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問題:
1. 自己在閱讀《法華經》時,人稱這里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并且佛經里面也有說這部經里面講述了無上微妙的義,而且還是在各種大千世界里一般人難以聽聞的經典。但是自己只是讀到了勸人怎么怎么修行此經,可以獲得種種利益這些內容,好像大部分都是在勸善進修之辭,卻沒有讀到像《楞嚴經》一樣的智慧奧義之解說?而且那微妙的義又在哪里呢?
2. 據說《法華經》被稱為“經中之王”之一,自己在閱讀中因為通篇都是看到這些種種利益的果位的宣揚,卻無其他奧義講解,自己就有點困惑,所以請前輩能解此惑,同時又該怎么閱讀此經呢?
我的解答:
非前輩。為了讓和我一樣的初學者更多的受益,這里妄說一點簡單實用的東西吧。
相信只要方法正確,即使初學者接觸法華也能獲得大利益,要知道佛法中最深刻的見地都“藏”在這部經里面了。以下是我現在的讀經思路(說的不好,僅供參考):
這個思路總體來說就是對照經文,看看經中授記大德的成佛時間有什么先后快慢的差別(最快的當然是龍女),是什么導致了這種差異?是性格缺陷,放不下執念?還是愿不夠大,亦或是行不夠猛?當然知道這些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辦... ...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其實也沒那么玄乎,能夠主動對照經文找到自己的問題,確定前進的方向,并且最終改變了自己,就已經是在轉法華了。
六祖當年也不外乎這個意思,來參拜六祖的法達禪師,只是對六祖行禮時頭沒有著地,就被六祖訓了一頓,然后才有了這首偈頌。
要知道,當時法達禪師讀法華經已經上千遍了,但直到聽了六祖的教誨才真正領悟了法華的真諦(所以,還沒有完整看過一遍經文的朋友們,先別急著說這部經不好,有問題的真的不是經書哈)。
不用多么復雜的參悟,簡單想想就能知道,行禮時頭著不著地有什么關系呢,人家六祖還在乎這個。祖師無非是想點撥禪師:無論你經讀過多少遍,自己沒變,都是枉然。
叩頭不點地事小,但背后藏著的是我慢未消的大問題(對普通人來說,這簡直不是問題!),一個人讀了幾千幾萬變的經都沒有改變自己,甚至都沒有發現問題,那讀經是在讀什么呢,練嘴皮子嗎?
有的朋友可能要想了,法華中到底有沒有這方面的教導呢,如果沒有,也不能怪法達禪師啊。當然是有的,但不是用說教的方式,而是直接給你憶往昔、說真相......
【你會做佛,我不敢輕】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用前面推薦的思路,簡單學習一下《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薩已經成佛了(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摩尼佛),而他當年身為沙門時的師兄弟們,卻正是法華會上在座的聲聞眾弟子,并且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他們都經歷了包括地獄在內的無數的輪回,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根據南師(南懷瑾)的說法,法華中處處都是話頭,喜歡參話頭的善知識,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在法華經中多提些問題,自己參參。當然上面這個問題的答案太明顯了,沒什么可參的......
