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場身心的雙重考驗。所以值得回顧一下:我的牙套故事。
我曾經有一口完美的乳牙,整齊均勻,由于小時候不愛吃甜食(不可思議啊!),從未蛀牙。但是可能從娘胎里就缺鈣,我換牙比較晚,過程也艱難,有好幾顆牙都是新牙已經冒出好多了,乳牙還戀戀不舍地擋在前面。媽媽說要伸手幫我拔掉:“這么一扯,就下來了,我們小時候都是這樣”,怕疼的我堅決不肯。現在回想,也是那個年代父母的無知和不重視,哪兒有現在小孩這樣定期看牙醫。牙齒松了應該找牙醫拔掉,干脆利落(有草莓味的涂抹麻藥~),避免影響新牙形成。換牙后,我很明白自己的牙不好看了,當面兩顆外突的超大門牙,旁邊各跟著一顆尖尖小小的翹牙。原本下排牙長得不錯,后來大概因為智齒的擠壓也歪扭交錯起來。進入青春期的我自我意識更強烈,漸漸養成了抿嘴笑的習慣。每次聽到班里有人叫另一個同學“齙牙”(我的牙確實沒那么齙),我都下意識地閉緊嘴走開。初中有一次在食堂打飯,一個愛跟我們開玩笑的大叔笑嘻嘻地對我說“你的門牙好像小兔子哦”,我雖然覺得他并非嘲笑我的牙丑,但心不由一沉,閉緊嘴尷尬地笑笑迅速逃離了。
長大后反而沒那么在意自己不好看的牙(大概是發現自己太多不好看干脆看開了吧),只是依然保持不露牙地笑。直到到了美國,逐漸了解牙的重要性,才開始用牙線、漱口水和定期洗牙。這時我發現美國人幾乎個個都有一口完美的牙,原來他們小時候都矯正過,那是兒童牙醫保險里包含的項目。這就是發達國家啊!我身邊有些中國小伙伴開始戴牙套了,一般是先去看牙痛之類的毛病,過程中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牙有多糟糕,于是干脆全面整治起來。美國看牙醫很貴,但是體驗比國內好很多。我也蠢蠢欲動……這時候我知道,牙齒矯正不僅關系到牙齒和面型的美觀,也關系到牙齒健康(因為排列不齊導致難以清潔的衛生死角),咀嚼效率都受影響。成人雖然錯過了矯正的最佳時期,還是可以做矯正的,因為人的牙齒一生都在挪動。
有這個想法,但真正行動還是拖了很久。拍了片,補了一顆牙,拔了四顆智齒,也在美國咨詢了兩個矯正醫生。就是沒有決定做。不得不承認一件可笑的事——有一次跟牙醫對話,我忽然眼眶濕潤差點哭出來。牙醫按慣例提問:你接下來一兩年都會在這兒嗎?你能有提供更優的牙醫保險的雇主嗎?那你會去哪兒呀?知道什么時候回來嗎?——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那時是又一次我人生中的動蕩時刻,前途未卜。OPT即將到期,我有心回國工作但是遭到家人反對,我雖然不怕被反對但說實話并沒有信心回國能混得好,想到離開美國再次和當當分開也很難過。那快樂簡單的一年倏忽而過,我仿佛又回到原點,面臨艱難的抉擇不知所措。
總結就是:因為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也因為缺錢,我拖到27歲才終于開始牙套之旅。那時我在上海,通過朋友推薦和大眾點評,去過三家公立醫院和兩家私立牙科診所咨詢。醫生也問了那幾個問題,我的答案依然是不知道,不確定,不過我想: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先戴上牙套,以后的事以后再說吧!至少那時候,我自己付得起這筆費用。人生中有些事情,如果遲早都要做,那晚做不如早做,戴牙套絕對是其中之一。我后悔早先猶豫太久。
最終我選擇了一家交通便利的私立診所,專門做矯正的。公立醫院體驗實在很差,巴巴地跑去,等了一個小時終于見到牙醫,一個對我說:“你的牙沒有很難看啊,干嘛要做呢?你都這個年紀了,不會有驚艷的效果,我的建議是不要折騰了!”;一個怔怔地問我:“你覺得你的牙哪兒不好啊?你想矯正成什么樣?”——我……更重要的是,這家以牙科著名的公立醫院給我的報價跟私立沒差很多,而且說需要等待至少半年才能輪到我戴上牙套,妥妥地不考慮了。最后選擇的這家,我還是很滿意的,簡單說就是“跟在美國看牙醫體驗差不多”。預約制,態度都很好。我也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生意越來越好,先擴張到樓上一層又在浦東開了分店,等候區的椅子越來越難有空位,等待時間也變長了。看來國人對牙齒越來越重視了,真是生活水平在提高呀。
我的矯正方案并不復雜(的確,我的牙沒有大問題),下排拔了一顆牙,中間用過幾次橡皮圈。醫生原本說需要1~1.5年,由于我中途搬到杭州后來又要出國,的確是剛好一年就拆了。在三種牙套中,我選擇了最明顯的鋼牙套,因為它效果最快價格最低。當然,代價是27歲一口鋼牙的囧樣(不僅僅是難看),我原本是介意的,但沒辦法,我沒那么多錢又要求快啊。當時我的室友蘇左也影響了我的決定,她是一個跟我年紀相當的臺灣女孩,總是咧嘴大笑,她的完全不介意反而讓她的鋼牙套顯得可愛。她說她已經戴牙套四年了,“我原本牙齒長得像在跳舞,而且各跳各的!”“既然戴了,當然就要戴最經典的款啊,鋼牙妹不是顯得年紀小很可愛嗎?!”
