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住!那些消費底線的營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晚上翻開朋友圈,前兩天“羅一笑募捐”的轉發帖子已經逐漸的淡出了公眾的視野,現在劇情反轉,滿屏充斥著對羅爾是真心募捐還是借勢營銷的質疑和詰問。互聯網時代的事件的發酵超乎想象,熱點的追逐肆意橫流。


本次事件其實劇情并不復雜,案例也是常見,為何能夠掀起這驚天的波瀾?除了互聯網時代吃瓜群眾已經有了驚人的專業素養,無非還包含有以下幾個點:

其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之初,性本善,生活中我們不缺乏正能量和主旋律的教導,此次事件的當事人是小女孩兒的父親,而側重點在天真活潑的年齡遭遇不治之癥,細節化的文字處理,煽情的文筆加上童真的配圖,一下子激發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天性,可謂七寸拿捏到位。

其二,文中所述,真假幾分。昨日,面對質疑,羅爾在“梨視頻”的鏡頭前痛哭: “現在我的女兒在生死線上掙扎,所有人都不管我的女兒是不是在(治療的時候)能夠有什么保證,就想知道我是不是騙子,怎么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我真的好絕望啊!沒有人關心我的女兒是不是在死亡線上掙扎,只想知道我是不是騙子……”

據網友扒出,羅爾之女治療費報銷之后,自費僅承擔2萬,他名下卻有三套房產,家境殷實,岳父母均為大學教授,目前民政部門已經介入調查,早前時分,騰訊官方平臺也宣布,羅爾授權同意將募捐所得270萬如數奉還給廣大贊賞文貼的網友賬戶。

兩天之內轉發百萬次,成為刷屏熱文,撇去各種動機的轉發,余下的大數據仍舊可觀,可見同情心還是滿滿的,而這當中大學生和女性占比更高,公眾質疑和憤怒的不是智商遭到碾壓,而是愛心遭到蒙羞,背后聯手的是一家互聯網金融領域新媒體及數字營銷機構,專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新媒體、品牌公關、營銷 推廣。

其三,網絡平臺的募捐是否合理合法?目前,根據2016年開始施行的《慈善法》,民政部通過了首批13家慈善互聯網募捐平臺,其中并不包括微信打賞。但《慈善法》并未禁止個人求助,也未禁止以營銷的手段進行個人求助。因此,這筆善款是否合法,尚不能定論。

此次事件最令人關切的應該是類似的案例造成的不良影響,試想,在同樣的重癥遭遇情況下,如果一次又一次“狼來了”過早搶占了話語權和輿論導向,擠壓了真正需要求助者發聲的空間,消費并榨干了公眾的同情心,那么細思極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