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9.9)
? ? ? ?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通譯】
? ? ? ? ? 孔子說:“鳳鳥不來了,河里不出圖了,我已經(jīng)快完了。”
【學究】
? ? ? ? 古時鳳鳥是一種吉祥鳥,在堯舜時期出現(xiàn)過,一旦出現(xiàn)意味著圣王駕臨凡間;伏羲年代,黃河中龍馬背八卦圖出水,便有了先天八卦,也意味著圣王駕臨。
? ? ? ? 這些都是上古傳說,在《山海經(jīng)》有描述,是否真有此事,還是民間傳說不得而知,即便在孔子年代也已經(jīng)很久遠了。這也意味著華夏文明始于農(nóng)耕,對于天氣的依賴和對風調(diào)雨順的期盼。
? ? ? ? 而孔子終其一生傳播周禮制度,期盼國泰民安,可是春秋末期群雄逐鹿,社會動蕩,終歸沒有出現(xiàn)鳳鳥齊飛,龍馬背書這樣的奇觀出現(xiàn),孔子也自嘆自己與圣王無緣。
【原文】(9.10)
? ? ? ?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通譯】
? ? ? ? 孔子見到穿喪服的人、尊貴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不是很多見,一定站起來行禮;經(jīng)過他們面前時一定快速經(jīng)過。
【學究】
? ? ? ? 孔子是春秋時期最懂周禮的人,對于每個人,那個時候行什么禮都一清二楚。對待那些穿喪服者,就告訴大家死者為大;對待尊貴的人,就告訴大家尊貴及己;對待盲人這樣殘廢之人,就告訴大家要照顧肢體功能不健全的人。
? ? ? ? 只有大家一起達成共識,就會使社會處于和諧共處。也是因為人有了這樣的社會共識,才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世界的主宰者。孔子之禮大而全,周密而細致,更重要的是禮為何人清晰而透徹,才是最核心的要旨。
【原文】(9.11)
? ? ? ? ?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通譯】
? ? ? ? 顏淵感嘆說:“老師讓我高山仰止,鉆研而深邃,一會兒在前面,一會兒又在后面。老師循循誘導我深入學問,博精引典,用禮儀約束我,想擺脫也做不到。我是竭盡全力。好像前面有指引的目標。雖然很想跟隨,卻沒有前進的路徑。”
【學究】
? ? ? ? 顏淵是孔子得意弟子,孔子竭盡全力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統(tǒng)統(tǒng)交給顏淵。于是就有了顏淵這樣的感嘆。
? ? ? ? 跟隨老師學問,先要仰慕老師,這樣才能打開學習之門吸收知識;其次要根據(jù)老師設(shè)定的路徑深入鉆研學問的邏輯知識,邊學邊忘就要不斷回到前面去,再找到后面了,只有不斷反復前后比較才能融會貫通。同時老師不斷給予節(jié)點解讀,據(jù)經(jīng)引典,表明出處,還不斷告知戒律的重要性。唯有這樣,才能有所收獲。
? ? ? ? ? 這里就是告訴大家每個人學習要有標桿和目標,要有計劃和監(jiān)督,要有資源和引導,不斷反復論證才會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