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你究竟追求什么?(你為什么而抗爭,為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末,也有先后發展的順序,當深切了解人生中的先后順序,你就接近宇宙大道了。凡事都是以終定始,人生始于“立志”。
(一) 始于“立志”
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的普遍現象:大多數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本來無可厚非,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為什么“成龍”、為什么“成鳳”,為什么要出人頭地,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人生的大問題。
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基于 “更好的生活”為出發點,這樣的人生邏輯就是:先努力工作,然后“享受”人生,最終的人生落點在“享受人生”上。
為什么要學習?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為什么要找一份好工作?能有更高的收入;
為什么要有更高的收入?可以有更多的物質享受、有更高的社會地位……當這樣的人生邏輯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時候,是否是一種倒退?
從一開始就只知道為自己、為了自己的私欲而奮斗,是人生困惑的根源之一。
就像“找個好工作”這種思維,這本身就有問題!這由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
為什么是你去找工作,而不是好工作來找你?
其一、你找工作還是工作找你,這兩者之間本質差異在于:工作和你,“誰更稀缺”?物以稀為貴,人,進入人才市場成為商品也是如此,當你非常非常努力、付出很多在找工作的時候,有人已經拿到更好的office。為什么?
其二、何為“好工作”?“好”的標準一定離不開:輕松、環境好、受人尊重、待遇好、拿錢多……正如打油詩:“睡覺睡到自然醒,拿錢拿到手抽經”,最起碼也是越接近越好——足夠的成長空間,為自己能夠“人往高處走”、“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留足足夠的余地;而且這個“成長空間”還不能有別人搶,一旦搶不過別人、或者自己沒有發現機會,直接說“拜拜”炒了老板魷魚,急急忙忙奔赴下一個有“足夠成長空間”的公司……一旦得不到就怨天尤人,或者阿Q式的自我安慰“命運不好”。
有人會說:“先找份工作再說。”那么問題又來了,發現不好再換嗎?做的不開心跳槽嗎?直線領導不喜歡你就說“拜拜”?換了工作一定好嗎?其實,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就決定了,在不遠的將來又要去找工作,別人已經小有成就的時候,他還在找工作的路上。這樣的人一直在尋找,關注的是外在。
這就是傳統的心智模式帶來的結果,永遠在問題中輪回。所以現在跳槽成為一種常態,離婚率高居不下。工作不好,換!老婆不好,換!換了以后又怎樣呢?結果幾乎沒有改變,只是在輪回,因為:不會游泳,換游泳池沒有意義!
再看中外歷史上的成就者,都是胸懷天下大眾,為眾人謀福祉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正是:“一個人的世界超不過他的眼界”。
宋代理學家朱熹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可見立志對人生的重要作用。
“心法不開,技法無用”。
(二) 人生的八大動力
是什么,給了你生活工作的動力?希坦博士的人生八大動力給我們很多啟發:
第一動力:生存的動力
第二動力:性(家庭、孩子)的動力
第三動力:團體的動力
第四動力:全人類的動力
第五動力:所有生命的動力
第六動力:物質宇宙的動力
第七動力:生命源頭的動力
第八動力:造物主(宇宙)的動力
一般人的生存動力僅僅到第二動力,團體的發展成為自己動力的時候就到了第三動力,這樣的人成為管理者,帶領第一、第二動力的人一起為團隊利益努力的同時,實現個人生存的需求,當然,團隊的大小也有差異,帶領一個部門、帶領一家企業、帶領一個省、乃至全國,都是團隊的動力。越往上,眼界越高,成就也越大。
到第五動力,就可以理解為進入了佛法中的出世間法。
(三) 高級目標解決低級問題
就像高中的難題對于博士來說不是易如反掌嗎?成年以后,還會因為沒有糖果而沮喪,為失去一個玩具而哭泣嗎?
