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是以手機、電子書或網絡為載體的閱讀方式,在電子產品大行其道的時代,這種閱讀方式被大肆推崇。
可能有很多人終于意識到,手機和網絡占據了我們的生活,開始侵占我們和家人相處、和朋友交流、閱讀、健身甚至是睡覺的時間。這些人一方面想要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有意義,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真正的把手機從生活中撇除,于是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就這樣產生了。
但碎片化閱讀真的會讓你使用手機的時候更有意義嗎?以下幾點會讓你明白,并不會。
碎片化閱讀會造成閱讀行為不連貫
什么是閱讀行為不連貫?當你在閱讀一本經典名著的時候,碎片化的閱讀會讓你把整本書的內容分為幾十,甚至是幾百個片段來閱讀,再加上閱讀時間的間隔,你很容易就會出現看到后面已經忘掉前面在說什么的情況。
碎片化閱讀會讓你開始反感字數多的文章
新媒體盛行以來,似乎每一個小編和排版都有著相同的默契:文章不能寫太多字,排版不能顯得很擁擠。為什么?因為粉絲們沒那么多時間也沒耐心看完你滿滿的一整版文章。如果你習慣了碎片化閱讀,你會希望自己在1-2分鐘甚至更少的時間內看完你想要看的東西,當文章的閱讀時長超出你的忍耐的時間,就會一刷而過,或者是當你點開文章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大段文字的時候,你會下意識的覺得這是一篇枯燥的文章,而不是在認真閱讀之后得出的結果。
碎片化閱讀影響了你思考的時間
你希望碎片化閱讀,是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更多有趣或者有意義的知識,這種閱讀方式確實能夠在短時間之內讓你獲得更多樣化的資訊,但比起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我更傾向于放任大腦思考。俗話說:溫故而知新。當你思考你所學習的內容,也會得到新的體會,而通過思考得到的知識,也會從內在提升你整個人的文化氣質。
碎片化閱讀不會使你成為某一領域的大牛
“知道”其實分為兩個階段,“知”,停留在表層,僅僅是了解原理,而“知道”,是能夠明白其中的精髓。有些人會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分散閱讀一些專業知識。在知乎和微博里,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大牛,他們會以自身的知識和見聞,給大家解答自身行業里的問題或是分享干貨,這其實是一種優質資源分享的行為。
但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二手的知識,是大牛們對于自己了解到的行業經驗進行總結。行業大牛之所以是行業大牛,首先是他們有了這個行業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知識,再加上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的年份,才成長為大牛的。從他們口里說出來的,我們可以稱為經驗,也可以叫它二手知識。
一手知識是什么呢?這個行業大多數人所認證的規定性書籍、行業鼻祖的作品和事跡等等。如果大家覺得單純的通過碎片化閱讀大牛給你們總結的干貨,你就能夠輕松成為大牛的話,該說你們太天真嗎?即使不是閱讀大牛們提供的干貨,你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一手知識,思考跟不上,就算閱讀次數的再多也無濟于事。
具體要怎么樣才能改善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影響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碎片化時間集中進行閱讀。等公交車需要多長時間?十五分鐘。吃飯需要多長時間?十五分鐘。一天要刷多久的朋友圈和微博?合起來大概一個小時。這些時間加起來多久?一個半小時。如果你把這一個半小時集中起來進行閱讀,配合一些高效的時間使用方式,例如番茄工作法(想了解的可以看看別的作者寫的有關番茄工作法的文章),在這一個半小時里的閱讀量,絕對遠超碎片化閱讀。這可以培養你堅持的閱讀習慣,而且閱讀的內容會偏向固定,不至于幾分鐘看經典名著,幾分鐘看看干貨。
最重要的是,把碎片化時間集中起來,會強迫你遠離手機。有多少人在進行碎片化閱讀的時候,看到微信的提醒消息會點進去回復,看到微博推送提醒會點開來看?這無疑會打斷我們的閱讀或是讓我們分心。
忙如咪蒙,一天要寫十幾個小時的稿子,也會給自己單獨空出四個小時(具體幾個小時我忘了…你們隨意糾正)的時間來閱讀,每周都會至少閱讀一本書。那些只會喊著碎片化閱讀好但沒有實際執行過的人,你們真的有在一周的這些碎片化時間里看完過一本書嗎?
支持碎片化閱讀的人,說不定連我這篇只有1611字的文章都沒耐心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