剛戴上鋼牙套看鏡子的時候我是崩潰的,牙套上用來標記的彩色小貼紙還在,鋼圈上下起伏,還有個拔牙留下的黑乎乎的洞,簡直丑死了!我再也不想開口了……嗯,不光是因為丑,更因為,痛。當天晚上我愈發感覺到牙齒被緊緊地箍著,果然是咬豆腐都覺得無力。我這么愛說愛笑愛吃的人,因為牙套的束縛變得安靜收斂,時不時還眼含淚水。大約一周多后,牙齒漸漸不那么痛了,我正慶幸,某天醒來忽然感到嘴里火辣辣的,只想把嘴皮子全撐開吹吹風。翻開嘴唇照鏡子,媽呀,上下兩圈的燎泡!這段時間喜歡的動作是嘴里吹氣讓嘴皮鼓起遠離牙套,或者干脆騰出一只手掀開嘴皮晾晾。滿嘴口腔潰瘍的感覺,你能想象這酸爽么……戴上牙套后的第一個月我確實瘦了兩三斤,很簡單,因為能吃的東西少了,也少有心情吃;為啥沒能瘦更多?因為我吃了很多冰淇淋和芝士蛋糕。最痛苦的日子也就是頭一個月,后來牙和口腔都越來越習慣牙套的存在,除了每次換完更緊的鋼絲后會酸痛一兩天。有時說話或笑的時候突然某處口腔黏膜被牙套掛住,得用手小心地解救下來。我愛吃的綠葉蔬菜和面條常常纏繞在鋼絲上,飯桌上我以手掩面舌頭拼命地“輕攏慢捻抹復挑”企圖把它們撥出來,啊舌頭好累。每次吃完東西都要清理,于是為了減少麻煩那些容易殘留在牙套上的食物都吃得少了,硬的東西也不敢啃。不過還是有兩次心血來潮啃鹵鴨翅把托槽咬掉了,脫離牙齒在鋼絲上晃蕩。越到后來越囂張地吃,第一個月瘦的全都加倍奉還。纏上橡皮圈的時候是額外的痛苦和丑,說話時感覺到橡皮圈伸縮伸縮好不費勁,也生怕別人看到我嘴里的不明物體。
戴牙套的這一年正好是我的新生活階段,換了城市和工作,認識了新朋友。定期從杭州到上海的看牙之旅,一般是清早乘坐動車到上海換地鐵到攀巖館和樂姐爬一個多小時,一起吃午飯,我匆匆趕去牙醫處,之后在靜安或法租界的街道走走喝杯咖啡或者約見一個朋友,傍晚乘坐動車返回杭州。我沒有感到特別麻煩,反而有些期待。另外,很幸運我的工作沒有形象要求,戴牙套不會被鄙視。有時候會好奇:這一年認識我的人,正好看到我一嘴鋼絲的樣子,在我戴牙套之前認識的人、摘牙套之后認識的人,他們對我的印象會不一樣嗎?
戴著鋼牙套,確實自我意識更強烈,下意識地希望用嘴唇包住牙齒、假裝自然地用手捂著嘴說話、拍照時緊閉著嘴害怕露出牙套。活到27歲,我還是很在意他人的目光,沒有我的室友蘇左那么自在瀟灑,還需努力啊。而活到這個年紀主動選擇戴牙套,我覺得也是一場修煉,那些痛和丑是我選擇承擔的,我清楚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已經知道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代價,我有意識地體會著一點一滴的代價,感到心安而知足。
拆牙套之前很期待,那一天到來時卻是平靜的。好像已經不那么討厭我的鋼牙,先前經歷的煎熬在記憶中淡去;我也冷靜地明白,“不會有驚艷的效果”,拆掉牙套后的我不會突然變身大美女,生活不會突然一帆風順。所以就是,感恩這一趟牙套之旅,平靜地跟它說再見。
PS:
牙套拆掉后,我還是習慣性地抿嘴笑。有一次拍照時,我忽然意識到:我也可以露出牙笑啊!
身邊看過我戴牙套的人,似乎都沒什么反應,沒有人指出“你牙套沒了!”——難道當初我戴著牙套時,他們也根本沒注意?全然是我自作多情地以為大家都盯著我的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