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收聽得到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寫作,從讀書筆記開始。
? ? ? ?一、科學論證:爸爸可以帶孩子
轉換心態:爸爸不是育兒小幫手,而是育兒合伙人
主動出擊――注意孩子的需求――安排,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建立牢固的連結(親密、信任)
反向思維
不親密、不信任――百般不順――不聽話,有想法也不跟你說――更不愿意帶孩子,孩子不愿意跟你親――減少了帶孩子時間(惡性循環)
關鍵
樹立好心態:帶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也不是媽媽主導的事,而是你們兩個共同的任務。爸爸要承擔其中的一半,你是合伙人,不是幫手。
二、爸爸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男人和女人在帶孩子上各有優勢
1.父親在孩子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爸爸的積極陪伴對孩子從語言到認知的發展都是正面影響。
2.打破嚴父慈母
不做專制型,做民主型爸爸
①多陪孩子玩耍
②關注孩子需求和反應,積極傾聽孩子建議
③每天固定給孩子一個擁抱
④說話走路,握住他的手
⑤他有什么高興的事,可以一把把他抱起舉到空中(孩子會特別開心)
3.發揮父親的特殊優勢
①能給孩子更多安全感
例如,“不要怕,有爸爸在!”
②體能好
可多帶孩子運動,運動能力跟小腦密切相關,影響孩子的時間感知、動作預測及抽象等能力。
【大腦一半以上結構都參與運動控制】
例如:孩子都喜歡拋高高、蕩秋千、滑滑梯……
為什么?
這都是在改變孩子身體位置,有節律的改變頭部位置,能讓孩子感知到平衡感和空間感,促進大腦發展。
還可以――帶孩子跑步、游泳、攀巖、打球……
研究表明:多跟爸爸一起運動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好,社交性更強。
三、看懂孩子的需求
媽媽的優勢:情緒觀察能力、親密關系能力
爸爸需要向媽媽學習
比如:孩子發脾氣,應該怎么做?
輕聲細語,問他怎么了,用情緒引導三步走,幫助孩子描述、思考、反思情緒。
孩子情緒低落時,怎么辦?
……
1.媽媽的得到:不要覺得爸爸是帶孩子的豬隊友,他的大腦其實在孩子出生之后,就已經自動調整為“育兒模式”了,關鍵是你給不給他機會。
2.爸爸的得到:育兒這趟路程,你不只是媽媽的幫手,還要有合伙人心態,多陪陪孩子,你不但可以發揮優勢,跟孩子一起運動,你還應該把媽媽的優勢也學過來,給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