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對尸體的處理

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跟不上,因此我國古代的戰爭都是使用冷兵器,一刀一槍的拼下來,給戰場上留下許多的尸體,這些尸體會非常血腥,如此多的尸體不處理,必然會帶來不好的結果,最顯然的就是環境污染,其次就是產生毒害,所以,一場大戰結束后,一般都是由勝方來清理戰場,那么古人是如何對這些尸體進行處理的呢?

1.筑京觀

在處理戰場的時候,勝方一般都是將己方的尸體進行掩埋,然后將敵人的尸體堆成金字塔的模樣,撒上石灰,并為之取名為京觀,以此來炫耀武力,在隋煬帝征高句麗失敗后,幾十萬隋軍的尸體就被造成了京觀立在了邊境線上,直到唐太宗上臺之后才迫使高句麗拆除。


京觀

2.土葬

土葬是古代處理戰場尸體最常用的方法,當然土葬不是平常人家那種風光的土葬,這種土葬只是隨便挖個坑,然后將尸體埋進去,又稱萬人坑。但是這種方法有個問題,就是坑挖的一般都很淺,尸體又多,所以地表會受到尸體腐爛后的污染,古人常說萬人坑周圍寸草不生是因為陰氣重,其實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污染。


萬人坑

3.火葬

火葬是戰場上處理尸體最好的方法了,簡單還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是這種方法雖好,在古代用的并不多,因為在古人的觀點中,人死后要入土為安,火葬是對死者極大的侮辱,除非是有什么深仇大恨,否則輕易不會使用火葬。


蒙古火葬

4.做肉脯

這種方法在中原王朝幾乎是沒有過的,但在一些相關的記載中仍然有一星半點的內容,據記載有一次曹操糧食匱乏,為了軍隊生存,他曾下令用尸體制作肉脯以供食用,令人不敢想象。


曹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