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對中國人來說,“出塞”是最古老的歷史意象之一。“出塞”是與戰爭相關聯的。那是兩千多年前,在長城內外,在蒼茫的草原上,在荒莽的大漠壁中發生的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集團之間的戰爭。戰爭中的一個主角,即是曾經雄踞蒙古高原的自稱“蒼狼后裔”的匈奴。
? ? ? ? 百蠻之王匈奴乃夏朝遺民,是華夏民族的后裔,避居蒙古高原。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這些夏朝移民與聚居地的土著雜居融合之后,逐漸發展成為風俗習慣與農耕華夏民族迥異的游牧民族。(注:也有學者認為,匈奴的起源與華夏民族無關,是一些北方少數民族的后裔。)無論匈奴是否為華夏民族的后裔,可以確定的是,匈奴是一個在風俗習慣上與當時的華夏民族大相徑庭的民族。匈奴過著逐水草遷徙的游牧生活,華夏民族的生活方式則是定居和農耕;匈奴以畜肉和乳制品為主食,華夏民族的主食為谷物;匈奴衣皮革,被旃裘(注:zhān qiú 讀“鉆裘”,是毛制的衣服);華夏民族則穿絲麻棉布做的長袍、短衣;匈奴貴壯賤老,華夏民族敬重長者,以孝治天下;匈奴父子同帳,實行娶兄嫂庶母的轉房婚制度,華夏民族重人倫、講禮儀……
? ? ? ? 公元前318年,匈奴配合韓、魏、趙、燕、齊五國聯合攻打秦國。這是“匈奴”這個名稱和民族出現在史書中最早的時間。這以后,匈奴便開始散見于各種典籍的記載。不過,匈奴作為中原人的勁敵出現在歷史中,有賴于一個人—冒頓(音mò dú,讀“末毒”)。秦末之時,秦軍疲于鎮壓各地農民起義,長城以外的匈奴人趁機渡過黃河南下,進入河套地區(指黃河"幾"字彎和其周邊流域)。冒頓也在此時,作為匈奴頭曼單于的長子登上歷史舞臺。《史記》記錄了許多關于冒頓的極具傳奇色彩的事跡。頭曼單于更愛少妻幼子,欲借他人之手除掉長子冒頓,于是,將冒頓送往更為強大的月氏國(“月氏“讀作”越知“,約當今甘肅省蘭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帶)做人質,卻揮軍攻打月氏。月氏王欲殺冒頓,冒頓僅憑一己之力盜馬逃回匈奴。懷恨在心的冒頓開始用鳴鏑訓練衛士,并殺父奪位,自立為單于。強大的東胡王遣使來索要已故頭曼單于的千里馬,甚至還索要冒頓的一個閼氏(音yān zhī讀“煙芝”,妻子的意思)。匈奴人異常憤怒,欲與東胡一戰。冒頓卻毫不在意,爽快地將千里馬和閼氏送給了東胡王。冒頓百般示弱讓東胡不覺大意輕敵。當東胡王再提出索要匈奴土地時,冒頓出其不意地揮軍滅掉了東胡。
? ? ? ? 強大起來的匈奴,大舉侵入戰國時秦、燕、趙舊地。此時正值楚漢爭霸,項羽和劉邦都無暇北顧。于是,匈奴的國力在冒頓時期達到極盛,將周邊的小國家、小部落悉數納入麾下。此時的匈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百蠻大國,而冒頓,當然是實至名歸的百蠻之王。公元前200年隆冬,山西平城(今大同)的白登山下場面蔚為壯觀:西面是清一色的白馬騎士,東面是青隴騎士,北面是烏驪騎士,南面盡皆赤色戰馬的骍馬騎士。冒頓指揮麾下的匈奴鐵騎,將漢高祖劉邦團團圍在白登山。史稱“白登之圍”。“白登之圍”是漢匈百年戰爭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戰役。這場戰爭是怎樣發生的呢?
