的拱形圈里。
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高約50米,寬約45米,厚約22米,由三個拱形組成,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四扇門。它復古的全石質建筑體上布滿了精美的雕刻。凱旋門中心拱頂內裝飾著111塊宣揚拿破侖赫赫戰功的上百場戰役的浮雕,它們與拱門四腳上美侖美幻的巨型浮雕相映成輝,使人感覺它不僅是一個古老的建筑,更是一件精美動人的藝術品。在它面向香榭麗舍田園大道的門楣上有兩個著名的花飾浮雕:右側門柱上的那個展翅的自由女神后跟隨著朝氣蓬勃前去出戰的戰士的雕塑是“志愿軍出發遠征”即著名的“馬賽曲”;另一個“拿破侖凱旋歸來” (1810年由 讓-皮埃爾 科特雕造),表現了拿破侖大捷歸來后舉行慶祝勝利儀式的歡騰場面。這兩個不朽藝術杰作在世界美術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面向萬軍林蔭大道的門楣上是由昂圖瓦納 艾戴克斯雕塑的“共和國”(又稱“抵抗運動”)和“和平之歌”大型浮雕。
在這些巨型浮雕之上一共有六個平面浮雕,分別講述了拿破侖時期法國的重要歷史事件:奧斯特利茨戰役,馬赫索將軍的葬禮,攻占阿萊克桑德里,熱瑪卑斯戰役,強渡阿赫高樂大橋及阿布奇戰役。
門楣上還刻有由拿破侖波拿巴指揮的所有大型戰役的名字及法國革命戰爭的名字。
凱旋門內部還刻有558位拿破侖帝國時代英雄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劃著線,那是因為這些人都是在戰征中陣亡的。
隨著歲月的流逝,凱旋門,這個曾經的拿破侖帝國軍隊的標志已成為現今法國愛國主義的標志,同時也身兼紀念性建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