常不輕嗎,對誰也不輕視,看見誰都說你會成佛,我不敢不恭敬,給誰都行禮,對誰都恭敬。即使人家譏笑、侮辱,甚至毆打他也是一樣,常不輕菩薩當年就是這么做的,所以他成佛了。
而毆打他的人呢,自然有他們要去經歷的東西。不管是誰,未來要經歷的“果”,都是當下的思想或行為種下的“因”,誰都一樣。這些在座的圣者,因為往昔也學過佛,所以這一世又值佛緣,在經歷了地獄的考驗之后再成佛子,很多人在法華會上還被授了記......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改變當下的自己,恢復自性中本有的東西,去掉那些人為造作的東西,看管好自己的念頭,不要隨便去種惡因。
自我改變本身就是最妙的事情,為什么說是成佛的法華?自我改變的極致就是佛,將自心本有的善良屬性回歸到極致就是佛,發愿行愿直到滿愿就是佛。
所謂“佛”本身就包含了這三層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條沒做到也成不了佛。而要想做到任何一條都要經過無數的歷練和改變,沒有改變,學多少年佛也還是凡夫,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向哪個方向改?因人而異。
具體需要改掉什么呢?比如傲慢偏執啊、自私貪吝啊、喜歡批評別人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啊……太多了,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
貪婪吝嗇的就修給予,控制不住憤怒就修嗔止怒,容易被欲望控制就修欲止淫,煩惱焦慮無法止息就修正念(大多數人都要從這里開始,先獲得輕安,佛先講了近十年的阿含就是這個原因),心理輕視他人就修謙下,愛心不足就修慈悲,恐懼驚悸就修無畏,危機時刻不愿意伸出援手的就修勇猛,懶惰拖延的就修精進,嫉妒的就修隨喜,傲慢的就修恭敬(比如告訴自己:眾生都是未來佛,只有我還是凡夫)……
在現實中痛苦不堪特別想死的就修空(即積極做事、認真生活,又不把事情、生活當成多么大不了的事情,一切都只是它們本來的樣子而已,沒必要因為經歷了什么就要死要活的),在空幻中萬念俱灰找不到意義的就修有(出家人修“魔境”破迷開悟,普通人可以嘗試去當志愿者,修愛心,體驗付出的快樂,讓內心重新復活和蘇醒過來)…………沒有一定之法,一直向自我改變的極致——無上正等正覺前行。
當然如果找不到著力點,也可以向法華經中描述的佛菩薩的心去靠攏,有了一樣的心,就有了一樣的“體”,剩下的只是利用修行,孕育、堅固和強壯它。
比如龍女用極其堅毅、頑強的心,當下徹底改變了自己,甚至可以毫不猶豫的舍棄龍族最寶貴的龍珠,所以她當下成佛了,就是這么妙......
再比如,我們都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對人懷有輕慢之心,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理解南師為什么會給孩子叩頭回禮,我們能做到給自己最瞧不起的人,甚至是傷害過我們的人叩首嗎?當然,行為和動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心的轉變和成長,是心行的內化與升華……
當生命進化到較高層次,最大的問題就是我慢和輕賤其他的生命,有某種居高臨下的心理,這個不改變,別說四禪八定,修到八禪十定也跳不出輪回(所以傷害、考驗我們的人都是大善知識,這個以后再說)
反正我自己暫時還不行,有時做的也很不好,但明白了這一點之后,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去學習恭敬,比如在給佛行禮或和他人在一起工作時觀察自己的心,看看有沒有自大、輕慢等情緒存在,有的話,程度能否逐漸減少,至少先修到“常不輕”......
【因地心就是果地覺】
記住,當下因決定未來果,但其實這只是個誤解!
因為根本就沒有什么現在和未來,有宿命通的人會“看到”,這兩者在不同的時空是“同時”發生的,都是在“當下”發生的。想想蓮花和其他的花有什么區別......
話說到這,發愿的重要性也體現出來了,因為當下發愿,未來必然成就(看到這,有人發愿成佛嗎,有的話,我要向您頂禮了,因為您必然成佛,我可不敢輕視? ^_^),只是成就的時間和快慢,取決于你改變的決心是否堅固、力度是否勇猛而已。
我曾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既然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減,那么我一個凡夫身上到底有什么東西,可以自凡夫至佛陀,從未改變?
后來,我的內心給出的答案是:“一顆真心而已”。
就像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從法藏比丘發愿,至成就極樂滿愿,這個愿望本身并沒有變過,這顆純純的利他之心,也并無因果之別。只不過在因地它只是一顆心、一個愿,果地上有了很大的成就而已。
可以說所謂等正覺,與最初的發心相比,差別也只是在能力和成就上的,本質上根本就是一體……
在這里,我要說點真正微妙的東西了,如果您的愿力真的發起來了,勇猛、精進的心也更強烈了,你敢相信嗎,就在這同時,未來的一切都變了,佛如果在場一定會馬上給你授記,因為他老人家真的看到了那個成就的場景......你說妙不妙......