當你在為了提高一點收入,患得患失,糾結于是否換工作的時候,“天眼之父”南仁東,早就放棄了每天相當于國內一年工資的國外高薪工作;
當你因為擔心自己吃虧,想少干點活的時候,作為科學家的南仁東卻在鋼架去擰螺絲、用扁鏟去削平鋼材;
當你還在糾纏于穿哪件衣服好看、梳哪個發型漂亮的時候,南仁東早已套上工作服奔赴到了施工現場;
當你還在為追星、為三角戀死去活來的時候、埋怨沒人愛你的時候,南仁東正在愛著團隊、愛著國家、愛著中華民族;
當你在埋怨領導不理解、沒有資源支持,而放棄自己構想的時候,南仁東卻在國家立項之前為“天眼”選址、設計、建造,奔波了長達13年;
……
現在的社會上有很多人,為了追逐那些毫無價值的肥皂劇、浪費時間、不干家務,與家人爭吵;整天看著手機、以為互聯網唾手可得的知識都是自己的、已經慢慢不會思考、不思進取,醉生夢死、娛樂至死……卻還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發家致富,出人頭地。
也有有志青年突破自我、不斷創新、每天以銳意進取的勃發姿態迎接明天。這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
心小了,事就大了;心大了,事就小了。
人生目標不同,關注點就不同。你的關注點在哪里,你的生命就向那里延伸。
人的能量是守恒的,在你糾結、埋怨、患得患失的時候,正是你能量極大消耗的時候,勢必會減少為人生目標奮斗的能量!
李維語錄:人的狀態就在一念之間。這個一念是什么念?就是人生目標之念!當你將人生目標、人生追求提高一點點,哪怕只是一點點,當下的所有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我將人生目標做了這樣四個層次的劃分:
1、賺更多錢;
2、提升能力,將事做好;
3、做好一件有意義的事;
4、為了自己的靈魂更高尚。
第一個層次屬于“果”的層面,只是關注“果”;第二個層面具備了簡單的因果思維,開始關注因,但海沒有找到真正的因;第三個層次是自我實現,但是為什么要自我實現?是為了實現自身價值還是成功以后的享受?第四個層次完全屬于意識層面,是心法,開始破除我執。
第一個目標層次的員工,做任何事都是為了錢。他的思維是哪里有錢去哪里,哪件事劃算做哪件事,能少做就少做,做事不會精益求精,馬馬虎虎就行,遇到困難就逃避,遇到責任就推諉;
第二個目標層次的員工,關注點在能力的提升,關注的是未來,讓自己的未來更值錢,他們知道衡量個人能力的標準是事有沒有做好,有沒有好的結果,這樣的員工會盡全力去做事,將事情做對;
第三個目標層次的員工,有使命感,充滿自信,明確知道自己要什么,意志堅定,非做不可,要做的這件事是他的全部,完全的積極主動,他需要這件有意義的事來證明自己,在別人、社會的認可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有部分人開始了自我創業。
這三個層次目標的人,基本和企業中的三個層級:基層、中層和高層相對應。
以上三個層次,都會為生活瑣事所累,而無法專注于自己想要的方面。一心想賺錢的人,不知道因果,在果上求而不得,或者為錢所累,為欲望所累,而終身不得安寧。
為提升能力將事做好的人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的人,追求的更多的是方法、是術,還沒有到達真正的“因”,還有太多太多的困惑。我在40歲以前算是這樣的人,所以到了40歲的時候沒有“四十不惑”。這三個層次的人對人生、生命都沒有知根達本。
唯有第四個層次目標的人,在人世間算是最高層次、最圓滿的追求。“為了讓自己的靈魂更高貴”——摘自稻盛和夫的《干法》,這是他對自己人生追求的闡述。
最高尚的靈魂是心懷天下眾生,沒有自己,并將為此奮斗終身,永不停息。“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這樣的人會將任何困難、挫折、委屈、打擊當做對自己心智的磨練,只是歷事練心而已,就像海燕一樣“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做到轉識成智,無欲則剛,將沒有煩惱,才能時時事事處處“走出游離,聚焦有效”。?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一個人到達這個層次的時候就已經脫胎換骨、超凡入圣,真正走上光明大道,成為一個光芒四射的人,給自己、家庭、企業帶來極大正能量和幸福感。
具體的方法就是“運作生命,創造自己”。將生活、工作當成你的訓練場,時時事事處處,都可以訓練自己。
——得意是否會忘形?
——失意是否會抱怨?
——挫折是否會懷疑?
——困難是否會放棄?
——遇富貴是否諂媚?
——遇貧窮是否驕傲?
……
正如《大學》云:“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被情緒控制和遮掩,不得其正就有偏頗,就看不到真相,就失去了智慧,失去了智慧,生活就無幸福可言。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只有靠修行。生活,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訓練場所。
“運作生命,創造自己”是我們永恒的高級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