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陽光正好,我前往西固閑逛。登上公交車不久,一位老人便上了車。他身形挺拔,步伐穩健,雖兩鬢斑白,但眼神中透著一股精氣神,一看就是老干部或者老工人出身。
我身旁恰好有個空位,便趕忙起身,微笑著示意老人坐下。他回以我一個和藹的笑容,朝座位走來。可他個子頗高,在入座時,頭不小心碰到了扶手橫桿。
坐定后,他略帶自嘲地說道:“人老了就笨了,干什么都磕磕碰碰的。”我點頭應和:“是啊,歲月不饒人。”沒想到,這簡單的回應,竟打開了他的話匣子,他如同遇上了多年老友一般,侃侃而談起來。
看著他條理清晰、中氣十足地講述,我心想,他說不定以前真是個領導呢!
他感慨現在的老年人在街上摔倒都沒人敢去扶。我無奈地說:“確實不敢輕易扶了。”他接著說:“就是啊,有些老人也真是糊涂,人家年輕人好心扶你,你卻恩將仇報,像那毒蛇一樣反咬一口,這誰還敢再做這種‘傻事’呢?”
他又話鋒一轉說道:“不過現在也好了,到處是監控,你只要做了好事,監控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笑著回應:“是啊,如今科技發達了,做好事也有了保障了。”
這不禁又讓人感嘆起來,本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尊老愛幼,如今卻被一些不良現象蒙上了陰影。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當善意被辜負,社會的溫暖也會隨之冷卻。
思緒隨即又飄回到那年去廈門旅游時的情景,從島外前往島內的公交車上,座位上坐著清一色的學生。
我和公婆上車時,車內已沒有任何空位。看著年邁的公婆,女兒眼中滿是期待,多希望有人能站起來讓個座。然而,現實卻令人心寒,所有人都視而不見。
女兒心中憤懣不已,便請求司機用喇叭呼吁給老人讓座。可即便多次喊話,那些坐在愛心座、老人專座上的年輕學生,有的佯裝熟睡,有的茫然望向窗外,有的則干脆低頭玩手機,對老人的處境毫不理會。
女兒氣憤極了,發誓以后再也不給別人讓座了。她委屈地說:“我每次見到老人、小孩、孕婦都趕緊讓座,可自己的爺爺奶奶需要座位時,卻沒人愿意犧牲一下!等我有錢了,一定自己買個車拉著他們去旅游,再也不讓他們受這種委屈!”
我聽了,心中既感動又難過,對女兒說:“你讓座是你的禮貌與善良,別人接受幫助后也表達過感謝。至于別人的行為,我們無法去強求,只要做好自己就好。”
又想起有好幾次,在公交站看到一群學生將車站旁的小樹當成練拳腳的工具,你一腳他一拳,玩得不亦樂乎。
可憐那些小樹苗,被折磨得缺胳膊少腿,看著讓人無比心疼。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實則反映出一部分人道德意識的缺失。
社會的文明進步,需要每個人從點滴小事做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尊老愛幼、愛護環境等美好品德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