大家讀經都看到了佛的授記,看的一頭霧水,可有人注意到佛在給每個人授記之前,這個人自己內心的愿望和渴求嗎?
從一定意義上講,佛并沒有給任何人授記,授記本身也沒有任何意義,是人們自己給自己的命運找準了改變的方向,佛只是看的遠一點兒,把結果說出來了而已(^_^)……
先有急切的成佛之愿,才有實無所得的授記之實,這才是法華最核心的秘密。
如果楞嚴經的妙,是因為說透了個人修行的整個過程,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那么法華經的妙就是告訴你,只要你真心發愿,哪怕還沒有修行,未來就已經全變了......
【你的命運真的可變】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未來什么樣的,我又沒有神通,看不到,我們需要的是立竿見影,在這一生就看到變化。
這方面,大家可以搜搜電視劇《了凡的故事》,只要你的愿夠大,決心夠強,甚至都還沒有開始做,變化就已經開始了,了凡先生就用這個方法,讓自己的命運在一生之內,轉了個180度的大彎,愿力隱藏的力量就是這么驚人,非常的神奇。
一個普通人用自己的經歷體證了“愿力”那種驚人的,改變命運的能力,這簡直就是縮水版的法華經!雖然縮了水,但這種轉變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似乎更容易讓人接受,難怪近代很多佛學大師都極力推薦這篇普通人寫的東西了......
《了凡四訓》中的“訓”是“家訓”的意思,就是父親寫給親生兒子看的東西。因為都是袁了凡先生真實的人生經歷,參考價值很強。
但實際上,了凡先生發的愿,還是有點功利性質的(比如希望生子、升官、增壽等),如果能發“無相”的愿(大體意思是行完全不計任何回報的善,具體可參考《金剛經》,整本都在講無相的愿到底應該怎么發愿、怎么行愿),那產生的果報就不可思議了,你得到的收獲絕對超出人類的想象,因為那就是佛果......
一首小偈,送給朋友們:
光念一句阿彌陀,只種佛種無佛土。
一分功德一分苦,但長蓮花一瓣出。
不改積習不付出,堅冰何時化雨露?
好心感動天和地,待到花開果自熟。
【所謂“開權顯實”】,就是說這部經說的是實相層面的東西,是佛的真心(是佛自己的心理活動,他老人家就是這么想的!),而不是之前那些根據不同人的根性,而說出的方便、權巧之法。
開是拋開,顯是顯示,整句就是拋開權巧之法,直接顯示實相第一義諦的意思……
【會三歸一】比較好理解,經文里說的很明白,這里沒有聲聞、緣覺乘、甚至菩薩乘,只有一佛乘......
就是說,佛在這里已經不準備再教給你什么東西了,他老人家只是告訴你:我就是這么想的、這么做的、這么改變自己的,如果你也這么想、這么做、這么改變自己,那么你也是我。不是說你未來才能成為我,這是個妄念,其實你本來就是我,只是你忘了、迷了,只要清醒過來,通過定慧等持的修行把所有執念、二元對立、五蘊妄想都破除了,通過六度萬行把貪、嗔、癡、慢、疑等等臭毛病都改掉了,你也一定能“回歸”成我,當下就行……
如果想通了,佛拿朵花,不說話,就在你身邊轉,你也會笑的。什么意思啊?六祖大師說的好,法華就是在講因緣入世,佛自己也不是靜坐一輩子的苦行僧,而是行愿講法幾十年的覺悟者。行愿即花開,別再守著妄想除執念,把著僵化當恒常了,趕快恢復你的“真心”,許下你的愿望,在無言的覺察中改變自己,再用自己的改變去影響他人,積極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