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劇、韓劇、英劇都推薦過了。
《我愛上的人是奇葩》《信號》《失落十三年》
是時候來部日劇。
TBS電視臺,2015年末特別劇,124分鐘。
日本 YAHOO!映畫評分4.5(滿分5分)。
豆瓣9.1。
《紅鳉魚》
某種意義上,《紅鳉魚》跟Sir昨天說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有相似之處。
他們視角的焦點,都是一班容易被忽視的“手藝人”。
故事發生在1984年,真實故事改編。
講述立川派落語宗師,立川談志(北野武 飾),和他四個徒弟的故事。
先做個名詞解釋——
落語,一種日本傳統話藝,不依賴服裝道具音樂,全憑一個人通過身姿、手勢、音調等變化,逗觀眾笑。
可以類比我們的單口相聲。
男主角佐佐木信行(二宮和也?飾),因為高中看了大師談志的表演,立志當一名落語藝人。
后來他拜談志為師。
獲得“立川談春”藝名。
談春初來乍到,師父什么都不教,讓他打雜。
一口氣吩咐了十四件事:
去超市買牛奶和100克豬肉末、寄明信片、修花灑、換枕頭套……
雜碎到——
看不爽陽臺的黑貓,要談春用氣槍趕走它:
不能打死,要打成重傷,讓它以后都不敢靠近這里。
看著師兄們一個個忙前忙后,談春整個人蒙圈。
我來這里是干嘛的來著?
有一天,談春感冒了,怕傳染給師父,拒絕了他的指導。
師父前一秒還好聲好氣地說:
那就沒辦法了,等感冒好了再慢慢練吧。
下一秒立刻打電話給談春媽媽告狀:
我百忙中抽空教他,這混蛋居然想偷懶,說自己感冒!
真不知道你們做父母的怎么教育孩子!
談春又蒙圈了。
這唱的是哪一出?
之后,師父再也沒有提出要教他落語,甚至瞧都不瞧他一眼。
就這樣被冷落好幾天后,談春鼓起勇氣問師父,我能不能繼續練習?
師父回答:
不用了,我管不了你,你不適合落語。
然后,發配他到菜市場打工——
一年以后再回來。
這還不是最慘。
最慘是送貨時,談春被后面的人撞到,捧著的燒賣全灑了。
回去被老板娘臭罵一通。
談春再次蒙圈——
是他撞我的啊!我后腦勺又沒長眼睛!
被忽視、被誤解,天天受委屈。
這部劇之所以接地氣,是因為有這個如我們絕大多數,與現實格格不入的蒙圈少年。
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師父談志。
不同于《死亡詩社》或《爆裂鼓手》里的老師,或者慈祥,或者嚴肅——
談志絕對是影史上,最有個性的師父之一。
他看起來毒舌又嚴厲。
但其實每個看似不經意的舉動,都有深意——
為什么每天不傳授知識,而是布置那么多雜事給徒弟做?
因為記憶力,是基本功。
想要從初等的見習墊場,成為正規的二等落語藝人,只有一個條件。
背下五十篇古典落語。
在考試當天,師父隨機抽查。
連十五件雜事都記不住,怎么背下五十篇典故?
所以當談春想偷懶,覺得“師父自己應該也記不住這么多吧,遺漏幾件事他不會發現的”。
師兄呵呵了。
別說十五件事,三十件事師父都能記得一清二楚。
那些想偷懶的人,全部被逐出師門了。
為什么要發配談春去菜市場?
因為落語講的就是市井百態,不去親身體驗,講出的段子再有趣,也只是機械地背誦。
落語故事《芝濱》中,小人物數硬幣的姿態。
就是菜市場大叔的日常。
師父每一個奇葩的決定,每一句刻薄的話,傳達的,都是落語藝術的真諦。
他嘴里常說:不要隨便道歉!不能總是向人低頭!
這是落語藝人的尊嚴。
但在幾位徒弟出師,正式成為落語藝人時。
他向觀眾深深鞠躬——
今后有勞在座各位的關照和提拔。
拜托你們,請一定要喜歡他們。
不少觀眾都為這一幕淚目。
這個角色由北野武來演,再合適不過。
立川談志本人,是日本最知名的落語家。
被稱為落語界天才。
也是北野武前輩。
可以說,正是他指引北野武,走上了當導演的路。
北野武眼里,談志先生是個“不羈”的人。
他也堅信,只有他能演出談志的不羈。
北野武早年也是喜劇演員,綽號“天才武”。
1973年,他認識了演員兼子二郎,兩人搭檔組成Two Beats。
還取了個藝名——Beat Takeshi(彼得武)。
他在臺上,嘴像機關槍一樣,用最快的速度講段子
現實生活中,談志就是一個堅強的人。
他的晚年,一直在與喉癌抗爭。
但他堅決拒絕接受聲帶摘除手術,因為——
落語家是不能失去聲音的!
也沒跟弟子說起自己病況。
直到去世前幾天,還沒停下在雜志的連載。
劇中不少臺詞,就是談志當年跟北野武說過的原話。
嫉妒為何物?
自己不去努力不去付諸行動,揪著對方的弱點不放。
連自己也落得下作,這就叫作嫉妒。
本來為了和對手相匹敵并超越對方而努力。
日復一日,這個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但人總是做不到這一點。
因為嫉妒比較輕松。
在影片里,落語不止是一門技藝。
它代表的,是生活中的平凡人。
《忠臣藏》里,有四十七義士為被殺的主公復仇,全員犧牲。
這是忠義的頌歌。
但當時主公門下,有300人——
其他的253個人,都去了哪?
他們沒有名字,無人關心。
直到落語家出現,才有人關心起他們來。
說白了,落語就是253個逃兵的故事——
是被英雄光輝遮蔽的小人物們的經歷。
坦白說,看《紅鳉魚》的時候,Sir屢次想起去年的《百元之戀》,甚至那部經典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這些電影的主人公。
都是一群努力的失敗者。
他們并不聰慧。
卻從未停止努力。
技藝的精進同時,也是為人的修行。
大師兄被人追債時也在練落語,最后債主竟然成了他的粉絲。
二師兄被同學嘲笑,也不放棄。
主角談春,雖然有天分,也熱愛落語,不怕吃苦。
卻也沒有像其他勵志片主角一樣,一路開掛,成為最出色的那一個。
這一幕讓Sir至今難忘——
有一次,師父讓談春去買金魚,他把一大部分的錢拿去吃了烤肉。
然后買了十條紅鳉魚回來充數,還騙師父說那是很貴的金魚。
師父知道他耍了小聰明,但沒有戳破,把紅鳉魚養在魚缸里。
在片末,師父說:
紅鳉魚就是紅鳉魚,論多努力都無法成為金魚。
但那也沒關系,采取行動,讓自己變成一條優秀的紅鳉魚就好了。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勵志——
沒有熱血的追夢過程,也不提供一個夢幻的結局。
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失敗才是常態。
唯一不能打倒,只有人源源不斷的,自我痊愈的勇氣。
你看,一大堆紅鳉魚里,最后也不只有四條,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