? ? ? ? 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稱帝,國號“漢”,定都長安。然而,剛剛在楚漢爭霸中勝出的劉邦并沒有獲得任何喘息的機會。就在建國后的第二年,匈奴圍攻馬邑,駐守馬邑的韓王信投降。匈奴大軍于是南下太原,攻至晉陽。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率領32萬大軍,御駕親征。不過,劉邦顯然低估了在漠北草原上更加險惡的生存環境中磨礪出來的冒頓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這是一個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冬季,很多出征的漢軍士兵甚至凍掉了指頭。精明的冒頓使出了誘敵深入之計,詐敗而走,更故意將精銳部隊和肥壯的牛羊隱藏起來。于是,漢軍前往刺探軍情的人看到了一路的老弱殘兵和贏弱牲口。他們眾口一詞告訴劉邦,匈奴不堪一擊。劉邦果然中計,親自帶領一隊騎兵追擊至平城,將大隊的步兵遠遠甩在身后。就在此時,冒頓的精銳騎兵部隊突然現身,將劉邦團團圍困于白登山。劉邦在小小的白登山上被圍困了整整七天七夜。這七天七夜足以讓他徹底改變對北方蠻夷—匈奴的認識。在當時的劉邦看來,匈奴是落后、野蠻的代名詞。所以,對農耕的華夏民族而言,匈奴就是一群只追逐利益,不懂禮義的強盜。如今,劉邦不得不改變舊有的觀念,他面對的是一個崛起的、強大的、馬背上的國家。不過,劉邦從白登山脫困,仍舊給我們留下了千古謎團。
? ? ? ? 史書記載說,劉邦采用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妻子)行賄,才得以脫險。史料當然沒有冒頓所思所想的記錄。但根據當時的政治局勢,冒頓選擇放走劉邦,而不是抓住機會殺死或俘虜劉邦,趁機南下入主中原,應當并非因為政治的短視,相反是經過了充分的利弊權衡。“白登之圍”后,以劉邦為首的西漢統治集團應該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世界很大,不只有漢,還有一個可怕的、值得敬畏的對手。南有大漢,北有強胡。在漢初,無論漢王朝,還是匈奴汗國,都沒有能力可以徹底將對方打敗、征服。所以,建立友好的雙邊關系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漢與匈奴兩雄并立“白登之圍”后不久,冒頓迎來了南方漢王朝送來的第一個和親公主。“和親”是劉邦的謀臣劉敬的建議。如果劉邦將自己的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冒頓,冒頓就成了劉邦的女婿。將來,冒頓和魯元公主的兒子繼承單于位,自然會與漢王朝親厚。“和親”并非劉敬的奇思妙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為尋求政治和軍事的結盟進行的聯姻,便是“和親”。不過,那個時候的“和親”僅限于中原地區,歷史上還從未有華夏民族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政治聯姻的記錄。劉邦認可了劉敬的建議,只是礙于皇后呂雉的竭力反對,沒有將親生女兒魯元公主送給冒頓,而是將宗室之女以公主的名義送往匈奴和親。冒頓當然知道劉邦送來的公主并非真公主,不過,他并不介意。因為,對冒頓來說,重要的不是女人,而是南方漢王朝送來的財物。
? ? ? ? 匈奴人所聚居繁衍的蒙古高原自然環境惡劣,降水量稀少,冬季溫度常低至零下20度,所以,匈奴人的游牧生活非常艱辛。在農耕地區,百畝地即能養活一個五口之家。而在草原上,20畝地才能養活一只羊,三四百頭羊供養一個五口之家,換言之,一個地處氣候條件惡劣區域的牧民家庭需要至少6000畝地。游牧社會必須寄生于農耕社會才能存續,如果游牧民族不能順利地與農耕民族進行商品交換,他們就可能會對農耕民族進行掠奪。“白登之圍”奠定了漢初七十年漢匈之間的關系,那是因為,漢王朝所主導的以和親和贈送財物的方式來維持兩國睦鄰友好局面的策略,對雙方來說都大有裨益。漢初的政治局面并不穩定。劉邦自建立漢王朝后,終其一生都在為削平異姓諸侯王而征戰;劉邦去世后,漢王朝又有諸呂之亂;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還有同姓諸侯王之憂。所以,與北方強大的匈奴汗國保持相對的和平,對漢王朝來說,就是為自己創造崛起的時間和空間。對匈奴人來說,向南方擴展以掠奪財富,是一種生存需要。現在,不需要武力搶奪,南方漢王朝每年都會奉送大量的財物,而邊境上關市大開,匈奴民眾也可以通過自由貿易換取生活必需品。對冒頓來說,何樂而不為呢?史載,劉邦死后,冒頓寫了封信給呂雉,稱:“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意思是要呂雉嫁給冒頓。對于西漢來說,這無異于奇恥大辱。呂雉讀信后大怒,欲攻打匈奴。不過,她是個有政治智慧的女人,最終選擇了忍氣吞聲,再度將和親公主送往匈奴。冒頓也遣使到漢謝罪稱,意思是說自己不知道中國禮義,才有如此冒犯之舉。通過這些國書不難看出,漢與匈奴在“白登之圍”后形成了兩雄并立的局面,國君之間是相對平等的關系。雖然,漢王朝向匈奴送和親公主和財物,局面較為被動,但并非臣服于匈奴。
? ? ? ? 漢武帝對匈奴轉為戰略進攻之時,對整個西漢王朝來說,并沒有西域的概念。冒頓則不同,他知道世界很大,除了南方的大漢王朝,北方的匈奴汗國,還有一個遼闊的西方世界。那里有很多國家的風俗習慣都與匈奴相同。不過,在匈奴和西域諸國之間有一個強大的月氏國,盤踞在河西走廊地區,控制著整個西域。從冒頓的父親頭曼單于開始,《史記》有多次匈奴攻打月氏的記錄。但對月氏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還是在漢文帝繼位后。在冒頓去世后,他的兒子老上單于繼續追擊月氏,不僅殺死月氏王,將其頭顱做成飲器,更將月氏人徹底趕出敦煌、祁連間,西遷至準葛爾盆地和伊犁河谷。由此可以看到,自冒頓開始,匈奴人一直在努力地將影響力向西方擴展,而非南方。冒頓清楚地意識到,南方的漢王朝對匈奴而言,太過龐大,沒有可乘之機。向西方發展,征服西域那些零星的小國,對冒頓來說,更具有現實意義。冒頓時代是匈奴最為強盛的時代。公元前174年,冒頓去世,屬于匈奴人的最輝煌的時代也就此終結。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征戰,衛青、霍去病都因征戰匈奴而青史留名。而張騫出使西域,也是為了壓縮匈奴的生存空間。多重壓力之下,匈奴開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